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的身后事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v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皑皑,野茫茫。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将军,率部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威震敌胆。
  1940年2月22日晚,被敌人连续围追堵截5天5夜的杨靖宇将军,孤身一人来到了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江县二道崴子看地的小窝棚里。他身边的战士大多壮烈牺牲,两个警卫员也在下山寻粮时不幸遇难。
  那个夜晚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杨靖宇将军断粮多日,只能用棉絮、枯草充饥;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气温里,他除了一身破烂的衣服外,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
  次日下午2时左右,杨靖宇将军撤退到三道崴子时,被敌人重重包围起来。面对日军的喊话劝降,他用愤怒的子弹作答:“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哪怕只剩下一个人,还是一个字,打!”
  最终,杨靖宇将军身中数枪,他高大的身躯在一棵扭筋子树旁缓缓倒下。顿时,漫天大雪飘飘洒洒,那是悲恸送别他的无数挽幛。
  然而,关于他的故事并没有至此结束——
  1
  河南省解放那年,确山县城不时有解放军大部队经过。有兄妹俩拿着一张照片,挨个问路过的解放军:“同志,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叫马尚德……”
  他们不知道站了多少天,问了多少部队,也没有一点儿消息。其实,这兄妹俩就是杨靖宇将军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躲(意:因敌人抓捕东躲西藏,是杨靖宇将军亲自给女儿起的名字)。
  杨靖宇将军是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原名马尚德,早期是河南省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9年党组织派他到东北,化名杨靖宇。直到牺牲,他再没回过家乡。
  杨靖宇将军离家的日子是3月28日。那时他的儿子2岁,女儿来到世上才5天。他突然来到村外妻子郭莲藏身的窝棚里,抱起女儿对她说:“真是苦了你了。我要出远门,也许几年不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夫妻俩当时只知是生离,怎想到竟是死别!
  杨靖宇将军生前只留下一张照片,是他19岁在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读书时照的,原保存在母亲张君手里。母亲经常看着照片思念儿子,泪水涟涟哭瞎了双眼。临终前,她从墙缝中摸出照片,拉着儿媳郭莲的手说:“娘是见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呀!”
  郭莲把照片缝在女儿穿的破棉袄里,抱着她经常站在门口望着村口那条小路,丈夫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可十几年来他没有一点音信,他在哪啊?
  1944年,郭莲遭敌人严刑拷打一病不起。她把儿子、女儿叫到炕前,叮嘱他们:“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记住,你爹叫马尚德……”她哪里知道,丈夫早已先她而去。
  1953年冬天,马从云和马躲来到东北,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终于见到了爹——装在玻璃瓶子中的杨靖宇将军头颅。
  离别20多年了,他们有多少话要对爹说呀,可是爹听不见了,永远也听不见了。兄妹俩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2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后,残暴的敌人铡下了他的头颅,在伪通化省各地“示众”3天,又押解到长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请赏,之后用药水泡在玻璃瓶子里藏匿起来。
  对此,松花江军区前线指挥部极为关切,多次发出命令:寻找并设法夺回杨靖宇将军的头颅。
  后来,党组织得知一重要线索:在原关东军司令部大楼里,日本人曾留下许多医疗器械和人体解剖标本,其中有几个装有人头的瓶子,都被长春医学院拿走了。于是,立即派亚光医院的医生刘亚光打入占领长春医学院的国民党第二骑兵旅卫生队。
  刘亚光利用去医学院给国民党官兵巡诊之机,潜入解剖学教室,查到装有杨靖宇将军头颅的玻璃瓶子存放处。
  一日夜晚,刘亚光与4位地下工作者以拉取医疗器械为名,将装有杨靖宇将军头颅的玻璃瓶子小心翼翼地搬上车,用草袋和棉布遮盖好,拉到亚光医院保藏起来。后又转移到建华医院一个极其秘密的地方,直到长春解放。
  1948年12月20日,杨靖宇将军的头颅由解放军战士秘密护送到哈尔滨,安放在刚刚建成的东北烈士纪念馆。
  当盖在玻璃瓶上的黑纱揭开,杨靖宇将军熟悉的面容出现在大家眼前。他的眉毛和胡须清晰可见,神情依然是那么坚毅,半睁开的双眼,终于看到了人民的解放。
  “还是这个样子,还是这个样子……”杨靖宇将军的老战友、纪念馆馆长薛雯,每天都为他轻轻擦拭瓶子的灰尘,却不能擦去心头不尽的悲伤与怀念。
  3
  “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
  1958年2月23日,党和国家在吉林省通化市召开隆重公祭安葬杨靖宇将军大会。
  杨靖宇将军身经百战的忠骨由江县迎取至通化市,高昂不屈的头颅从哈尔滨市恭送到通化市,而后用石膏对接起来,穿上军装,覆盖上党旗。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杨靖宇将军的生前战友、抗联老战士为他盖了棺。身首分离18年的杨靖宇将军,从此得以安息。
  杨靖宇将军安息的烈士陵园,坐落在通化市的东山上,它深情地承载着东北人民的一个祈愿,那就是盼杨靖宇将军东山再起!
