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雕塑艺术结缘
提及与雕塑艺术的缘分,还得追忆小时曾在乡下经常遇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根雕。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这种妙趣天成的民间艺术。也许是因为惊叹于根雕艺术的仪态万千,及其“稀、奇、古、怪”的造型特点,又或是为当年那些乡间雕刻高手们的神奇表现所折服,雕塑艺术在我心中总是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神秘与瑰丽。从此,研习雕塑的欲望便在我内心扎下了根,并引发我对雕塑艺术的持久兴致与不懈追求。
心中有梦便会放飞梦想的翅膀。在美术院校的系统训练以及在雕塑界的摸爬滚打,让我有幸触碰到通向艺术渊源与精髓的道路,而正是由于那些创造辉煌的艺术巨匠们在这条光明大道上曾经挥洒下的绚烂色彩,启发了无数向往艺术的后人们在他们各自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发掘艺术发展的命脉真谛以及探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为什么要创作
每件作品都涉及了一定的创作意图以及个人的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并触及其艺术目标。还记得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过:“每件作品都有能反对先辈准则的地方;每件作品对当代产生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的事情,还有它搁置不为之事。”每每忆及此,我都不断地敲问自己创作的目的何在?这时,我会放下手中的雕塑刀,在品一壶香茗的细腻中,思绪飘回艺术始发的那段岁月,那是艺术产生的源头,那时的人们为躲避那些他们解释不了也对抗不得的自然现象而进行的巫术行为,他们创作的目的是建基于求生存的节骨点,这不是与现代人的行为艺术动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吗?那么,艺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审美?或具有功能性?当然审美也是功能性之一。也许这些话题需要美学家来回答,但对我而言,希望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带给人们审美快乐,这就是我创作的目的。
我向来乐意提出“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不断地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自我,每当有新的经验和感想,也会通过创作来进行记录,使之与时并进。
泥巴。鲜活如许
在今天,雕塑的材料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雕塑的界定和范围,而我偏偏对泥巴这种单一的材料情有独钟,这是与泥巴自身的高度可塑性密不可分的。但不可否认,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的惰性,我始终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尽管不知道远处是怎样的光景,只求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仍痴心妄想着也许有天能够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日复一日的创作,既有着难产的痛苦,也有与泥巴游戏的快乐。笔者创作《领域巡航·小海军》的一天:在一座挂满泥团的雕塑骨架上,有大大小小的体块必须加以平衡。为了达到造型中蕴涵的生命律动,这里的泥巴需要压下去,那里的泥巴则要堆高……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也许其中的某一个细节突然显得突兀了些,因为它始终应该统一于整体之中,否则将会把一切都破坏了,必须从头再来。这个问题使我痛苦不堪,我一整天伫立在雕塑架前,尝试在这里或那里填上泥巴,而后又把它削去,尽管别人也许未曾察觉雕像在变化前后的差异。这一切的努力只为了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效果和境地,要恰到好处,使雕塑的整体构图达到一种充实之美。他们是男人的力量之充实,女人的丰满之充实,小孩的可爱之充实。就像贡布里希所说:“那是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一个完美的典范”,尽管我离这样的典范还很远。
照样是日复一日的创作,迎来了最后的收笔,拍照,赞叹一声——泥巴,鲜活如许。
雕塑是个技术活,更是艺术活
在材料技术发达的今天,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技术”还拥有着强大的力量,技巧的难度往往会转化为叙述的强度,并成为这些作品很重要的部分,而中国雕塑家更是一直把写实技巧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他们在已经获得的技术的“优势”前提下,去寻找作品表达的当代性。然而“雕塑技巧的难度并不在于技巧本身,而是在于运用技巧的智慧,并使之成为不断逼近艺术真实的利器”。因为艺术的发展,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有着传统写实技巧基本功的雕塑家,都与20世纪引进的“法派”模式或“苏式”雕塑艺术教育模式所形成的视觉造型体系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而同时,在各种鲜活的社会现实和艺术观念的冲击下,不少怀着“本土化”情结的雕塑家们在写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上艰难而又坚韧地探索着新的出路,希望能摆脱以往用西洋酒瓶装中国酒的创作形式。
