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让学生亲近数学,愿意主动的学习数学,并且学好数学。
【关键词】亲近数学深入浅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本人任教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五、六年了,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金钥匙,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但这几年的教学工作告诉我,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实施呢?下面就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谈点个人认识。
一、想方设法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出味道来。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应多选生活题材,问题从生活到教材,从抽象到形象,从开放到归纳,由教师引领,人人参与,学生自主探索思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所在,挖掘出数学的趣味性来:问题情境的设置一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趣味,学生的思维就会在不经意间打开。此外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互助的课堂环境,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享受数学,相信数学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
所谓的深入浅出,不要把简单的道理抽象化,复杂化。这样只会让学生远离数学,对数学愈发敬而远之!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最简单的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因数、因数、积的关系,加数、加数与和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较复杂的等式变形,各种公式变形等等。又如通过上、下坡的形象描述认识、判断函数的增减性,显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往往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過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题目,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四、改变教学观念和评价体系。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照与帮助,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另外要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记忆策略以及复习策略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同时对他们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五、要加强逆向思维、分类讨论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学习数学,就要善于从正、反两面来理解,来变形,我经常对学生说,理解公式要像打扫卫生时使用笤帚一样,正、反都可以用。因为数学解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变形,证明,如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n.(n=1)=1/n-1/(n 1)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拆项、错位相消的求值问题。 分类的能力训练,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养成解题之后进行反思的习惯。通过做一些有限的题目,达到掌握一类题的目的,对于所谓的不同的题目,其实是一类,找到他们的共性,划归为一类题,这样既降低了训练量,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再者,遇到一个典型的问题时候,我建议大家上课时讲慢一点,讲透彻一些,做到彻底解决,把这类题目的变式题都及时提出来,一并解决。通过这方面的加强训练,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运用划归的思想积极地去自觉归类解决,而不会感到恐慌。
六、加强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都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利于教师的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才能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的自己的思想素质及教学水平。本人认为反思应考虑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是否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哪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个活动组织不得力?这些最好每天课后记一记。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认识,而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却要做许许多多锁碎繁杂平凡又具体的事情。面对新的教材和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我只感到任重而道远。 (上接第160页)
此例启示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注重思维的迁移、转换、发散或者引申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以上是我总结的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教学思维品质的几点粗浅看法.对于解决任何一道数学题来说,我们不可能用某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界定.数学学习的思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维的方法和品质总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的.同时,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只有平时积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强学生综合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春.纠正一个习以为常的错误[J].中学数学2006第一期.
[2] 张可法.初中数学解题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3] 沈文选.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亲近数学深入浅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本人任教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五、六年了,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金钥匙,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但这几年的教学工作告诉我,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实施呢?下面就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谈点个人认识。
一、想方设法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出味道来。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应多选生活题材,问题从生活到教材,从抽象到形象,从开放到归纳,由教师引领,人人参与,学生自主探索思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所在,挖掘出数学的趣味性来:问题情境的设置一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趣味,学生的思维就会在不经意间打开。此外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互助的课堂环境,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享受数学,相信数学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
所谓的深入浅出,不要把简单的道理抽象化,复杂化。这样只会让学生远离数学,对数学愈发敬而远之!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最简单的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因数、因数、积的关系,加数、加数与和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较复杂的等式变形,各种公式变形等等。又如通过上、下坡的形象描述认识、判断函数的增减性,显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往往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過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题目,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四、改变教学观念和评价体系。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照与帮助,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另外要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记忆策略以及复习策略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同时对他们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五、要加强逆向思维、分类讨论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学习数学,就要善于从正、反两面来理解,来变形,我经常对学生说,理解公式要像打扫卫生时使用笤帚一样,正、反都可以用。因为数学解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变形,证明,如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n.(n=1)=1/n-1/(n 1)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拆项、错位相消的求值问题。 分类的能力训练,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养成解题之后进行反思的习惯。通过做一些有限的题目,达到掌握一类题的目的,对于所谓的不同的题目,其实是一类,找到他们的共性,划归为一类题,这样既降低了训练量,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再者,遇到一个典型的问题时候,我建议大家上课时讲慢一点,讲透彻一些,做到彻底解决,把这类题目的变式题都及时提出来,一并解决。通过这方面的加强训练,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运用划归的思想积极地去自觉归类解决,而不会感到恐慌。
六、加强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都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利于教师的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才能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的自己的思想素质及教学水平。本人认为反思应考虑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是否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哪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个活动组织不得力?这些最好每天课后记一记。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认识,而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却要做许许多多锁碎繁杂平凡又具体的事情。面对新的教材和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我只感到任重而道远。 (上接第160页)
此例启示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注重思维的迁移、转换、发散或者引申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以上是我总结的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教学思维品质的几点粗浅看法.对于解决任何一道数学题来说,我们不可能用某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界定.数学学习的思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维的方法和品质总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的.同时,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只有平时积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强学生综合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春.纠正一个习以为常的错误[J].中学数学2006第一期.
[2] 张可法.初中数学解题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3] 沈文选.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