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为何要先泡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煎煮过程不仅是药物有效成分简单溶出的过程,而且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进行化合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煎煮的时间、温度(即火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种饮片中同时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些利于治病,而有些又不利于治病,需要被破坏掉。如有些毒性生物碱类成分经长时间煎煮才能破坏分解,而鞣质成分则耐高温,需经长时间煎煮后才能充分溶出。根据这些特性,可通过煎煮时间的长短、煎熬火候的大小进行不同选择,选取适合治病的有效成分,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治病,主要是通过多种有效成分溶出来综合发挥治病作用的。为此,如何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减少破坏,是煎药中的一大关键。煎前如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能使中药饮片湿润变软,细胞膨胀,干涸的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并产生一定的渗透压,促进有效成分释出。先加冷水浸泡可避免药材直接加热煎煮时,其组织中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等因素而阻碍有效成分的渗出,直接影响疗效。据有关实验证明,白头翁汤经20分钟浸泡之后,煎得的汤液比未浸泡煎得的药液,其抑菌圈明显增大。未浸泡与浸泡后的茵陈蒿汤,第一煎、第二煎的煎出率有显著差异。
  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花、叶、茎等药为主的,可浸泡20~30分钟。对根、根茎、种子、果实等药为主的,可浸泡60分钟。但值得注意的是,浸泡时间又不宜过久,特别是夏季,以免引起药物霉败。
  有些患者为了贪图方便,拿了中药立即加热煎煮,甚至加热水就煎,这样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多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属WHO规定的现代难治病范畴。其危害性大,发病率高。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命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祖国医学认为痹证多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病机为风、寒、湿、瘀、虚共存,导致络脉不通,气血不畅,闭阻关节,而致关节活动受限,屈伸不利
王乔,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淮南子·齐俗训》说他曾为“柏人令,得道而仙”。今彭山县北平山乃王乔得道成仙处,“山上有池,纵广二百步,中有草芝神药”(北周宇文邕《无上秘要》)。汉朝时还建有王乔祠。  另有一说,王乔乃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年)太子,名晋,字子晋、子乔。喜吹笙作凤鸣,游伊洛,被道人浮丘公接往嵩山修道。三十余年后,家人见王乔在缑氏山巅乘白鹤升天而去。  尽管对王乔的说法不一
很多人都知道《岳飞传》中“笑死牛皋,气死兀术”的故事,说的是岳飞的大将牛皋在一次大战中活捉了他的老对手金兀术,并骑到了金兀术的身上,因此过度兴奋而大笑身亡,金兀术也一气之下老命呜呼了。人们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文学家在作品中的一种虚构。其实大家应该知道,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笑死人与气死人的事并非鲜见,也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笑死人的科学道理  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非常重视情
中老年人养生,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养生方法因个人性格而异。不同性格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性养生方法。  抑郁型性格要开阔胸襟这种人不足之处是性格内向,情绪低沉,心胸狭隘,遇事忧虑,多愁善感。优点是多才智,有创见。弱点是偏激,自卑,情绪抑郁,最易患肝胆疾病。要改变这种性格,重在培养自己开阔、豁达的胸怀,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多参加积极向上、娱乐性较强的活动。赏心悦目,怡情悦性。同时,慎房事,忌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