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为何缺少技术含量的古代艺术往往也能动人心弦呢,道理是一样的,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虽然还未掌握一些现代的表现技巧去精到地刻画人物的面目和姿态,但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却能运用符合其材质加工水平适当地表现技法,并选择最能反映他们日常生活背景的材料,以倾注其浓烈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出如命题作文般嚼之无味,甚至“隔靴搔痒”的作品。
因此我常常在想,要让技术上升为艺术,其关键问题不仅是解决材料或技术的问题,也不仅是主题或内容的选择问题,更不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这三者如何契合以达到最和谐的境地。因为当我们找到了这个契合的点,就不再是简单的加法或是乘法,而是平方数,次方数,甚至无穷大。
雕塑家也可能需要一个尖锐刺耳的音符
前段时间创作了《冰封王座》《远古传说》等的面具系列的作品,这几件作品的主体都是裸露的女人体,并配以特定的道具和场景。有趣的是,我在创作之初并没有预想到作品的最终效果,而是根据每天的心情进行创作,并陷入了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似乎总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作品中的人物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我不禁感叹这是她自己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有待人们去发掘她的独特法则和奇遇异闻。
又有如《艺和印象》,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次逛花鸟市场,市场内熙熙攘攘穿梭的人群,为自己所喜欢的花鸟虫石,在不厌其烦地看着,选着,感动着,人物和奇花异石融合在一起,分不清是人选石,还是石选人……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随着创作活动的深入,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细节是与整体效果不协调的,有时候往往是这些小细节成为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指引创作者另辟蹊径,向新的方向发展。这些不协调的地方犹如尖锐刺耳的音符,把原本平平无奇的乐章带人了新的篇章,它可以是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乐,也可以是缠绵温柔的协奏曲。只要你能发现她并抓住她。
[冯国豪,广州雕塑院]
提及与雕塑艺术的缘分,还得追忆小时曾在乡下经常遇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根雕。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这种妙趣天成的民间艺术。也许是因为惊叹于根雕艺术的仪态万千,及其“稀、奇、古、怪”的造型特点,又或是为当年那些乡间雕刻高手们的神奇表现所折服,雕塑艺术在我心中总是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神秘与瑰丽。从此,研习雕塑的欲望便在我内心扎下了根,并引发我对雕塑艺术的持久兴致与不懈追求。
心中有梦便会放飞梦想的翅膀。在美术院校的系统训练以及在雕塑界的摸爬滚打,让我有幸触碰到通向艺术渊源与精髓的道路,而正是由于那些创造辉煌的艺术巨匠们在这条光明大道上曾经挥洒下的绚烂色彩,启发了无数向往艺术的后人们在他们各自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发掘艺术发展的命脉真谛以及探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为什么要创作
每件作品都涉及了一定的创作意图以及个人的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并触及其艺术目标。还记得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过:“每件作品都有能反对先辈准则的地方;每件作品对当代产生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的事情,还有它搁置不为之事。”每每忆及此,我都不断地敲问自己创作的目的何在?这时,我会放下手中的雕塑刀,在品一壶香茗的细腻中,思绪飘回艺术始发的那段岁月,那是艺术产生的源头,那时的人们为躲避那些他们解释不了也对抗不得的自然现象而进行的巫术行为,他们创作的目的是建基于求生存的节骨点,这不是与现代人的行为艺术动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吗?那么,艺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审美?或具有功能性?当然审美也是功能性之一。也许这些话题需要美学家来回答,但对我而言,希望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带给人们审美快乐,这就是我创作的目的。
我向来乐意提出“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不断地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自我,每当有新的经验和感想,也会通过创作来进行记录,使之与时并进。
泥巴。鲜活如许
