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芗斋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创立的意拳拳学,有一整套的训练体系,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意拳无论在养生还是技击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意拳仍在不断地吸取中外拳种的科学训练方法,籍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拳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意拳仍是一门尚在不断发展的近代拳学。
意拳是中国武术中唯一把站桩放在练功方法核心位置且作为主要内容的拳种。意拳桩法不同于其它门派的桩功,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静力性训练,不是以提高肌肉力量、速度和耐力为目的,而是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练习,以求取周身浑然一体,即通过站桩训练达到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气力,完全达到身心完全一致,使身体各部位良能得到锻炼。
练习意拳站桩简要易行,不讲究时间长短,不讲究场地如何,行站、立卧都可以。从技击角度讲,意拳没有套路,没有固定的招法,只讲随机随势而发,从常识和笔者实战经验来看,任何拳术只要是实战就不能按部就班,没有套路和固定招法,并不等于毫无规律可言的随意招架或胡踢乱打。意拳所讲求的法,仍是在拳法拳理的基本原理原则下进行,这是意拳最大的亮点。
意拳训练不讲求蛮力的增进和激烈的运动,从技击方面来讲,站桩可在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迅速,可随势发力,是意拳之所长,强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转换,“松”“紧”转换的质量,直接影响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活协调等,而意念假借是贯穿“松”“紧”转换的全部内容。意拳是以站桩为基本功的训练,训练的前提是从精神到肢体一定要放松,进而进行“松”“紧”的相互转换,一定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使人体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处处连成一个整体,即所谓“一动无不动”的模式,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换培养整体的力量,要求整体达到“周身无处不弹簧”的状态。意拳训练,是在周身放松,凝神静气,排除杂念,呼吸自然、不提气,不沉气,没有大小周天,没有气沉丹田的训练模式下,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又名混元力,即前后、上下、左右的争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
总而言之,意拳的核心练习方法,就是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的训练模式,也是培养掌握以致应用“混元力”的一整套训练方法。意拳的这种训练方法,在争力中能充分发挥本身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获得混元力的体会和认识以后,会感到周身有阻力存在,就要开始试力。试力是意拳在站桩基础上,空间和肢体上的放大延伸,就是要在肢体有位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微动中求速度,达到整体“一动无不动”,能够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保持能在今后的实战中为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试力练习不可用力,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要动中求静,体会肢体在空气中的阻力,找出整体力。
在站桩和试力有了一定基础后,就要进行步法的训练,意拳步法训练称之为“摩擦步”,也是脚与腿的试力,所谓摩擦步就是在移动步子的时候,脚与地面不可以接触,在意念中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者后退,可以说脚步是一切动作的先导,把握住距离,就能控制住实战中的主动权,直接影响实战成效,意拳的摩擦步训练就是要灵活准确,而有弹性,时刻为随机随势发力创造条件,在移动中要求“上动下自领、下动上自领”,保持平衡均整的混元力,以控制对手克敌制胜。
意拳的发力练习,应在进行站桩、试力、走步等训练有一定基础后进行。发力是意拳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笃实的基本功,要想学会发力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意拳的训练讲究科学性,要想系统掌握意拳的训练方法就要循序渐进,不可本末倒置。这一点必须提醒广大意拳爱好者注意。倘盲目求速,则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不但掌握不了正确的发力,而且会给今后意拳学习带来许多麻烦。纠正错误的动力定型,要比初学更为困难。
没有通过站桩摸索到前后、上下、左右平衡均整的拳术力量,要想学好发力是不可能的,发力是“混元力”的发动,发力中,肢体同时具有上下、前后、起伏、左右、横向摆动和身体沿纵轴旋转特点,即“拳得八面力”只有通过站桩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径,各种力量的摸索和培养也可以说是日积月累逐渐凑合起来的,即不能拔苗助长,又不可望洋兴叹,只要坚持下去,自然就能悟出来。
意拳发力是随机随势的发力,自身的发力点不固定,要求“周身无处不弹簧”在哪里与人对手肢体接触,就能在哪里发力,作用到对方身心也一样,没有固定的击打部位点,要始终想着打击对方的中线,即身体的重心所在,只要抓住重点,问题一切会迎刃而解。
意拳推手练习是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推手可以补助散手之不足,也是实战的辅助练习,从训练角度上讲,可以说是双人试力,在实战中,只要双方接触,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肢体的接触,于是就出现了在双方肢体接触以后进行的攻防的问题。意拳推手就是在实战中双人对抗练习,他要求对肢体接触时,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同时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不要把攻只当成攻,防只当成防,攻防合一,是意拳的特征之一。
将意拳训练的推手和实战相比较,在训练的内容和难度上面,推手要比实战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当然推手最终还要为散手服务。推手和实战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意拳推手是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练习的具体检验,概括来说就是在实际对抗中继续摸索拳劲儿,即混元力,以利于技击实战;意拳实战训练从基本功站桩摸索劲开始,一直到实战都立足于“打”,任何多余的动作和美化的修饰都不可取。技击的规律,可以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即要求在实战时只要一投入实战,就必须遵循怎样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这个前提,据此来论述意拳的技击原则。
