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学习9 4=13时,学生会有以下算法:
  (1) 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 4=13
  (2) 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 4=13
  (3) 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 14 减去1得13,即:9 4=13
  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 “9 加几 ” 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
  
  二、 数学教学应内贴近生活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1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找朋友——长方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過程的数学化。
  
  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很容易显得枯燥,不易被小学生接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等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等等。例如:教师在教学“对称”时,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制作课件等向学生提供许多生活中有关对称的资料:美丽的郊外有对称的小房子、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艳丽的花朵……让学生在美丽而充满对称的环境中观察、思考:你看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 作业数量个性化,有层次性
  
  如何设计好数学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有选择性、层次感。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面积的基本题);1道选做题: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米?1道实践题: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1道挑战题: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以上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还可咨询完成(向家长、老师请教)等。
  (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路营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使学生学会在数学学习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从引导注意力、创设情境、指导方法、营造氛围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一、 引导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只有爱学才会乐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
掌风所至,半寸厚的木板应声而断,这是跆拳道功夫中的劈技,练功人可以用肉掌砍断木板。高手讲,其实,多则几天,少则几分钟,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练成这样的“绝技”。道理何在?当你准备劈木板时,你的眼睛肯定是盯着木板的上面,那么你的手掌与木板接触时,掌力已经是强弩之末。假如你的眼睛盯的是木板后面半尺的地方,你的手掌劈到木板时正好是力量的峰点,因为你的目标还在半尺之外,所以,手掌会穿越木板的阻碍!   把目标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二十一年前,一位笔名潘晓的普通青年发出了如此的困惑与疑问.①二十一年后,我们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却又面临着同样的苦恼与不解,"人生的路啊,
摘要:根据高中女生的选修课教学(形体课)的特点,构建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并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的选修课(形体课)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引导;激发;创新;高中女生 ;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当代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创新发展成了时代的新主题。本文针对高中女生选修课(形体课),提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有着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语文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一、 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内容,以实践性为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