  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已是对杨靖宇将军的第4次安葬了。
  第一次安葬是在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用爬犁将他拉到离县城不远的保安村,铡下头颅将遗体弃于村西北的荒冢间。抗联一路军驻江县联络站站长冯少由带着伪村长刘成祥、村民张庆福等人前去安葬,因当时地冻三尺刨不了坑,只好用雪和树枝把杨靖宇将军暂时掩埋起来。
  第二次安葬是在1940年3月5日。自从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后,日本关东军满洲东南部地区讨伐司令官野副昌德晚上一闭眼就做噩梦,老梦见杨靖宇将军大叫“还我头来”。
  无奈,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命人找到县城最有名望的木匠,一夜之间雕刻好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并准备了上等寿材。接着,请来一位日本僧人礼拜念经,按日本习俗举行了“慰灵祭”。
  之后,把杨靖宇将军的假头颅和遗体合葬在保安村西北的小山岗上。墓前立了一块八尺长、一尺多宽用榆木做的碑,正面大字楷书“杨靖宇之墓”,背面署名“岸谷隆一郎”,边款小字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
  第三次安葬是在1946年清明节。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成立后,立即筹备为杨靖宇将军重新安葬。江县人民和庆聚源烧锅、庆积号油坊、李兴武酱园等大小商户踊跃捐款,在杨靖宇将军原葬地不远处重修了墓。墓室周围砌起青砖花格围墙,墓室门前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墓碑,上写:“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
  在这之前的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的第6个周年。党和政府隆重召开了杨靖宇将军追悼大会,并在杨靖宇将军墓前将向日军出卖他的原三道崴子伪排长赵喜廷枪决!
  从这天起,江县易名为靖宇县,以此永远纪念杨靖宇将军。
  “不图封侯觅雪耻,愿将此身长报国。”至今,杨靖宇将军远离家乡故土,在白山黑水间安息50多年了,他已成为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之化身!
  (责任编辑:王锦慧)
其他文献
在萨科齐身上似乎看到了很多中国企业家的影子  曾有人形容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为欧洲债务危机奔走而常在一起时是水碰到了火。    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1955年1月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匈牙利移民,母亲是法国人。父亲在他很小时就和他母亲离婚。破裂的家庭,矮小的个子,加上同学家庭的普遍富有,造成了他年少时的自卑,但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性格,使萨科齐养成了心底刚硬、
一、培养写作兴趣,营造乐写氛围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喜新求异的思维定式,引导他们进入多彩的生活,不但能开阔眼界,增加其知识的积累,而且能活跃其思维,激发其提笔表达的欲望。因此我除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在一些中西方节日,我们英语组的老师会组织同学写节日贺卡,在中秋节、儿童节前,我们学科会开展一些英语的活动,有英语猜谜、英语歌唱比赛、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