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结合农业与旅游业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产业模式,既创新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休闲观光等不同功能的融合效益,又达到了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效益的目的,兼具多元综合性、高效生产性、休闲度假性等多种类业态特性,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产业领域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个性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下研究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性发展路径,是保证现代观光农业景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由王先杰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修订版)》一书,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特色下的观光农业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方法和管理经验,借助多个详细实例进一步对现代产业发展形态下农业观光景观的艺术化设计与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修订版)》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对观光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概述,并对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第二章从观光农业园类型、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原则、目标和内容、旅游资源开发等四个方面对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与案例进行了全面解读。第三章对观光农业园的规划理论与规划原则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围绕观光农业园区的总体定位、功能区分、交通规划、结构规划、栽培规划、种植规划、设施规划及旅游规划等八个主题,对观光农业园的详细规划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第五章针对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从设计程序、方案制定及局部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六章对观光农业园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全方位介绍。第七章以具体的案例解析为读者介绍了不同发展地区观光农业景观的具体设计路线。结合书中内容,设计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路径时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遵循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差异化设计,最大限度重塑地域文化特色。伴随着全球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不仅具有单一的生产功能,还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保障,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考察、观赏及特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在“大农业”范畴下,如何使观光农业景观的设计在众多同质化的农业产业形态中脱颖而出,将观光农业园建成既有特色、又有经济效益且既能满足农业生产功能、又能进行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成为艺术化设计中需着重考虑的关键一环,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进行景观差异化艺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具象的当地农业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特色原乡文化,改造提升相应的农业景观、农业氛围和农业环境,形成当地独有的农业意象。《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就有明确的指导方案,一方面,农业意象的传承点在乡民、承载点在乡村、立足点在农业,设计人员要以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民俗风情、地方特色风光为主体资源,以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为核心,发挥特殊地域的区位优势,突出原乡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人文价值观,吸引受众主动领略农业农村文化内涵,传承乡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时期,农业观光景观设计不能故步自封,凸显原乡文化魅力的同时要积极吸取多元的优秀产业文化特色,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改造,从而充分拓展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空间,以此诠释和在现农业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产业发展的艺术性和个性化。
其次,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观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受众视觉美的享受。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是景观设计的最根本原则,书中指明,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突出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共处,进一步达到减少人为景观设计对自然生态影响的目的。因此,农业观光景观中的生态环境治理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社会的必由之路。根据该书在突出生态治理概念的设计环节中的指示,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农业经管建设应当积极有效结合,在体现人工美的基础上实现自然美的恢复。同时要善于运用国家制定的生态补偿制度,利用体制优势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建设的力度,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打造具有独特品牌识别能力的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和观光农业等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以此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村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对客源市场的吸引能力,从而为现代化农业观光景观的打造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条件。
最后,坚持参与性与互动性原则。亲身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一书在“观光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内容中指出,在农业景观园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互动性,才会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景观形象的新颖度,使设计别出心裁。根据书中对于园区空间景观设计概念相关知识,设计人员要充分通过空间细节设计满足游客观光旅游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吸引顾客参与到景观设计建设中,受众只有广泛参与到景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观光农业景观生活的乐趣,才能使其在浓厚的农业文化氛围中体会到当地的日常特色,提高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同时,艺术化设计表达也要遵循科技原理。现代化观光农业园内的景观应该具有科技应用和美学、艺术的双重作用,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双重作用表现并不平衡,首要要体现的是科学原理,艺术处理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创新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设计,需在体现科技原理指导的前提下与艺术表达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才能将观光农业景观打造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
2 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设计的路径选择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积极促进其艺术化发展路径的延伸扩展,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深化发展。
