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标题

  REEL ROCK Film Tour(官方中文名:磐石电影节),即岩友口中的RR,每年一届,收录撼动垂直世界的大事件。2006年,Josh Lowell 和Peter Mortimer组织小型电影巡回后,创办REEL ROCK。发展至今,以高水准出品、独特叙事风格和聚焦小众地心引力运动(对抗或顺应地心引力的运动,如:攀岩、扁带、定点跳伞、登山等),被全球范围内的户外爱好者所喜爱。
  15年间,从早期的DOSAGE系列、独立纪录片如:《黎明墙The Dawn Wall》《国王之线King Lines》《云端漫步TheSharp End》等到近年间大热的REEL ROCK系列在内,RR记录下不计其数的历史性突破:乌力·斯塔克(Ueli Steck) 2小时22分独登艾格峰,将阿式攀登带入登山主流(此前大多数登山者采用喜马拉雅式攀登);深水抱石大师克里斯·沙马(ChrisSharma) 的进化和独霸、亚当·翁达(Adam Ondra) 红点人类运动攀极限难度5.15d的“静谧之路 (The Silence)”,等等。
磐石电影节放映会现场。

  这些名字和故事在台前不停刷新历史,推进人类所能到达的顶级体力和心理极限,而其背后,是个体不停被山野塑造,又在人迹罕至之处将可能带得更高、更远。和攀登者的脚步一样,纪录片的内容纵深、横跨整个荒野和荒野之上的人类冒险史。RR 电影节每年高达500场放映,吸引150000多名户外爱好者前来观影。想要了解山野文化,它无疑是一张快速通关门票。
  乘着国家地理扎根中国电视频道的东风,《孤身绝壁Alone On The Wall》的亚历克斯·汉诺尔德(Alex Honnold)让普罗大眾瞠目结舌、手心冒汗。那时,我还不知道攀岩是怎么回事儿。
  《孤身绝壁》同名书籍译中出版、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徒手攀岩Free Solo》在大陆院线上映、《攀岩人生 ThePush》被中信出版社引进并出版,等等事件让本是一小撮人狂欢的新闻,如热点般不时跳入主流人群的视野。但随着这项运动蓬勃发展的,是户外品牌的遍地开花,但大众对其认知并没有进步,逼得让我在内的无数岩友向家里长辈保证:我们绝对不会去Free Solo。
  但请务必了解,“世界第一”“刺激”“惊险”,不那么重要。“肾上腺素的游戏”仅仅是一个侧面。虽在主流眼里,无疑是最直观、耀眼的那一面。
  RR正在做的,是诠释、记录、传播这些运动、甚至不被常人了解的户外生活方式,给爱好者,也给爱好以外的人。它不只记述运动本身,更细致的讲述山野与人;比山峰的高度,再高一些。它剖析山野,更剖析内心。
  如影片中的汤米·考德威尔(Tommy Caldwell), 一位美国顶级攀岩者,将整整两年光阴用在尝试自由攀登一条“无法攀登的岩壁”。因太长的时间跨度和渺小的可能性,无数搭档离开。他独自在数百米岩壁的难点上反复坠落,怀疑自己、心生动摇;他鼓励放弃完攀希望的搭档凯文·乔治森(KevinJorgeson),不惜推迟登顶,一路陪伴;青少年的他,连同伙伴在吉尔吉斯斯坦被反动军绑架,不得已将持枪者推下山崖自救,背负沉重的愧疚活下去……我们看到他的坚如磐石,他的细腻心碎。
  影毕,我心中的疑惑明朗:为何《黎明墙》海报是器械攀登瞬间,而非自由攀登时的历史性时刻?因为更值得被人记住的,是在这块900多米大岩壁上上下下,两年中的日日夜夜。
  RR列表中,也不乏诙谐、甚至荒唐的影片,如《渡渡乐趣Dodo’s Delight》《安全第三Safety Third》《宽缝男孩The Wide Boyz》等。同样,它毫不避讳展开对“生死”“意义”等辩论,将那个爱好者不断询问自己、局外人不停质疑动机的扎心问题——“为什么登山”赤诚地、坦白地呈现。
  当影片出炉,其中攀登者已不在,并非个例。《LunagRi —— David Lama Conrad Anker Walk The Line》上映前,班夫的一场雪崩瞬间将世上最优秀的攀登者:大卫·拉玛(DavidLama)、汉斯乔格·奥尔(Hansj?rg Auer) 和杰斯·罗斯克利(JessRoskelley) 的存在抹去;《鼻子线路的速攀记录》没能等到布拉德·高布莱特(Brad Gobright) 墨西哥攀岩之旅的归返。
  RR并不是一群外行电影人涉足户外影片,制作团队的岩性深入骨髓,坚定热烈、先锋叛逆。这才有了让户外爱好者共鸣共振、常看常新的高质量作品。有时,看过笑过,有时,笑后沉默。它是一场另辟人生蹊径的探索者的狂欢盛宴,让犹豫不决的观望者蠢蠢欲动,让主流思想裹挟的局外人或幡然领悟,或困惑摇头。
历届磐石电影节海报。

