无声的语言,暗暗地说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说:“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确实,“一枝一叶总关情”,好的文章,连标点符号都在表情达意,都在暗暗地说话。一个细心的读者绝不会错过这些值得一嚼的地方。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善于捕捉这些文本的细微处,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咂摸出这“一枝一叶”的独特韵味。
  【片段一】在不断否定中走进人物内心
  师:那现在同学们,再找个同学来读读这个掌柜的,肖老师来读喝酒的人,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就这个“哦”字怎么读?你来。
  生:哦。(读出好奇惊讶)
  师模仿读,再邀两生读。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同学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同学,感觉是问号。
  师:句号,问号。同学们考虑一下,句号,问号,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来,再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哦!为什么发出这声感叹?读书时有想过这问题吗?
  生:没有。
  师: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句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你们说——
  生齐说:哦。
  师:问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
  师:感叹号时又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
  师:哦!(声音延长)这个感叹号里包含怎样的感情?
  生: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师: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平时你表达惋惜会用感叹号的吗?
  生:我觉得是对他打折腿的惊讶。
  生: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师:对,惊讶好奇,想知道这个过程有着怎么样的新奇,它将成为这个酒店里的一个谈资一个笑点。所以,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感叹号读读试试看,“他打折了腿了”——
  师生齐说:哦!
  【赏析】作为最常见的话语形式,汉语的句子从语用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语调不同,语用意义也有别,即使是相同的话语结构,语调也可以区分出意义。“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紧紧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示出来。”而与语调密切相关的语气词和标点,一定的语调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语气词和标点来实现的。因此,细读对话,可以由标点入手,揣摩对话双方的语气语调,从而深入理解人物的说话意图,进行走进人物内心。这是咸亨酒店内大家谈论孔乙己被打惨状的一段对话,当店内酒客说看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掌柜的反应是“哦!”,一个语气词,加上一个感叹号,一个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为什么不是句号?为什么不是问号?为什么会是感叹号?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掌柜的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在不断地否定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体察“看客”的卑劣心理,真的是在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读书。
  【片段二】在深入比较中折射人物心理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你来。
  生读:许是死了!
  师:你再来读读句号结束。
  生读:许是死了。
  师:为什么用句号?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师:比之感叹号,这里句号确实有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赏析】语调是属于口头交际的成分,书面的阅读如何把握它,并领会其中不同的语用意义呢?那就从书面的标点入手。因为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语用意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选择相应的语气语调,运用相应的标点,来实现其交流目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推知和复现话语的语调,从而较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此一时,彼一时,为什么前面的片断中“哦”后用的是感叹号?为什么这里许是死了”后面用的是句号呢?肖老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在朗读中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到掌柜话语所折射出的对受害者漠不关心的心理,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片段三】在丰富想象中把握人物个性
  师:(指导)“没法——”后面是个什么符号?
  生:破折号。
  师:破折号,这里说明它有话要说下去吧?这里后面怎么就没说下去呢?你来说,会说什么话。(抽生)
  生:“我没法像你们一样爬上去。”(老师引导进入情景去读)
  生:“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和你们一道爬上去。”
  生:......
  师:思考一下,这里为什么不把话补充完整,而用一个破折号?
  生:当时很害怕。
  生:他怕跟他们一起爬悬崖爬不下去会被骂作“胆小鬼”,怕丢面子。
  读那种感受,生试读。
  生:可能是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其他的人给打断了。
  【赏析】《走一步,再走一步》虽是译文,文字浅显,但却是标点也动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功力,文章中的主人公心理很是复杂,这种复杂的心理,不是能用文字一言道尽的。肖老师抓住了这一个耐人寻味的破折号,联系语境进行了精彩的品读。肖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地想象,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地朗读,体会“我”既害怕,却又不敢说出来的死要面子的心理,这种自尊让他最终爬下悬崖,战胜自我。更妙的是,肖老师在学生想象之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回到课文,让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不把话补充完整,而用一个破折号?”,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破折号所表现出“我”既胆怯又自尊心强的复杂个性。
  【片段四】在替换朗读中体会语言温度
  师:看第一句(“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和第二句我说话的时候用的标点符号是(感叹号),第二次我说话时(“看见了。”)用的什么符号?(句号)
  我第二次说话的时候把它改成感叹号行不行?
