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关系探析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十三五”发展期间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是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回响。透过理念现象探寻理论本质可以发现,共享发展理念实质上是人学思想的新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旨在研究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意蕴,通过对比二者的相同点与差异,寻找共享发展理念和人学思想结合发展的可能性,最终将落脚点回归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上,找寻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共享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5-092-05
  理论是实践之源,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最具特色的实践体现,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经过不断历史发展,最具创新意义的实践产物。探析共享发展理念中的人学思想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实践发展,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实现。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内涵
  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是“共享”与“发展”的完美融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论特质集中体现在“人民主体”上。这种理念既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相一致,更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根本价值目标相一致,那就是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终极状态下,自然经济形成的“人的依赖关系”、商品经济形成的“物的依赖关系”都被摆脱,人的“自由个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理念的终极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人学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线索之一,马克思也正是通过对人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阐释,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人学思想是不能被忽视的。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正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体现。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理念的核心之一,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新思考。共享发展理念带给人们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的变化,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出现,最大程度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虽然这些共享物品仅仅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一个方面,但是具备了最初的雏形。人学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思路就是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学思想的基本发展思路与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的基本雏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探析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内涵,首先,是关于人本质的探求。早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对人的本质有着这样判断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直接判断,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也同受到自身所处地位的制约,所以社会关系的变革会影响到人的发展。人既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享有这些财富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来审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不只停留于此,而是全面探究人的本质,将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纳入其中。人学思想从最根本上探求人的本质,共享发展理念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也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增加,推动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同时,利用共享发展理念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梳理清晰,也有利于探求人的本质。
  其次,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认为:“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里,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人与人相互依赖,个性不自由、不突出,要实现人的自由,先需要实现人的解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人对物的过分依赖,特别是“物化、异化的产生,人失去了独立性,个性难以形成”。在19世纪初,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无法实现对自身本质的占有。人性不是自在自由的,而是备受压抑、束缚、禁锢的,但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活动就应该是自觉的、自为的、自主的活动,处在这样的活动中,人的本质特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解放与张扬,人的解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解放的基础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在共享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不受任何束缚,劳动产品的交换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身需要的各种成果。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需求,自身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满足,因此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地实现共产主义,想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不能被劳动产品所束缚。马克思在人学思想领域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于其中提出人的生存发展的规定性设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概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人的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是以对社会分工进行的历史考察作为起点的,分工导致劳动与享有的分离,从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也是制约人发展的原因,就需要找到解决之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学思想追求的是通过消除异化,将几百年来束缚在人身上的生产枷锁打破,人们不再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更多的劳动产品而被“异化”。人们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享有由个人付出、集体付出所产生的社会发展成果,并不是牺牲一些人的利益而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应是使所有人共同享有每个人创造的生产资料,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实质上也是一种共享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自然提供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无论是哪种共享,最终人、社会、自然定能实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共享发展理念,不单单是共享,更重要的是发展,只有实现了发展,共享才有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人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实践体现。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发展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历史演进,成为我国当代实践创新的产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和归宿,不只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确定,更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我国发展的新高潮。
  人学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的相互促进。在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的分配问题日趋严峻,单个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利益都相等。这就是人人享有思想的雏形,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萌芽。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资本家们基本上占有着全部的生产资料和利益。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底层劳动人民,想要摆脱这种社会现状,因此,人人享有的理念受到最广大底层人民的支持与认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整个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既然创造了历史,那么就理应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行细化,指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共享物质利益和发展的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促进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发展。
  人学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的追求具有一致性。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这与人学思想的追求殊途同归,两者都强调对人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认知。马克思对于人的考察,与以往的旧的哲学家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他看来,个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生命活动的人。正因为人并非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诸如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每个人处理好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同样,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既是一切社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样也是享有这些财富的主体,这就要求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进行思考。人学思想可以解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发展问题,但是回归到现实,就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去解决现实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人人共享,人人受益。到那时,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全部的劳动产品在整个社会内,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最终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无论是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是未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享发展理念在人学思想的助推下,与人学思想共同朝着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前进。
