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学习9 4=13时,学生会有以下算法:
(1) 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 4=13
(2) 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 4=13
(3) 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 14 减去1得13,即:9 4=13
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 “9 加几 ” 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
二、 数学教学应内贴近生活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1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找朋友——长方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過程的数学化。
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很容易显得枯燥,不易被小学生接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等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等等。例如:教师在教学“对称”时,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制作课件等向学生提供许多生活中有关对称的资料:美丽的郊外有对称的小房子、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艳丽的花朵……让学生在美丽而充满对称的环境中观察、思考:你看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 作业数量个性化,有层次性
如何设计好数学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有选择性、层次感。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面积的基本题);1道选做题: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米?1道实践题: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1道挑战题: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以上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还可咨询完成(向家长、老师请教)等。
(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路营中心小学)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在学习9 4=13时,学生会有以下算法:
(1) 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 4=13
(2) 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 4=13
(3) 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 14 减去1得13,即:9 4=13
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 “9 加几 ” 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
二、 数学教学应内贴近生活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1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找朋友——长方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過程的数学化。
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很容易显得枯燥,不易被小学生接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等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等等。例如:教师在教学“对称”时,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制作课件等向学生提供许多生活中有关对称的资料:美丽的郊外有对称的小房子、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艳丽的花朵……让学生在美丽而充满对称的环境中观察、思考:你看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 作业数量个性化,有层次性
如何设计好数学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有选择性、层次感。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面积的基本题);1道选做题: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米?1道实践题: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1道挑战题: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以上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还可咨询完成(向家长、老师请教)等。
(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路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