  师生一起反复对比阅读。(用句号和感叹号对比)
  生:前面用感叹号是因为我当时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现在用句号是说我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的情绪已经慢慢地平静恢复了。
  (师:原来标点符号也能看出心理的变化。)
  师生再合作朗读品味。
  所以心理描写不仅在字面上,在语气上还能表现出来。
  师:那我的父亲,能不能把第一句话(“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也说成感叹号?
  生用感叹号的口气朗读。
  师读。
  生:不行,用感叹号感觉到父亲是在催促孩子,不是温和的安慰。
  师:对,多好的父亲啊,你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会从标点上读出些味道来。学生点头示意。
  【赏析】这是“父亲帮助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与父亲的对话描写”中的标点咀嚼。肖老师通过句号和感叹号的替换朗读,让学生体会“我”从你紧张害怕到恢复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温和的安慰,这是语言的温度。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一个懂得教育的好父亲,被一个细小的标点表现得生动鲜活,这里细嚼标点的味道,甚至超过了咬文嚼字的味道。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这种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无声的语言,暗暗地说话,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听到。
  [作者通联:浙江平湖市黄姑中学]
其他文献
决定知识宽广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因为有这种能力,才能摒弃固有的思维,不人云亦云,在某一知识领域画上有着自己标识的思维足迹。但是,学生常常不愿意进行思维的冒险,只钻营于语文当中某一权威的答案,思考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终将被钉在“标准答案”的十字架上,这将使学生缺失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一、用学生驭“思”兴趣之钥匙,启学生自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阅读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但就当前阅读课现状而言,这第一步的迈出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从笔者对一线教学的接触来看,至少这些情况是普遍存在的:(1)阅读过程倒置——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解读文本价值和解读教学价值。本文就第二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   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的教学只停留在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有的教师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的笔记上而已。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言语智慧的理解和掌握。   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是以解读文本价值为基础的,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深入解读只
徐林祥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书是在教师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语文學科领域较早出版的一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材,在理念、内容、体例、形式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特色。  一、新思维: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问题意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开展学术研究,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
王家伦先生《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从三国时蜀汉帝国的兴亡说起》①一文,以三国故事为喻,认为“蜀汉帝国兴衰”和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甚是密切,厘清了“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指导课堂形态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感佩先生熟读《三国》并以大喻小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但先生观点“语文教师为了‘生成课堂’而‘课堂预设’,甚不实际”,并把原因
上学期高中语文所授教材是苏教版的必修三和必修四,这两本教材中议论文的比重比较大,尤其是古代议论文。学生在解读古代文学文本上有一定困难,加之是议论文,因而在后期议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明显不如先期。我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在两个班级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班级,我采用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的框架来构建课堂,用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一文被编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人与物的对话”这一专题。编者按是这样写的:“当我们面对一样东西——物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天真的孩子,在不可遏止的好奇心驱动下,看之,看不够,琢磨之,琢磨不够,拆解之,拆解不够,描摹之,描摹不够;以至欢呼,以至雀跃。物和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互助、亲善的关系。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的确,《葡萄月令》是
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第4期》)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加上韩军老师个人独特的学养、卓越的朗诵以及熟练的课堂言语,确实让我们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盛宴。然而,正如韩老师的《背影》一样,《雷雨》这一课也在语文界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也正像2015年《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7、8期
回顾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施历经迂回曲折的前进过程,从历史来看,不难发现,每一次教学模式的改变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产生。特别是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国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显示出“百花齐放”的势态。在这其中,深圳市南山区新安中学吴泓老师的专题模块教学就是在自觉探索中,在精神与言语共生的理念下所孕育出来的一朵语文教学魅力的花朵。  在语文新课程改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若欲读懂文章,则必须探究文章寄寓之感慨。既然如此,文章所寄寓哪些感慨?笔者曾数次执教该文,略有些许心得,兹陈述如下,恳请方家指正。  一、惊骇遭遇火灾,寄予深切同情  王参元一向辛勤奉养双亲,只望恬然安宁,淡然度日。岂料一场大火烧黑房屋,烧红垣墙,家中财物,荡然无存。甚至饮食必需品,亦供给不上,家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