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机会,发挥自己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好学善思,做好主体的导向性
  教师孤陋寡闻,思维滞涩,课堂气氛肯定平淡如白开水,学生兴趣无法产生,又岂能由其“导”之?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具有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勤学善思等优点. 教师不断求知学习,不仅用专业知识充实自己,还要涉猎诸多天文地理等知识,要成为一个“杂”家,才能高屋建瓴,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我教一年级时,小学生们第一次认识“+”、“-”这两个运算符号时,有一名小朋友突然举手说:“老师,为什么把‘+’叫做加号,‘-’叫做减号呢?”当时,我就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号的小故事:500多年以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一条横线上加了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加号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的意思. 于是,加号“+”和减号“-”这两兄弟就诞生了,但是,直到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才开始正式使用它们作为加、减运算符号. 所以,今天在我们学习数学时,“+”、“-”这两个运算符号才成了我们天天见面的好朋友,但是它们的年龄比我们大多了,已经有500多岁了!我为学生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符号的来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讲“师高弟子能”、“名师出高徒”,我认为博闻强记、思维敏捷便是“高师”、“名师”的必要素质. 有此素质,方能“高人一筹”,才能谈得上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开启学生聪明智慧的大门,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出优良之材.
  二、巧设疑问,激起主体的主动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指出:“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见、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设疑提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怎样把问题提得简明扼要,难易适当,怎样使问题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等等,教师都应事先设计,心中有数,充分发挥教师“导”的艺术.
  例如,学生学习“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我出示精心选择的一组分数: ,让学生化成小数,思考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子同是7的分数,有的化成了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教师再质疑:看看这两类分数的分母有什么不同呢?这两类分数的分母含有怎样的质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再举两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顺藤摸瓜,终于掌握了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由“质疑”引起的,教师巧妙设疑,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激活,自然会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思维障碍得到了突破,思路就会变得开阔,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扎实备课,激活主体的创造性
  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懂了,哪些还模糊,哪些最感兴趣,哪些容易忽略等等,这些不妨通过各组组长进行了解.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对所预设的问题心中有底. 了解学生是一个重要方面,吃透教材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节数学课有时涉及面较广,既要注意到各年级的知识衔接,又要考虑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把教材钻深吃透.
  我在讲“利用计算器探索积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提问:“教材中只讲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时,积的变化情况. 那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变化吗?如果变化,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由于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弹性设计,所以我课前对这名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做了详细地预设: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根据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让各小组长选出一个代表发言,互评互议,交流中有的小组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也乘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学生脸上荡漾着成功的喜悦、折射出自信的光芒时,我也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是由于教师深钻教材,掌握了课堂上指导学生的主动权,才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牵线搭桥,激发主体的探究性
  所谓牵线搭桥,指的是学生思路打不开时,教师要牵动学生思维之线,学生难题解答不出来时,教师要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架桥过河,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真谛.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学生先量出他们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学具)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报出其中的两个,我便立即“猜出”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教师是怎样猜中的呢?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疑,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互相讨论,仍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时,我又启发大家:“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计算一下,然后再进行比较. ”我的话音刚落,便听到一名学生高呼:“老师,我知道了!”紧接着便是第二名学生说:“我也知道了!”……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把各自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原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要想“导”的生动,“导”出效果,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正是学生产生深厚而稳定的兴趣的状态. 许多行家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表过大量见解,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注重诱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要让他们在质疑中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只有我们精心打造高效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成为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其他文献
童年时代是个体直觉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直觉思维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直观性表现,使儿童在对各种复杂的感性形式的直观中
湖北省成宁市咸安区初中数学课程实施新课改已经步入第6个年头,从笔者深入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客观地说,大部分教师能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所揭示出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与不足,已初步品味实施新课程而收获的累累硕果,对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改有了更多的豪言壮语与憧憬,但不置可否的是,仍有少数教师的教学实况所反映出来的是“课标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学仍涛声依旧”,“理念心中装,教学不变样”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存
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活动课,分式游式  课前要求每名同学做一些长6 cm, 宽3 cm的矩形卡片,卡片上的内容自定;编排游戏活动小组,4个人为1组,分甲方、乙方,每方两个人进行游戏规则自行设计.   教师:游戏一,将你们准备的卡片让对方分别将2张卡片放在分子、分母上,回答组成的式子是否为分式,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分式的值能为0吗?  甲方:卡片:x1 - xx2 - 1 -32——= 
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当前私营企业主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法制缺陷,限制了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法治化进程.只有完善国家各项政治法律制度,才能使
沉默权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体现,根本原因,是其所体现的现代刑事诉讼法律观与我国传统的刑事诉讼法律观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法制进程中,沉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和联系。”(波利亚语)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究,知识最容易生成,然而少部分经典的教学片段,却仅仅是告诉学生怎么样,而忽视了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果能顺其认知规律,稍稍改变教学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会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  案例1:三角形面积的教学  师:
考查圆锥曲线的重点问题是焦半径,热点问题也是焦半径.因为焦半径是连接圆锥曲线第一定义与统一定义的纽带,用普通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因其计算量大而使学生望而生畏.然而若用三角函数来表示焦半径则可简化运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分类说明.  一、椭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过椭圆x2a2+y2b2=1(a>b>0)的右焦点F任作一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长的取值范围.一般解法是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县城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发展县城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旅游产业,对于推动县城经
【摘要】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都是新课改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谈论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以情境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
[摘要]已知函数的积分,求它的反函数的积分,  [关键词]函数;反函数;积分;图像;面积    众所周知,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导数互为倒数,但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积分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未在书刊上看到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