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时机对儿童先天性内斜视治疗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nhe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患儿手术时机对患儿斜视矫正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146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临床资料,比较≤2岁组和>2岁组患儿在手术后1周和6个月时的眼球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

结果

146例患儿中88例斜视度≥40PD(瞳距),占60.3%,合并弱视38例(26.0%),合并眼球震颤12例(8.2%),合并下斜肌亢进30例(20.5%),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VD)6例(4.1%),>2岁和≤2岁组患儿术后1周和6个月时眼球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宜早期接受手术,2岁前手术可使患儿更好的形成和恢复双眼视功能,斜视角度大者更应尽早手术。

其他文献
感染是肝衰竭的常见并发症,其可明显增加病死率。肝衰竭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肠道功能改变等因素使得感染发生率高于一般肝病,而激素使用、低白蛋白血症、消化道出血、广谱抗生素使用等是其危险因素。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是最常见的几种感染类型。为了降低肝衰竭继发感染的病死率,在早期诊治和给予适当预防治疗之外,还要注意抗菌药物滥用和患者与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教育。
近年来,探索可用于评估肝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是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乙肝肝衰竭发生、发展和预后方面讨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近况,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做到早期预警、正确诊治和预后判断。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出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仍是最实用和最常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