  三、共享发展理念在当代的价值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旨归,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目标。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将这一理想逐渐变为现实的实践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着人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站在人类历史和哲学历史的高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念,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等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推向了新的境界与新的高潮。尤其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人民幸福。共享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定义下,幸福指的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感受到喜悦和快乐,从而心里的状态十分稳定,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一直以人民幸福为己任,追求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共享理念在当代我国最好的价值体现。只有每个人都渐渐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状态,才能让共享发展的水平实现新的突破。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共享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核心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简单的共享物品的共同使用,转向了共建共享发展的新格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国家有多么富强,社会有多么发达,都不能不劳而获。所以共享发展理念到共建共享发展的转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人民要共同地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逐渐发展到创造出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然后通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使得整个人类共同享有所有的劳动产品。虽然马克思没有给真正的共产主义设定要达到何种物质条件,但是这种共建共享发展的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最好的诠释。着眼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其次,体现在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下的全面发展。到“十四五”末,我国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人民朝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社会状态,更是思想实现飞跃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发出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将社会产品让更多人占有,共享的本意也就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获得,每个个体都能享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实现每个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整个社会才有维系运作的坚实基础,共享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让人人都具备一定发展的基础,人才能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表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人学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共享发展理念是人学思想的当代回响,一切的思想,一切的理论,一切的发展,皆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表明了人的发展应该是在充分占有人本质力量的基础上的,且自身的发展融入于他人发展的关系之中去,形成一种共同促进,完全和谐的发展之中。既然需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那么就必须要通过共享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大大加快了人们相互融入的速度,加快了全面发展的进程。所以,当我国的社会进一步发展,物质进一步发达,人们对于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接受并思考,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指日可待。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人民群众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追求。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最高目的。人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自由解放,而只有社会主义的共享发展体现了人的发展意义,其目的就是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而只有每个人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享发展的最终意义就是人,为了使每一个人的物质基础更為坚实、精神世界更为丰富、文化素质更为高尚,最终价值旨归也在于人。哲学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在理论与思想上一定程度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国以共享发展理念去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方式,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当代最好的价值体现。
  共享发展理念虽然是现代社会发明的词语,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历久弥新,持续发展,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于人的剖析是十分精准的,也正是准确把握了这种剖析,才形成了共享发展理念。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创新,更是一次实践的飞越。这次飞越,成功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着马克思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无法完美融合的难题。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的成功实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的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06.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柳礼泉,等.马克思主义与共享发展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20.
  [5]  景中强.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J].兰州学刊,2006(10).
  【责任编辑:刘中雁】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慎终如始的伟大事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治理的基石。微文化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技术发展的机能。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了新变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新困囿。在新时代背景下,因时而变、随势而新,运用微文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摘 要:“全周期管理”意在把城市当作生命体、有机体,将城市治理视为系统工程,在城市治理的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维护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全链条、全流程、全要素、全时空的城市治理。“全周期管理”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全周期管理”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助力,“全周期管理”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表现。但目前存在分割式治理弊端突显,风险危機应急能力不足,系统全要素把控不力,缺乏
目的了解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研究趋势及范围。方法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以“中心静脉导管、烧伤、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burn”为检索词进行预检索,在预检索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
摘 要: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合理内核,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展示了马克思劳动观从创立、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进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劳动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劳动观具有丰富的意蕴,深入挖掘其重要价值,有助于我们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钥匙。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
摘 要:东北抗战期间,中共吉东特委领导吉东地区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通过进一步贯彻落实《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来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调整并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促进吉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充分联合、不断加强党对吉东地区的有力领导,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探析中共吉东特委的历史作用对当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共吉东特委;吉东地区;东北抗联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
摘 要:党风廉政建设是党保持纯洁性、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必然之举。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力量、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动力因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依归四个命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党风廉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以及外科手术干预的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23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变类型、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术前炎症和营养指标、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和处理情况。依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北京)》中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进
摘 要:归纳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史,大致有四个阶段:一是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开拓创新;四是新时代的同心筑梦。研究在梳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百年演进历程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多党合作;三是坚持政治协商制度。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百年关系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的多党合作,为
摘 要: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随之爆发的五四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契机。为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更易被大众接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致力挖掘各类有效渠道,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培养先进骨干,以发表报刊、译介著作、思潮论战为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中国步入了新时代,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仍应占主导地位,这些传播途径对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
摘 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一同撰写的极其伟大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成熟的理论学科而诞生。《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上的首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所表现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等特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步前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新时代研究《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内容以及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