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甘愿被同学羞辱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人怎样对你,反映了他的内心;你怎样对别人,反映了你的内心。
  别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别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受辱,为何欣然接受
  顾女士的儿子蒋皓今年16岁,在本市一所示范性中学读高一。说起这个不争气的儿子,顾女士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我和丈夫当年都是浙江大学的高材生,可我们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差,在班里连前20名都排不上,丢死人了!我和丈夫现在都是证券公司业绩拔尖儿的经纪人,天天在家钻研业务,我家是典型的学习型家庭,可我们的儿子最讨厌学习,如果不监督他,他连作业都不想做,真不知道爹妈的基因在他身上起了怎样的化学变化!”看得出,顾女士对自己和丈夫的现状很得意,对儿子则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进不了前20名,成绩也不算很差嘛。”我说。
  “勉强算是中等,离我们的要求差远了。”
  “蒋皓的学习成绩不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顾女士扁扁嘴,道:“从小学到高中,就没见他拔尖儿过。”
  “那在幼儿园呢?孩子一定很可爱吧?”
  “可爱什么呀,调皮得很,经常被老师罚站。”
  “那刚出生的时候呢?孩子一定很健康吧?”我穷追不舍。
  “刚出生的孩子有什么区别……”顾女士突然停止了,听出了我的弦外之音,脸红了,“当妈的,哪有不爱孩子的?不是我嫌弃他,他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啊!”
  我说:“我知道,您是一位负责任的母亲,一定很疼爱孩子,否则您也不会来咨询,但恕我直言,我看不到您对儿子的爱意。我猜,蒋皓会很伤心的。再说,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您不妨全面了解孩子,他一定有别的优点……”
  “别提了!”顾女士摆摆手打断我,“如果他只是学习成绩不好,我会去找名师给他辅导,不会来做心理咨询。上周家长会,班主任向我反映,蒋皓在学校的表现很怪异,非让我带他看心理医生不可。”
  “说说看,怎么怪异?”
  顾女士告诉我,蒋皓性格懦弱,从小学开始就经常被同学欺负,是出了名的受气包。但班主任说,现在蒋皓不同往常了,忍耐力超强。同学推搡他,讥笑他,辱骂他,甚至把他的书包扔到水池里,他不仅不反抗,还笑嘻嘻的,好像被欺负是他应得的,他欣然接受。如果一段时间同学不欺负他,他还着脸找茬儿。所以,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贱人。人家当众叫他贱人,他居然不知羞耻地朗声答应。“您给分析分析,这孩子是不是真有心理疾病?”顾女士问。
  “还有其他怪异的表现吗?”我问。
  顾女士缓缓摇头,疑惑的目光好像在问:难道这还不够吗?
  “那么,我来问您几个问题吧,希望您如实作答。蒋皓3岁以前,您和丈夫经常表扬他吗?蒋皓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获得过多少次表彰?拿回过多少张奖状?蒋皓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特长吗?蒋皓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时候,您肯定过他吗……”
  我每问一个问题,顾女士就摇一下头,神情越来越凝重。
  “既然如此,您怎么能指望蒋皓有自信和自尊呢?”我不客气地说,“他的成长环境好像在为难他。他就像一个弃儿,在否定和打击中长大,没有肯定和赞赏,没有奖励和信任,他怎么会有进步的希望和动力?刚开始您说蒋皓没有继承您和丈夫的基因,我就已经在担心孩子的心理状况了,他现在所谓的异常表现,在我看来一点也不奇怪。”
  顾女士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认同,仅仅出于习惯
  要解释清楚蒋皓的心理状态,需要引入两个心理学基本概念:投射和认同。
  别人怎样对待你,反映了他的内心;你怎样对待别人,反映了你的内心。这叫投射。
  别人怎样对待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心理学认为,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是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相处的基石。每个人的关系模式,一般在6岁以前形成;简而言之,童年时,我们怎样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样与其他人相处。不过,这个相处模式也有变数。某一时刻,在某个关系中,我们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另一时刻,我们会以“内在的小孩”自居,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并且,我们在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时候,对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
  人际关系中,几乎人人都在玩投射的游戏,而且总能找到愿意认同的人;如果一群人共同把某种性质相同的东西投射给一个人,那么这个倒霉蛋几乎无力挣脱。蒋皓,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
  “为什么无力挣脱呢?我们家蒋皓又不傻,又不亏欠别人什么,倒霉蛋凭什么偏偏是他?”顾女士忿忿不平地说。
