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物防雷设施检测的几个要点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遭受雷击的概率又远远高于低层建筑物。高层建筑内设备和线路密集,雷电对这些设备及线路的破坏威胁也大大增加。而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雷电防护是摆在从事雷电防护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雷电防护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检测数据的准确与否、检测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雷电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本文从采取雷电防护措施的几种方式着手,对新建高层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要点做如下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分段检测;要点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日益增多,雷电灾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高层建筑雷电防护系统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高层建筑雷电防护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新建工程中雷电防护工程的分段检测。由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高层建筑雷电防护工程分段检测的操作规程,且各地开展高层建筑雷电防护工程分段检测的时间不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造成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质量也良莠不齐。以下是笔者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几个检测要点,供大家参考。
  目前,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主要是通过避雷带、避雷短针接闪,并通过引下线向自然接地体周围大地泄流外散进入大地。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一般都是利用建筑物的基础做为接地体、利用柱或剪力墙内结构主筋做防雷引下线,并保证每条引下线不少于两根主筋与自然接地体连接,随主体结构工程逐层焊接串联至屋顶与避雷带连接。因此接地装置和引下线本身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雷电流的散流效果,雷电流散流的越快,建筑物遭受雷击的危险性就越小。因此,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监督也应从基础做起。而检验各部位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经检测所得出的数据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规定标准来确定的。
  2检测方法
  2.1 高层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的检测
  外部防护(直击雷防护):其作用是拦截、泄放雷电流,它是由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
  2.1.1 接地装置的检测
  一般条件下,高层建筑物多数是利用槽形、板形或条形框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当接地阻值达不到设计要求时,才增设辅助地网。为此应遵循以下测试程序方可保证对基础接地装置的测试准确性。利用建筑物的基础桩、梁柱等结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具有经济、美观和利于雷电流散流以及不必维护和寿命长的优点。将建筑物的桩筋、地梁内的主筋和柱内的主筋焊接起来,并把地梁外圈梁中间(网格)钢筋焊接成一个闭合环路,组成一个完整的接地系统。这种接地系统与大地接触面广,接地电阻低,而且钢筋得到混凝土的保护,受侵蚀作用减少,接地电阻比较稳定。
  采用目测与仪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检查接地网与护坡桩的钢筋是否就近连接,连接点的数量与引下线的数量是否一致,是否对齐引下线的位置。在距地坪面负0.8米处是否利用40mm×4mm镀锌扁钢与四周护坡桩内的两根主筋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焊接长度和面积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
  2.1.2 引下线的检测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避雷带与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使雷电流构成通路。在高层建筑中一般均是利用其柱或剪力墙中的主筋做为引下线,随主体结构逐层串联焊接至屋顶与避雷线连接。为了安全起见每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主筋,主筋的截面不应小于Φ16mm。这样做具有经济、实用、易于操作的特点,由于现浇混凝土内的引下线不易氧化,所以具有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按建筑物的防雷类别适当减小引下线的间距,这样做可以迅速分流,降低反击电压。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的规定,一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2米,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的间距不应大于18米,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的间距不应大于25米,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间距是指引下线之间电气通路的长度,而非简单的直线距离。IEC规范指出“通常不需要装设连接各引下线的专用环形导体,因为钢筋混泥土水平梁内连接的钢筋能够实现这个功能”。引下线应与各楼层的等电位连接母线相连,可以使室内反击电压显著降低。所以,钢筋混泥土建筑物应当在各层的适当位置预埋与房屋结构内防雷导体相连的等电位连接板,以便于和接地主干线相连。此外,用柱内钢筋作暗装引下线时,由于结构柱内的钢筋不能断开,故不需要作断接卡子,测量接地电阻时,只需要从预埋连接板处接线就可以了。
  2.1.3避雷带的检测
  建筑物中防雷设施采用最普遍的是避雷带。避雷带是指沿屋脊、山墙、通风管道以及平屋顶的边沿等最可能受雷击的地方敷设的导线。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积大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除利用混泥土构件内钢筋作为接闪器外,接闪器均应热镀锌并涂漆。此外,不能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的公用天线的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而应把天线纳入建筑物防雷系统,并与防雷系统的引下线相焊接。
  避雷带由避雷线和支持卡子组成,并与引下线连接。且避雷带应设置在建筑物易受雷击的层檐、女儿墙等处,其作用是引雷效应,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向大地泄流,避免高层建筑物雷击。所以,对避雷带的检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雷带是否顺直,有无高底起伏现象;避雷线弯曲处是否小于90°;弯曲半径是否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避雷带是否采用镀锌圆钢,直径是否小于Φ8mm。;镀锌圆钢焊接长度是否为其直径的6倍,并双面焊接。如遇有变形缝处应做煨弯补偿处理。支持卡的间距是否均匀,牢固,与引下线是否做可靠连接。
  2.1.4 均压环的检测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除了防止雷电的直击外,还应防止侧向雷击,超过45米高的建筑物,应在45米及其以上每隔两层围绕建筑物外廓的墙内做均压环,并与引下线连接。保证建筑物结构圈梁的各点电位相同,防止出现电位差。在检测中应认真检查是否按照规范规定设计均压环。均压环是否采用不小于Φ8mm的镀锌圆钢,或不小于40mm×4mm的鍍锌扁钢;均压环是否沿建筑物的最外圈敷设(包括阳台),并与各根引下线相连结。外檐金属门、窗、栏杆、扶手、玻璃幕、金属外挂板等预埋件的焊接点是否少于两处,与引下线连接;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其他文献
公允价值问题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各种病害和缺陷往往始发与建筑结构的外表面,如裂缝、渗漏等,渗漏是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常见的一种老化病害现象。渗漏回事建筑物内部产生较大的渗透压力和浮托力,甚至危及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渗漏还会引发溶蚀、侵蚀、和钢筋锈蚀等病害。漏失的起因往往比较简单,设计失误,施工质量欠佳,后期维护不良,或是收到意外载荷都有可能造成贯穿性裂缝或是连通的蜂窝孔洞,在水压作用下最终导致渗漏,本为针对
期刊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现代房屋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原因是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结构、地下结构、桥梁、隧道、铁路等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实例进行设计。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设计;荷载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的优点是:合理的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受力性能特点,可以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构件;这些构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来代替钢构件,因而能够节
期刊
摘要/通过在建筑学专业学生阶段学习的经验,提出艺术表现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结合建筑史学相关知识分析了艺术在建筑不同时期的特征,同时切合实际说明了艺术赏析对建筑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建筑;学生;设计语汇    1.学生时代对建筑学的领悟  艺术与建筑有很大的联系,当然很难用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每个细节,笔者主要从学生时代谈谈艺术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初步课上就学过建筑三要素:坚
期刊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全世界五百强中已有四百五十多家来华投资,投资额已连续十六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摘要:高层住宅渗漏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建筑工程中主要质量通病之一,高层住宅工程渗漏破坏建筑物的完整性及管道设备的完好性,不仅影响了施工单位的企业形象,还在工程质量保修期内增加维修费用。一般来说,高层住宅楼工程容易发生渗水的部位为外墙面、外墙窗口、厨房及卫生间以及地下室等。下面,就此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层住宅;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   随着高层住宅楼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