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空前的建设规模,引发了对建筑师的旺盛需求,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具备工程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建筑学毕业生。然而目前的国内建筑学教育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不少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逐步担起重任。文章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技术教育 缺失 策略
[作者简介]张进(1974- ),女,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层住宅设计、建筑技术教育。(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建筑学教育的现实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之中。从1980年到2009年,我国的城市率由原来的19.39%上升到了46.59%,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口住进城市,建筑竣工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到2008年已达约22.36亿平方米。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建筑工地。
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空前的建设规模,促发了对建筑师的旺盛需求。从改革开放之初迄今,高校建筑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建筑学本科生的平均就业率达了91%和94.4%之多,分别居当年高校专业就业率排行榜的第41位和第17位,建筑学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热门”专业。相应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招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全国大约有218所高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各校每届的招生人数也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数倍。
然而,高校的教育“产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却存在着不小的落差:我国目前快节奏的建设速度,使得设计单位要求建筑学毕业生能够尽快地独立工作,甚至是独当一面。然而现实却是,不少毕业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在设计单位进行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再教育,才能逐步担负起独立设计的重任。
二、建筑技术教育的缺失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育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与目前建筑技术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技术教育氛围的缺失。我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最初深受源自法国的“学院派”的影响,建筑设计更侧重于建筑的艺术性表达。此后的几十年间,该观念经过传袭、变异,建筑表现逐步成为评判学生作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漂亮的效果图和“酷”“炫”的建筑造型足以得到教师的垂青和刮目,也令同窗和师兄弟们崇拜,成为取得作业高分的讨巧手段。
此外,社会氛围也加强了这一观念。尤其是在众多的形象工程、重点工程的设计中,领导主观认定的所谓“三十年不落后”“现代化”“国际化”“大气魄”等理念最终要反映到一张绚丽的效果图上,建筑造型成了方案成败的重要标准,在一些场合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种畸形的 “建筑外观”决定论使得“效果图建筑师”一时之下成为社会甚至设计单位的宠儿。
同时,由于学分设置较少,一些建筑技术课程常常被学生们视做“副课”,不予重视,不求精益求精,只求能够应付通过。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之下,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重艺术而轻技术的倾向,不遗余力地寻找资料,追求建筑造型的绚丽,而不知其所以然,到了实际工作中依然抱着讨巧、模仿的心态,却无法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而进行灵活变通。并且由于惯性使然,这种氛围在一些新设建筑学专业的院系还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传染和发酵。
2.建筑技术课程整合的缺失。目前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实际上也开设了一些建筑技术课程,例如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但是,这些课程大多并没有被视做与建筑设计课程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门功课的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教育流水线上的“分内”工作,各功课之间各自独立,较少联系,也绝少有教师跨课兼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及时体悟到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重要支撑价值,从而忽视了在建筑设计课上对建筑技术知识的自觉应用,甚至于到了五年级毕业时,一些较早学习的建筑技术知识早就遗忘殆尽。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课程较低的通过率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3.建筑技术课程实践的缺失。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在足够的实践中学以致用,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目前,在多数建筑院系,学生有一个学期看似不短的集中实践时间,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然而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处于经济利益和工作效率的考虑,实习单位绝少愿意让一个“生手”去参与像样的工程设计,实习生多是参与一些边角工作,而高水平建筑师也没有足够的激情和时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设计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设计单位,一个比高校更易感悟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如何相结合的地方,却无法在短短一个学期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技术实践和领悟的机会。
这个实习期安排的时机也削弱了它的成效。因为这个实习期往往被安排在了五年级的上学期,而这又恰好是每年一度的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在考研的诱惑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之下,相当数量的学生会主动放弃本科阶段这个难得的实习机会,建筑技术的实践根本无从谈起。
4.教师实践经验的缺失。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学历的片面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一直在校门内“修行”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站上了高校的讲坛。这就给实践性很强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隐患,使得建筑技术教学效果甚微——这些年轻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更新缓慢、与社会进步相脱节的教材,使得他们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技术知识来支持其设计构思,甚至无法为其答疑解惑。
