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职护理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
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不仅对教师的资格、职责等作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中等护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而且毕业后即走上讲台,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机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对临床上的新理论、新技术缺乏相应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导致教给学生的知识临床早已淘汰。临床广泛使用的技能学生却一无所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逐步被淘汰。另外日益扩大的招生数量导致专业教师的相对不足,也成为阻碍专业教师进行临床实践的巨大阻力。很多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情况相脱节,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加强在职专业教师的临床技能培训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培训在职专任专业课教师。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即从事护理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虽然也曾到临床工作或进修,但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往往是在临床工作较短时间后即投入到较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临床工作的连续性,不能及时了解临床上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再加上教材的滞后性,使得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学得很好,一旦进入临床却觉得无从下手,医院的带教老师也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让学生逐步适应临床工作。很多医院也因此对接收护生实习不太积极,甚至有拒收现象。因此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技能,让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教学服务临床的根本教学目的,才能更好地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坚持边临床边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紧密联系临床。在条件不具备的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应该让专业课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当地条件较好的大型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工作,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大型综合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进修,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临床实践技能,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临床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更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的合格护理人才。
大力引进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等卫生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师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这就使专业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而无暇从事临床工作。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课教学,同时又满足专任教师的临床工作需求,从l临床直接聘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临床工作者,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从而既保证了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又保证了专任教师的临床工作时间。当然,我国目前的教师准入制度以及人员编制等问题也会影响临床工作者直接进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更好地促成临床工作者成为中等卫生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成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在选拔临床工作者成为专业课教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专业素质,还应该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尚的品德和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将临床实践技能运用于教学中
护理专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不光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练习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技能教学的必备条件。只有建立了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双师型”教师才能按照临床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并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现在很多中等卫生学校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实训基地,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会越来越好,从而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
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不仅对教师的资格、职责等作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中等护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而且毕业后即走上讲台,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机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对临床上的新理论、新技术缺乏相应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导致教给学生的知识临床早已淘汰。临床广泛使用的技能学生却一无所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逐步被淘汰。另外日益扩大的招生数量导致专业教师的相对不足,也成为阻碍专业教师进行临床实践的巨大阻力。很多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情况相脱节,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加强在职专业教师的临床技能培训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培训在职专任专业课教师。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即从事护理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虽然也曾到临床工作或进修,但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往往是在临床工作较短时间后即投入到较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临床工作的连续性,不能及时了解临床上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再加上教材的滞后性,使得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学得很好,一旦进入临床却觉得无从下手,医院的带教老师也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让学生逐步适应临床工作。很多医院也因此对接收护生实习不太积极,甚至有拒收现象。因此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技能,让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教学服务临床的根本教学目的,才能更好地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坚持边临床边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紧密联系临床。在条件不具备的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应该让专业课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当地条件较好的大型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工作,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大型综合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进修,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临床实践技能,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临床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更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的合格护理人才。
大力引进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等卫生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师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这就使专业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而无暇从事临床工作。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课教学,同时又满足专任教师的临床工作需求,从l临床直接聘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临床工作者,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从而既保证了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又保证了专任教师的临床工作时间。当然,我国目前的教师准入制度以及人员编制等问题也会影响临床工作者直接进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更好地促成临床工作者成为中等卫生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成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在选拔临床工作者成为专业课教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专业素质,还应该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尚的品德和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将临床实践技能运用于教学中
护理专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不光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练习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技能教学的必备条件。只有建立了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双师型”教师才能按照临床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并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现在很多中等卫生学校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实训基地,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会越来越好,从而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