总之,意拳训练,要求习练者要逐步达到“混元力”的平衡均整状态,意拳实战的全身之法,要求在实战中有头欲摇人、手要打人、身要催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追人、气要袭人的,如此做去,将使对方在精神与肢体上都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自能实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应敌要求。
意拳是中国武术中唯一把站桩放在练功方法核心位置且作为主要内容的拳种。意拳桩法不同于其它门派的桩功,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静力性训练,不是以提高肌肉力量、速度和耐力为目的,而是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练习,以求取周身浑然一体,即通过站桩训练达到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气力,完全达到身心完全一致,使身体各部位良能得到锻炼。
练习意拳站桩简要易行,不讲究时间长短,不讲究场地如何,行站、立卧都可以。从技击角度讲,意拳没有套路,没有固定的招法,只讲随机随势而发,从常识和笔者实战经验来看,任何拳术只要是实战就不能按部就班,没有套路和固定招法,并不等于毫无规律可言的随意招架或胡踢乱打。意拳所讲求的法,仍是在拳法拳理的基本原理原则下进行,这是意拳最大的亮点。
意拳训练不讲求蛮力的增进和激烈的运动,从技击方面来讲,站桩可在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迅速,可随势发力,是意拳之所长,强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转换,“松”“紧”转换的质量,直接影响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活协调等,而意念假借是贯穿“松”“紧”转换的全部内容。意拳是以站桩为基本功的训练,训练的前提是从精神到肢体一定要放松,进而进行“松”“紧”的相互转换,一定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使人体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处处连成一个整体,即所谓“一动无不动”的模式,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换培养整体的力量,要求整体达到“周身无处不弹簧”的状态。意拳训练,是在周身放松,凝神静气,排除杂念,呼吸自然、不提气,不沉气,没有大小周天,没有气沉丹田的训练模式下,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又名混元力,即前后、上下、左右的争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
总而言之,意拳的核心练习方法,就是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的训练模式,也是培养掌握以致应用“混元力”的一整套训练方法。意拳的这种训练方法,在争力中能充分发挥本身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获得混元力的体会和认识以后,会感到周身有阻力存在,就要开始试力。试力是意拳在站桩基础上,空间和肢体上的放大延伸,就是要在肢体有位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微动中求速度,达到整体“一动无不动”,能够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保持能在今后的实战中为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试力练习不可用力,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要动中求静,体会肢体在空气中的阻力,找出整体力。
在站桩和试力有了一定基础后,就要进行步法的训练,意拳步法训练称之为“摩擦步”,也是脚与腿的试力,所谓摩擦步就是在移动步子的时候,脚与地面不可以接触,在意念中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者后退,可以说脚步是一切动作的先导,把握住距离,就能控制住实战中的主动权,直接影响实战成效,意拳的摩擦步训练就是要灵活准确,而有弹性,时刻为随机随势发力创造条件,在移动中要求“上动下自领、下动上自领”,保持平衡均整的混元力,以控制对手克敌制胜。
意拳的发力练习,应在进行站桩、试力、走步等训练有一定基础后进行。发力是意拳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笃实的基本功,要想学会发力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意拳的训练讲究科学性,要想系统掌握意拳的训练方法就要循序渐进,不可本末倒置。这一点必须提醒广大意拳爱好者注意。倘盲目求速,则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不但掌握不了正确的发力,而且会给今后意拳学习带来许多麻烦。纠正错误的动力定型,要比初学更为困难。
没有通过站桩摸索到前后、上下、左右平衡均整的拳术力量,要想学好发力是不可能的,发力是“混元力”的发动,发力中,肢体同时具有上下、前后、起伏、左右、横向摆动和身体沿纵轴旋转特点,即“拳得八面力”只有通过站桩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径,各种力量的摸索和培养也可以说是日积月累逐渐凑合起来的,即不能拔苗助长,又不可望洋兴叹,只要坚持下去,自然就能悟出来。
意拳发力是随机随势的发力,自身的发力点不固定,要求“周身无处不弹簧”在哪里与人对手肢体接触,就能在哪里发力,作用到对方身心也一样,没有固定的击打部位点,要始终想着打击对方的中线,即身体的重心所在,只要抓住重点,问题一切会迎刃而解。
意拳推手练习是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推手可以补助散手之不足,也是实战的辅助练习,从训练角度上讲,可以说是双人试力,在实战中,只要双方接触,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肢体的接触,于是就出现了在双方肢体接触以后进行的攻防的问题。意拳推手就是在实战中双人对抗练习,他要求对肢体接触时,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同时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不要把攻只当成攻,防只当成防,攻防合一,是意拳的特征之一。
将意拳训练的推手和实战相比较,在训练的内容和难度上面,推手要比实战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当然推手最终还要为散手服务。推手和实战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意拳推手是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练习的具体检验,概括来说就是在实际对抗中继续摸索拳劲儿,即混元力,以利于技击实战;意拳实战训练从基本功站桩摸索劲开始,一直到实战都立足于“打”,任何多余的动作和美化的修饰都不可取。技击的规律,可以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即要求在实战时只要一投入实战,就必须遵循怎样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这个前提,据此来论述意拳的技击原则。
总之,意拳训练,要求习练者要逐步达到“混元力”的平衡均整状态,意拳实战的全身之法,要求在实战中有头欲摇人、手要打人、身要催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追人、气要袭人的,如此做去,将使对方在精神与肢体上都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自能实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应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