5.教学开放性的缺失。虽然高校教师已经成为了当下令人羡慕的职业,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但是不争的事实却是我国高校教师的报酬与职业建筑师的收入相去甚远,难以相提并论。这就使得校外高水平的职业建筑师缺乏到高校兼职代课的积极性,从而使高校与设计单位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建筑院系,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内外受困,难以有效地获取与社会同步的建筑技术知识。
三、改变的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参考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的既有经验,提出以下改变的策略:
1.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培养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师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课程中,与建筑设计课教师一起,在建筑方案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及时向同学们讲解同类建筑可能涉及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例如在进行砖混小住宅的设计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方案,运用所学结构、构造、设备的相关知识,结合参观的实例,提出各自的阳台结构方案、楼梯剖面方案、洁具厨具的布置、供水、排水、供暖、照明的布置方式等……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的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主持人奠定基础;在对造型要求较高的体育馆、博物馆类建筑的方案设计中,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方案提出合理的结构体系、屋面防水、防火措施等……经常性的课际间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建筑技术对建筑艺术的重要支撑作用。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受制于包括技术因素在内的各种条件的约束,没有合适的技术支持,美妙的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对包括技术在内诸约束条件的熟练掌握,才有艺术创作的自由。
2.多种措施并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其课堂学习的形式可以与其他专业完全不同,特别是由于专业实践性的要求,丰富直观的现场式教学值得借鉴。例如可以让学生来到建筑外墙装饰工地听教师现场讲解、观看,甚至亲自动手体验花岗石外挂的施工过程;教师还可在酒店客房面对实物向学生讲解冷、热水管和中央空调送、回风口的布局规律等。现场教学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对知识的理解大有裨益。例如针对本地一幢已有的建筑,师生一起对其造型艺术以及其结构、材料等作多学科的讨论和评价,以便从中体悟到设计者的设计构思。
建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动手、勤动脑。例如去商场购物时要特别留意自动扶梯的布局方式、防烟分区的方法;在宿舍听到楼上传来的坠物声时设想简单易行的解决撞击噪声的构造方法。
此外,课堂内外、现实世界、网络世界都可以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契机。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原本就需要如此浓厚的氛围熏陶,对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如此,对技术能力的掌握亦然。
3.加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筑学是一门开放的专业,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只有时刻与外界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持与外界的密切交流:(1)增强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院校,由于教学实力暂时不足,校内外的双向交流便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应有计划地向国内外知名院校派遣一线教师听课考察,鼓励高年级学生到外校参与课堂学习、联合设计等。师生一起设身处地学习先进的建筑技术知识和教学经验,有助于新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院校较快地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还要经常性地邀请外校高水平教师做讲座,以保证师生知识的新鲜度。(2)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建立学校与设计单位长期友好的联动机制。特别是新建立的建筑院校初期时在“产”和“研”两方面差距可能比较突出,可以与当地有影响力的设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保持长期的联系,经常性地派遣师生参与实际设计与研究,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建筑师做讲座,学习课本以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和设计理念,逐步壮大自己的“产”“研”实力。(3)立足长远,逐渐建立起自己学习、实践的稳定平台。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建筑院校的“产、学、研”队伍建设已经比较成熟,生产、研究队伍的建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有力的支撑。例如著名院校的设计院、名教授的工作室等设计实体,为师生长年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知识可以及时地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提高创作能力。然而,目前还有不少建筑院校,特别是新建立建筑院校的“产、学、研”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师生们缺乏稳定的工程实践机会。这些院校可以在稳步提升自己“产”“研”能力的同时,寻机建立起自己的生产研究实体,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师生实践平台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自古以来就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特性,是一门横跨人文艺术和工程技术的学科。建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建筑学教育也应是技术与艺术相并重,既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其建筑技术技能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工程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以满足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事业对建筑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健梅,张伶伶.德国建筑技术教育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8,26(8).
[2]蔡永洁.大师·学徒·建筑师?——当今中国建筑学教育的一点思考[J].时代建筑,2005(3).
