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意化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的特性要求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切勿丧失诗歌的本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还原诗歌的特有韵味。本文特从教学诗意氛围营造、教学结构巧妙设置、以诗解诗信息增量等方面就诗歌诗意化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关键词:诗意;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8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诗歌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提高、人格形成的绝佳载体。
  一、詩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延展特性
  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诗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跳跃延展特性。
  高度凝练的诗歌具有时代内涵。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具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意义。正如高尔基所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凝练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感情内涵。其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郭沫若表示:“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而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语言凝练的诗歌具有跳跃延展性。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做到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而诗歌的节奏音韵汇就语言的音乐美,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诗歌教学方法具有诗意化特征
  师生共同面对诗歌作品时,理应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诗意化教学方法,真正达到与诗人灵魂的对话与交流。
  1. 诗意氛围营造法
  诗歌的内涵美欲得以张显,诗歌的情韵要得到传扬,教学设计理当注重情境的创设。师生置身课堂,感受与诗人情感格调相匹配的情境,在诗歌的教与学中呼吸诗的气息,承受来自诗人心灵的抚摸。
  (1)课堂引入聚情绪。登山尚须情满山,观海难离意溢海,诗歌教学中诗意化的引入对情绪的调动和融入尤其重要。《夜雨寄北》的引入,笔者设计:当星星月亮相会时,星星说,我很珍惜这世界的馈赠,我比太阳更有机会与月亮一起进入人们的梦里;当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说,我不会忘记那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比海誓山盟者更会让人们随着鹊桥留下永恒的记忆;当走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又有什么会进入我们的梦里?又有什么会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2)结尾收束诗意显。或愉悦,或感伤,或高昂,或低沉,或显情,或哲思,教学结束时,应该着力实现诗意尽显而思意不尽的教学效果。如在安排李煜的《相见欢》结尾时注重愁绪的绾结:李清照在经受国破夫亡流寓江南的痛楚后,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结!“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怎能不缠绕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3)吟咏之间重感悟。反复诵读揣摩也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继承的基本途径。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导诵读,审视一枝一叶,方可整体感知对象之美;多种形式的吟咏,正好助推诗歌内涵的流泻外显;音韵节奏的合理表现,可以迸溅出诗歌的情感火花。美在吟咏间升华。面对曹操的《观沧海》,吟咏山水,吟咏草木,吟咏秋风,吟咏洪波,从而感受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感受到诗人胸襟和抱负的独绝!其诗歌的美在品味中徜徉,美在探究下显现!
  2. 结构巧妙设置法
  作品结构与教学结构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诗歌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与思路的设计环节不可或缺。
  (1)从诗歌的情感汇聚点入手理清教学思路。曹操《短歌行》的情感汇聚点是什么? 是诗中的“忧”。忧思程度如何?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为何生出如此深沉的忧思?是 “君”、 “嘉宾”。君和嘉宾何以能让他“鼓瑟吹笙”?能让他“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往后一看,原来诗人为的是能让“天下归心”的贤达。至此明白:诗人生发的情感自然就是在短暂的人生中渴求贤才的忧思。
  (2)从诗歌情感的触发物入手理清教学思路。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雪”,抓住诗中四处提到的雪:边塞风狂飞雪早,暮雪辕门饮归客,雪满天山送君去,君别雪上留马迹。生动展示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因朋友返京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3)从诗歌的结局、诗词空白等方面入手理清诗歌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倾情理解,展开想象,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心灵,在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3. 以诗解诗信息增量法
  (1)以诗解诗,可以解疑析难,准确阐释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的时空天地;可以比较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以诗解,增加知识容量,可浇灌诗意缺失的心田,可增强深沉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可潜移默化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以诗解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杜甫的《蜀相》时,抓住“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结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诗句中的“自”字,品味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凄苦与遗憾,可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动。
  (3)以诗解诗,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欲理解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蕴藉的情感美,可结合柳永《八声甘州》“相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句,真切感受:生命总在不断的错过中开始有了流逝感,不尽的思念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4)以诗解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面对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可借助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理解意象叠加而成的意境美。《天净沙·秋思》以十种意象组合,展示出了萧瑟凄清的意境,羁旅客中人置身其中,怎能不肠断天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景物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
  (5)以诗解诗,显示诗歌的风格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误入”、“争渡”、“惊起”等动态描绘,写出了少女泛舟游玩找到的刹那间感受,反映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开朗真纯的胸怀,展示了其早期清丽俊逸的风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上片写落红满地,物是人非,心境凄惶;下片词人虚拟泛舟的愿望,“只恐”则以舟轻衬愁重;全词基调低沉,显示了凄婉沉郁的风格。两相对照,清丽与凄婉中自有美的天地。
  三、诗歌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歌教学,尤其是中学诗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可开阔学习者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致,让诗意流动在民族的血液里,也应让诗韵充盈在被数字化填充的现实生活中。找一块空间,安置诗意的灵魂,让诗意栖息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者责无旁贷。当然须记住:站在诗意化的角度绝不能让贫乏来诠释丰富,诗歌的内蕴丰富绝不需教条说教来限制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志勇.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中学 401520)
其他文献
摘要: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思维。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在化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开展了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化学课堂;学生思维;激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7  一、构建和谐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个“
微小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对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节,在造血系统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逃逸凋亡是肿瘤发生的一项重要机制,近年研究表明,许多微小RNA的异常表达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多条凋亡通路,促进(如miR-15a/16-1、miR-150)或者抑制(如miR-17 ~ 92簇、miR-21)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功能上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活性.此外,微小RNA在淋
患儿 男,3岁,2010年11月20日无诱因咳嗽,咳痰,痰少,不易咳出,伴发热,体温达38.5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1.25×109/L、单粒细胞(M)0.13×109/L、血红蛋白(Hb)137g/L、血小板(Plt)3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单核系0.956,原始+幼稚单核细胞0.912;免疫分型:B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3.5%,考虑髓系来源的幼稚细胞.染色体:46,
期刊
文章通过对作者学校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就业之间有重要联系,进而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就业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管理技术与具体项目过程相结合的产物.在工程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开拓思路,逐步提高组织的项目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最终提高项目管
介绍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有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研究领域的几个亮点.第二代测序揭示了MDS患者的基因突变谱系.为提高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患者的有效病例数和进一步改善疗效期,一些预测疗效的新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参数得以不断被确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预后与患者年龄、免疫亚型、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大量报道了有关ALL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对ALL的基因表达谱、靶向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的亮点进行介绍。
多数学者将细胞的死亡形式分为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poptosis)、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utophagy)和细胞坏死(Necrosis)3种类型.自噬(Autophagy)是凋亡之外的第二种程序性
在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报道共417篇,其中46篇与淋巴瘤相关.对年会有关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方面的报道进行介绍。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将核电安全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福岛核危机会不会演化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事件”?核能究竟是不是一只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核能开发过程中的“零风险”是否存在?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如何收场?  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全球巨大关注。核能开发是继续前行还是回归原点?核电未来发展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回顾人类对核能开发的历史,可以看到——  1951年12月20日,美国实验增殖堆一号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