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机会,发挥自己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好学善思,做好主体的导向性
教师孤陋寡闻,思维滞涩,课堂气氛肯定平淡如白开水,学生兴趣无法产生,又岂能由其“导”之?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具有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勤学善思等优点. 教师不断求知学习,不仅用专业知识充实自己,还要涉猎诸多天文地理等知识,要成为一个“杂”家,才能高屋建瓴,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我教一年级时,小学生们第一次认识“+”、“-”这两个运算符号时,有一名小朋友突然举手说:“老师,为什么把‘+’叫做加号,‘-’叫做减号呢?”当时,我就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号的小故事:500多年以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一条横线上加了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加号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的意思. 于是,加号“+”和减号“-”这两兄弟就诞生了,但是,直到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才开始正式使用它们作为加、减运算符号. 所以,今天在我们学习数学时,“+”、“-”这两个运算符号才成了我们天天见面的好朋友,但是它们的年龄比我们大多了,已经有500多岁了!我为学生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符号的来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讲“师高弟子能”、“名师出高徒”,我认为博闻强记、思维敏捷便是“高师”、“名师”的必要素质. 有此素质,方能“高人一筹”,才能谈得上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开启学生聪明智慧的大门,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出优良之材.
二、巧设疑问,激起主体的主动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指出:“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见、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设疑提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怎样把问题提得简明扼要,难易适当,怎样使问题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等等,教师都应事先设计,心中有数,充分发挥教师“导”的艺术.
例如,学生学习“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我出示精心选择的一组分数: ,让学生化成小数,思考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子同是7的分数,有的化成了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教师再质疑:看看这两类分数的分母有什么不同呢?这两类分数的分母含有怎样的质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再举两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顺藤摸瓜,终于掌握了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由“质疑”引起的,教师巧妙设疑,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激活,自然会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思维障碍得到了突破,思路就会变得开阔,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扎实备课,激活主体的创造性
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懂了,哪些还模糊,哪些最感兴趣,哪些容易忽略等等,这些不妨通过各组组长进行了解.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对所预设的问题心中有底. 了解学生是一个重要方面,吃透教材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节数学课有时涉及面较广,既要注意到各年级的知识衔接,又要考虑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把教材钻深吃透.
我在讲“利用计算器探索积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提问:“教材中只讲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时,积的变化情况. 那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变化吗?如果变化,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由于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弹性设计,所以我课前对这名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做了详细地预设: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根据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让各小组长选出一个代表发言,互评互议,交流中有的小组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也乘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学生脸上荡漾着成功的喜悦、折射出自信的光芒时,我也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是由于教师深钻教材,掌握了课堂上指导学生的主动权,才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牵线搭桥,激发主体的探究性
所谓牵线搭桥,指的是学生思路打不开时,教师要牵动学生思维之线,学生难题解答不出来时,教师要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架桥过河,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真谛.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学生先量出他们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学具)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报出其中的两个,我便立即“猜出”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教师是怎样猜中的呢?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疑,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互相讨论,仍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时,我又启发大家:“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计算一下,然后再进行比较. ”我的话音刚落,便听到一名学生高呼:“老师,我知道了!”紧接着便是第二名学生说:“我也知道了!”……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把各自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原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要想“导”的生动,“导”出效果,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正是学生产生深厚而稳定的兴趣的状态. 许多行家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表过大量见解,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注重诱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要让他们在质疑中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只有我们精心打造高效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成为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好学善思,做好主体的导向性
教师孤陋寡闻,思维滞涩,课堂气氛肯定平淡如白开水,学生兴趣无法产生,又岂能由其“导”之?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具有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勤学善思等优点. 教师不断求知学习,不仅用专业知识充实自己,还要涉猎诸多天文地理等知识,要成为一个“杂”家,才能高屋建瓴,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我教一年级时,小学生们第一次认识“+”、“-”这两个运算符号时,有一名小朋友突然举手说:“老师,为什么把‘+’叫做加号,‘-’叫做减号呢?”当时,我就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号的小故事:500多年以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一条横线上加了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加号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的意思. 于是,加号“+”和减号“-”这两兄弟就诞生了,但是,直到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才开始正式使用它们作为加、减运算符号. 所以,今天在我们学习数学时,“+”、“-”这两个运算符号才成了我们天天见面的好朋友,但是它们的年龄比我们大多了,已经有500多岁了!我为学生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符号的来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讲“师高弟子能”、“名师出高徒”,我认为博闻强记、思维敏捷便是“高师”、“名师”的必要素质. 有此素质,方能“高人一筹”,才能谈得上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开启学生聪明智慧的大门,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出优良之材.
二、巧设疑问,激起主体的主动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指出:“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见、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设疑提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怎样把问题提得简明扼要,难易适当,怎样使问题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等等,教师都应事先设计,心中有数,充分发挥教师“导”的艺术.
例如,学生学习“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我出示精心选择的一组分数: ,让学生化成小数,思考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子同是7的分数,有的化成了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教师再质疑:看看这两类分数的分母有什么不同呢?这两类分数的分母含有怎样的质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再举两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顺藤摸瓜,终于掌握了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由“质疑”引起的,教师巧妙设疑,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激活,自然会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思维障碍得到了突破,思路就会变得开阔,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扎实备课,激活主体的创造性
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懂了,哪些还模糊,哪些最感兴趣,哪些容易忽略等等,这些不妨通过各组组长进行了解.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对所预设的问题心中有底. 了解学生是一个重要方面,吃透教材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节数学课有时涉及面较广,既要注意到各年级的知识衔接,又要考虑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把教材钻深吃透.
我在讲“利用计算器探索积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提问:“教材中只讲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时,积的变化情况. 那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变化吗?如果变化,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由于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弹性设计,所以我课前对这名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做了详细地预设: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根据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让各小组长选出一个代表发言,互评互议,交流中有的小组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也乘以几时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学生脸上荡漾着成功的喜悦、折射出自信的光芒时,我也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是由于教师深钻教材,掌握了课堂上指导学生的主动权,才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牵线搭桥,激发主体的探究性
所谓牵线搭桥,指的是学生思路打不开时,教师要牵动学生思维之线,学生难题解答不出来时,教师要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架桥过河,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真谛.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学生先量出他们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学具)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报出其中的两个,我便立即“猜出”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教师是怎样猜中的呢?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疑,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互相讨论,仍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时,我又启发大家:“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计算一下,然后再进行比较. ”我的话音刚落,便听到一名学生高呼:“老师,我知道了!”紧接着便是第二名学生说:“我也知道了!”……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把各自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原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要想“导”的生动,“导”出效果,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正是学生产生深厚而稳定的兴趣的状态. 许多行家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表过大量见解,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注重诱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要让他们在质疑中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只有我们精心打造高效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成为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