[3]鲍继峰,姚宏韬.注册建筑师制度对建筑教育的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
[4]马成松,朱斯坦.国外建筑教育现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4(6).
[关键词]建筑技术教育 缺失 策略
[作者简介]张进(1974- ),女,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层住宅设计、建筑技术教育。(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建筑学教育的现实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之中。从1980年到2009年,我国的城市率由原来的19.39%上升到了46.59%,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口住进城市,建筑竣工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到2008年已达约22.36亿平方米。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建筑工地。
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空前的建设规模,促发了对建筑师的旺盛需求。从改革开放之初迄今,高校建筑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建筑学本科生的平均就业率达了91%和94.4%之多,分别居当年高校专业就业率排行榜的第41位和第17位,建筑学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热门”专业。相应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招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全国大约有218所高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各校每届的招生人数也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数倍。
然而,高校的教育“产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却存在着不小的落差:我国目前快节奏的建设速度,使得设计单位要求建筑学毕业生能够尽快地独立工作,甚至是独当一面。然而现实却是,不少毕业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在设计单位进行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再教育,才能逐步担负起独立设计的重任。
二、建筑技术教育的缺失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育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与目前建筑技术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技术教育氛围的缺失。我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最初深受源自法国的“学院派”的影响,建筑设计更侧重于建筑的艺术性表达。此后的几十年间,该观念经过传袭、变异,建筑表现逐步成为评判学生作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漂亮的效果图和“酷”“炫”的建筑造型足以得到教师的垂青和刮目,也令同窗和师兄弟们崇拜,成为取得作业高分的讨巧手段。
此外,社会氛围也加强了这一观念。尤其是在众多的形象工程、重点工程的设计中,领导主观认定的所谓“三十年不落后”“现代化”“国际化”“大气魄”等理念最终要反映到一张绚丽的效果图上,建筑造型成了方案成败的重要标准,在一些场合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种畸形的 “建筑外观”决定论使得“效果图建筑师”一时之下成为社会甚至设计单位的宠儿。
同时,由于学分设置较少,一些建筑技术课程常常被学生们视做“副课”,不予重视,不求精益求精,只求能够应付通过。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之下,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重艺术而轻技术的倾向,不遗余力地寻找资料,追求建筑造型的绚丽,而不知其所以然,到了实际工作中依然抱着讨巧、模仿的心态,却无法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而进行灵活变通。并且由于惯性使然,这种氛围在一些新设建筑学专业的院系还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传染和发酵。
2.建筑技术课程整合的缺失。目前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实际上也开设了一些建筑技术课程,例如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但是,这些课程大多并没有被视做与建筑设计课程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门功课的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教育流水线上的“分内”工作,各功课之间各自独立,较少联系,也绝少有教师跨课兼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及时体悟到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重要支撑价值,从而忽视了在建筑设计课上对建筑技术知识的自觉应用,甚至于到了五年级毕业时,一些较早学习的建筑技术知识早就遗忘殆尽。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课程较低的通过率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3.建筑技术课程实践的缺失。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在足够的实践中学以致用,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目前,在多数建筑院系,学生有一个学期看似不短的集中实践时间,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然而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处于经济利益和工作效率的考虑,实习单位绝少愿意让一个“生手”去参与像样的工程设计,实习生多是参与一些边角工作,而高水平建筑师也没有足够的激情和时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设计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设计单位,一个比高校更易感悟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如何相结合的地方,却无法在短短一个学期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技术实践和领悟的机会。
这个实习期安排的时机也削弱了它的成效。因为这个实习期往往被安排在了五年级的上学期,而这又恰好是每年一度的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在考研的诱惑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之下,相当数量的学生会主动放弃本科阶段这个难得的实习机会,建筑技术的实践根本无从谈起。
4.教师实践经验的缺失。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学历的片面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一直在校门内“修行”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站上了高校的讲坛。这就给实践性很强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隐患,使得建筑技术教学效果甚微——这些年轻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更新缓慢、与社会进步相脱节的教材,使得他们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技术知识来支持其设计构思,甚至无法为其答疑解惑。