在今天,雕塑的材料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雕塑的界定和范围,而我偏偏对泥巴这种单一的材料情有独钟,这是与泥巴自身的高度可塑性密不可分的。但不可否认,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的惰性,我始终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尽管不知道远处是怎样的光景,只求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仍痴心妄想着也许有天能够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日复一日的创作,既有着难产的痛苦,也有与泥巴游戏的快乐。笔者创作《领域巡航·小海军》的一天:在一座挂满泥团的雕塑骨架上,有大大小小的体块必须加以平衡。为了达到造型中蕴涵的生命律动,这里的泥巴需要压下去,那里的泥巴则要堆高……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也许其中的某一个细节突然显得突兀了些,因为它始终应该统一于整体之中,否则将会把一切都破坏了,必须从头再来。这个问题使我痛苦不堪,我一整天伫立在雕塑架前,尝试在这里或那里填上泥巴,而后又把它削去,尽管别人也许未曾察觉雕像在变化前后的差异。这一切的努力只为了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效果和境地,要恰到好处,使雕塑的整体构图达到一种充实之美。他们是男人的力量之充实,女人的丰满之充实,小孩的可爱之充实。就像贡布里希所说:“那是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一个完美的典范”,尽管我离这样的典范还很远。
照样是日复一日的创作,迎来了最后的收笔,拍照,赞叹一声——泥巴,鲜活如许。
雕塑是个技术活,更是艺术活
在材料技术发达的今天,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技术”还拥有着强大的力量,技巧的难度往往会转化为叙述的强度,并成为这些作品很重要的部分,而中国雕塑家更是一直把写实技巧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他们在已经获得的技术的“优势”前提下,去寻找作品表达的当代性。然而“雕塑技巧的难度并不在于技巧本身,而是在于运用技巧的智慧,并使之成为不断逼近艺术真实的利器”。因为艺术的发展,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有着传统写实技巧基本功的雕塑家,都与20世纪引进的“法派”模式或“苏式”雕塑艺术教育模式所形成的视觉造型体系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而同时,在各种鲜活的社会现实和艺术观念的冲击下,不少怀着“本土化”情结的雕塑家们在写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上艰难而又坚韧地探索着新的出路,希望能摆脱以往用西洋酒瓶装中国酒的创作形式。
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为何缺少技术含量的古代艺术往往也能动人心弦呢,道理是一样的,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虽然还未掌握一些现代的表现技巧去精到地刻画人物的面目和姿态,但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却能运用符合其材质加工水平适当地表现技法,并选择最能反映他们日常生活背景的材料,以倾注其浓烈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出如命题作文般嚼之无味,甚至“隔靴搔痒”的作品。
因此我常常在想,要让技术上升为艺术,其关键问题不仅是解决材料或技术的问题,也不仅是主题或内容的选择问题,更不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这三者如何契合以达到最和谐的境地。因为当我们找到了这个契合的点,就不再是简单的加法或是乘法,而是平方数,次方数,甚至无穷大。
雕塑家也可能需要一个尖锐刺耳的音符
前段时间创作了《冰封王座》《远古传说》等的面具系列的作品,这几件作品的主体都是裸露的女人体,并配以特定的道具和场景。有趣的是,我在创作之初并没有预想到作品的最终效果,而是根据每天的心情进行创作,并陷入了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似乎总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作品中的人物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我不禁感叹这是她自己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有待人们去发掘她的独特法则和奇遇异闻。
又有如《艺和印象》,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次逛花鸟市场,市场内熙熙攘攘穿梭的人群,为自己所喜欢的花鸟虫石,在不厌其烦地看着,选着,感动着,人物和奇花异石融合在一起,分不清是人选石,还是石选人……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随着创作活动的深入,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细节是与整体效果不协调的,有时候往往是这些小细节成为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指引创作者另辟蹊径,向新的方向发展。这些不协调的地方犹如尖锐刺耳的音符,把原本平平无奇的乐章带人了新的篇章,它可以是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乐,也可以是缠绵温柔的协奏曲。只要你能发现她并抓住她。
[冯国豪,广州雕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