  “因为他习惯了。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您就明白了。”我说,“有一个叫阿奇的高二男生,其貌不扬,衣着寒酸,学习成绩平平,整天跟在一个叫关仔的同学屁股后头,被呼来唤去。关仔是富二代,衣着光鲜,人长得也帅气,且手头阔绰,经常带阿奇去西餐厅吃饭。吃饭时,关仔总喜欢无情地对待阿奇,一会儿说,你怎么能用手吃比萨,简直就是原始人嘛!一会儿又说,你怎么这么笨,吃饭的样子真是难看。最后,该结账了,关仔看似豪爽其实尖刻地说,我知道你穷,当然是我结账了。”
  “真是岂有此理!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势利!”顾女士感慨道。
  “那是因为他生活在势利的家庭。”我解释道,“可以推测,关仔的家庭缺乏平等观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仅瞧不起别人,在自己家里也会彼此制造压力,谁要是在某一方面不够优秀就会被大家瞧不起。这就在关仔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内在父母’瞧不起‘不够优秀的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有了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后,关仔就会把它带到任何关系中。他很喜欢与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以‘挑剔的内在父母’自居,把他的内在关系投射出去,他内心源自家庭的冲突和不良情绪才能宣泄出去,使自己好受一些。阿奇不幸被选中,成了关仔内心‘不够优秀的内在小孩’的外部实体。”
  “真是不幸,遇到这样的糟糕同学。”
  “要说不幸,倒也怪不得别人。”我说,“阿奇是我的来访者,他家的情况居然与关仔家如出一辙,父母经常拿阿奇与别的孩子比较,斥责甚至羞辱他达不到他们的理想要求。这导致阿奇和关仔一样,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内在父母’瞧不起‘不够优秀的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不同的是,阿奇以‘不够优秀的内在小孩’自居,认同了关仔的投射,他赞同优秀者有资格羞辱不优秀者。于是,当外在条件都胜自己一筹的关仔不断羞辱自己时,阿奇认为合情合理,甚至觉得很安全,因为有家的感觉。”
  顾女士陷入了深思。我想,她是在检讨自己的家庭关系模式,她向儿子投射了什么,儿子又认同了什么。过了一会儿,眼泪缓缓从她的眼眶中流出。
  投射,最初来自家庭
  顾女士擦干眼泪,问:“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为什么一定源自家庭呢?”看得出,她非常希望有其他可能,这样她的愧疚就可以减轻一些。
  我说:“因为孩子6岁以前在家里长大,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所以几乎没有例外。”
  “那么,”顾女士问,“蒋皓这种情况如果不干预,发展下去会怎样?”
  “我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吧,看看问题会有多么严重。”我说,德国有一个小男孩,父亲很暴戾,经常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一边打还一边嘲笑他胆小、懦弱、意志不坚强。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男孩渐渐长大,内在的关系模式自然非常糟糕,一极是“暴戾而强大的爸爸”,另一极是“受虐而弱小的小孩”。他认同了“暴戾而强大的爸爸”,并将“受虐而弱小的小孩”压抑到潜意识中。然而,“受虐而弱小的小孩”并未消失,相反,对他的影响更大,它时时会跳出来,告诉他曾经多么弱小多么没用。他不能容忍这个“受虐而弱小的小孩”,于是将它投射给周围的人。这种投射的力量是那样的强大,加上机缘巧合,他居然把投射游戏玩成了世界大灾难。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希特勒。他把“受虐而弱小的小孩”投射到犹太人身上,然后是整个欧洲。“希特勒的成长史是极端的个案,然而,即使这样的灾难小一些,也足以毁灭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我说。
其他文献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这是世界上普遍存在、分布很广的一种自然现象。像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河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沙子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而且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夏威夷群岛中的高阿夷岛上,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为“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种尖锐
和豆蔻年华的女孩一样,青春期男孩也有难以启齿的烦恼。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往的调皮坏小子开始渴望和女生接近。当17岁的男孩黄桦和异性交往的正常渴望被遏制时,他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令人担心的偏差——  现代版“贾宝玉”的迷茫  黄桦今年17岁,皮肤白皙,身材瘦削,常被人戏称为“贾宝玉”。现实生活里,他也确实和贾宝玉一样,生活在一个纯女性的家庭里。  黄桦的父亲以前是北京一家星级酒店的厨师,虽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