5.教学开放性的缺失。虽然高校教师已经成为了当下令人羡慕的职业,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但是不争的事实却是我国高校教师的报酬与职业建筑师的收入相去甚远,难以相提并论。这就使得校外高水平的职业建筑师缺乏到高校兼职代课的积极性,从而使高校与设计单位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建筑院系,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内外受困,难以有效地获取与社会同步的建筑技术知识。
三、改变的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参考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的既有经验,提出以下改变的策略:
1.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培养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师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课程中,与建筑设计课教师一起,在建筑方案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及时向同学们讲解同类建筑可能涉及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例如在进行砖混小住宅的设计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方案,运用所学结构、构造、设备的相关知识,结合参观的实例,提出各自的阳台结构方案、楼梯剖面方案、洁具厨具的布置、供水、排水、供暖、照明的布置方式等……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的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主持人奠定基础;在对造型要求较高的体育馆、博物馆类建筑的方案设计中,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方案提出合理的结构体系、屋面防水、防火措施等……经常性的课际间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建筑技术对建筑艺术的重要支撑作用。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受制于包括技术因素在内的各种条件的约束,没有合适的技术支持,美妙的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对包括技术在内诸约束条件的熟练掌握,才有艺术创作的自由。
2.多种措施并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其课堂学习的形式可以与其他专业完全不同,特别是由于专业实践性的要求,丰富直观的现场式教学值得借鉴。例如可以让学生来到建筑外墙装饰工地听教师现场讲解、观看,甚至亲自动手体验花岗石外挂的施工过程;教师还可在酒店客房面对实物向学生讲解冷、热水管和中央空调送、回风口的布局规律等。现场教学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对知识的理解大有裨益。例如针对本地一幢已有的建筑,师生一起对其造型艺术以及其结构、材料等作多学科的讨论和评价,以便从中体悟到设计者的设计构思。
建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动手、勤动脑。例如去商场购物时要特别留意自动扶梯的布局方式、防烟分区的方法;在宿舍听到楼上传来的坠物声时设想简单易行的解决撞击噪声的构造方法。
此外,课堂内外、现实世界、网络世界都可以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契机。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原本就需要如此浓厚的氛围熏陶,对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如此,对技术能力的掌握亦然。
3.加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筑学是一门开放的专业,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只有时刻与外界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持与外界的密切交流:(1)增强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院校,由于教学实力暂时不足,校内外的双向交流便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应有计划地向国内外知名院校派遣一线教师听课考察,鼓励高年级学生到外校参与课堂学习、联合设计等。师生一起设身处地学习先进的建筑技术知识和教学经验,有助于新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院校较快地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还要经常性地邀请外校高水平教师做讲座,以保证师生知识的新鲜度。(2)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建立学校与设计单位长期友好的联动机制。特别是新建立的建筑院校初期时在“产”和“研”两方面差距可能比较突出,可以与当地有影响力的设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保持长期的联系,经常性地派遣师生参与实际设计与研究,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建筑师做讲座,学习课本以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和设计理念,逐步壮大自己的“产”“研”实力。(3)立足长远,逐渐建立起自己学习、实践的稳定平台。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建筑院校的“产、学、研”队伍建设已经比较成熟,生产、研究队伍的建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有力的支撑。例如著名院校的设计院、名教授的工作室等设计实体,为师生长年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知识可以及时地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提高创作能力。然而,目前还有不少建筑院校,特别是新建立建筑院校的“产、学、研”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师生们缺乏稳定的工程实践机会。这些院校可以在稳步提升自己“产”“研”能力的同时,寻机建立起自己的生产研究实体,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师生实践平台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自古以来就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特性,是一门横跨人文艺术和工程技术的学科。建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建筑学教育也应是技术与艺术相并重,既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其建筑技术技能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工程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以满足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事业对建筑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健梅,张伶伶.德国建筑技术教育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8,26(8).
[2]蔡永洁.大师·学徒·建筑师?——当今中国建筑学教育的一点思考[J].时代建筑,2005(3).
[3]鲍继峰,姚宏韬.注册建筑师制度对建筑教育的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
[4]马成松,朱斯坦.国外建筑教育现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