首先,科学编制观光农业景观设计发展规划是景观规划的核心。在艺术化设计之前,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并对发展规划进行精心组织编排,对实现产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目标定位,强化规划的动态调控和指导作用。该书对景观发展总体规划指明了道路,设计人员要事先确定规划目标,充分挖掘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内涵,最大限度体现地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进一步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实现景观设计的分区布局,促进生产、生态和市场的融合,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观光农业景观设计的市场潜力。景观设计需要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设计与规划。系统性的园区景观设计强调景观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双效叠加与综合发展,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区域的物质环境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从而通过对原有环境的自然布局,以设计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变化与人工景观设计相交合的重要节点景观意象。同时,细节化是景观系统性设计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是对总体方案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完成重要景觀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做好小微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达到景观设计的最合理化发展。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修订版)》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对观光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概述,并对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第二章从观光农业园类型、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原则、目标和内容、旅游资源开发等四个方面对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与案例进行了全面解读。第三章对观光农业园的规划理论与规划原则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围绕观光农业园区的总体定位、功能区分、交通规划、结构规划、栽培规划、种植规划、设施规划及旅游规划等八个主题,对观光农业园的详细规划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第五章针对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从设计程序、方案制定及局部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六章对观光农业园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全方位介绍。第七章以具体的案例解析为读者介绍了不同发展地区观光农业景观的具体设计路线。结合书中内容,设计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路径时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遵循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差异化设计,最大限度重塑地域文化特色。伴随着全球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不仅具有单一的生产功能,还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保障,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考察、观赏及特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在“大农业”范畴下,如何使观光农业景观的设计在众多同质化的农业产业形态中脱颖而出,将观光农业园建成既有特色、又有经济效益且既能满足农业生产功能、又能进行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成为艺术化设计中需着重考虑的关键一环,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进行景观差异化艺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具象的当地农业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特色原乡文化,改造提升相应的农业景观、农业氛围和农业环境,形成当地独有的农业意象。《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就有明确的指导方案,一方面,农业意象的传承点在乡民、承载点在乡村、立足点在农业,设计人员要以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民俗风情、地方特色风光为主体资源,以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为核心,发挥特殊地域的区位优势,突出原乡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人文价值观,吸引受众主动领略农业农村文化内涵,传承乡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时期,农业观光景观设计不能故步自封,凸显原乡文化魅力的同时要积极吸取多元的优秀产业文化特色,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改造,从而充分拓展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空间,以此诠释和在现农业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产业发展的艺术性和个性化。
其次,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观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受众视觉美的享受。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是景观设计的最根本原则,书中指明,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突出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共处,进一步达到减少人为景观设计对自然生态影响的目的。因此,农业观光景观中的生态环境治理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社会的必由之路。根据该书在突出生态治理概念的设计环节中的指示,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农业经管建设应当积极有效结合,在体现人工美的基础上实现自然美的恢复。同时要善于运用国家制定的生态补偿制度,利用体制优势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建设的力度,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打造具有独特品牌识别能力的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和观光农业等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以此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村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对客源市场的吸引能力,从而为现代化农业观光景观的打造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条件。
最后,坚持参与性与互动性原则。亲身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一书在“观光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内容中指出,在农业景观园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互动性,才会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景观形象的新颖度,使设计别出心裁。根据书中对于园区空间景观设计概念相关知识,设计人员要充分通过空间细节设计满足游客观光旅游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吸引顾客参与到景观设计建设中,受众只有广泛参与到景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观光农业景观生活的乐趣,才能使其在浓厚的农业文化氛围中体会到当地的日常特色,提高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同时,艺术化设计表达也要遵循科技原理。现代化观光农业园内的景观应该具有科技应用和美学、艺术的双重作用,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双重作用表现并不平衡,首要要体现的是科学原理,艺术处理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创新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设计,需在体现科技原理指导的前提下与艺术表达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才能将观光农业景观打造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
2 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化设计的路径选择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积极促进其艺术化发展路径的延伸扩展,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深化发展。
首先,科学编制观光农业景观设计发展规划是景观规划的核心。在艺术化设计之前,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并对发展规划进行精心组织编排,对实现产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目标定位,强化规划的动态调控和指导作用。该书对景观发展总体规划指明了道路,设计人员要事先确定规划目标,充分挖掘观光农业景观的艺术内涵,最大限度体现地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进一步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实现景观设计的分区布局,促进生产、生态和市场的融合,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观光农业景观设计的市场潜力。景观设计需要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设计与规划。系统性的园区景观设计强调景观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双效叠加与综合发展,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区域的物质环境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从而通过对原有环境的自然布局,以设计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变化与人工景观设计相交合的重要节点景观意象。同时,细节化是景观系统性设计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是对总体方案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完成重要景觀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做好小微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达到景观设计的最合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