瑞士机器The Swiss Machine(收录于:REEL ROCK 5)


  攀登史中, 乌力· 斯塔克之于高山速攀者(AlpineSpeed Climber), 好比夏洛克· 福尔摩斯之于顾问侦探(Consulting Detective),他称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斯塔克用一己之力,书写了登山史的新一页。那群最杰出攀登人的典型秉性,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勤奋、坚韧、不断追求极致的完美。难得的是,他也谦逊、善良、性情温和。   为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最快、最轻地完成理想中的技术型攀登,斯塔克将每项山野能力不停重复、精简提煉,直至近乎无暇。训练不停步、为把体能推向极限的他说:“我(的天赋)和其他人相差无几,只是我不停的训练、训练、训练。”
  斯塔克和好友汉诺尔德一样,也将风险,推近极限。他专注轻量化、没有同伴的独攀(Solo Climbing)。极端的轻量化,减掉同伴、尽可能携带最少的装备从而提高速度、与安全博弈。轻量化,也代表更小的周转、出错余地,更高的技能要求和随机应变。
  1936年,Andreas Hinterstoisser、Toni Kurz响应政府彰显国力的攀登活动,前往艾格峰北壁。在经历一系列自然和人为意外后,Kurz 成为那趟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在使用不够长的绳索下撤时,严寒,力竭的他不再拥有一丝力气让自己通过延长绳索的绳结,在离救援人员咫尺的空中失去了呼吸。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最著名的瞬间:身背小包的斯塔克在白雪覆盖的狭窄山脊上狂奔,两侧万丈深渊、不远处是艾格峰之巅,正创造着无人能及的北壁速攀世界纪录。”穿着冰爪不能跑“是登山的安全常识,但总有人活在常识之外。
  探险摄影师金国威(Jimmy Chin)曾说:“你不停拓宽(自己的)极限,总有一天,你会达到极限(If you are pushingthe edge,eventually you find the edge)。”
  极限却不是一条耀眼红线,划在峭壁和冰雪上,让人明确地知晓生死之别。极限,是不停试出来的。后来的后来,两年前的五月,高海拔适应性训练中的斯塔克,在努子峰(Nuptse) 不幸意外离世……
  你热爱的事物,可能终结你。沉痛的事实,让每个爱好者陷入深思。
攀登途中的乌力·斯塔克。
第12届磐石电影节海报:攀登中的玛格·海斯(Margo Hayes)。摄影/ 格雷格·米翁斯基(Greg Mionske)

鲨鱼鳍The Shark’s Fin(收录于:REEL ROCK 7)


  2019年夏天的北卡斯卡德山区(North Cascades),我和扎师傅攀登Sahale Peak时,先后遭遇掉落冰裂缝、风雨大作中横切岩石破碎的山脊、全身湿透在深不见底的浓雾中绳降,等终于踏上坚实土地,头顶晴朗的我们,不约而同聊起这部由出品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导演Elizabeth ChaiVasarhelyi和全球最著名的探险摄影师金国威制作的影片。我们简直无法想象,比刚刚经历的还艰难数百倍的攀登需要多大的决心、毅力和坚持。
  金国威与两位伙伴——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勒南·奥兹图尔克 (Renan Ozturk) 的目标,是登顶喜马拉雅山脉海拔6400米的梅鲁峰。当技术性和海拔逼近极限,登山和攀岩的界限就变得十分模糊。连行走都吃力的低氧环境中,他们必须零出错地攀爬大岩壁。期间,他们完全暴露在恶劣骤变的高山环境中,极可能遭遇雪崩或落石、急性脑水肿或低体温症等不可抗力,承担着分分钟能将旅途化为有去无回的危险。
  与其说这是纪录片,不如说更像是冒险电影,想看到的元素都有。强烈推荐完整版。另外,导演Vasarhelyi和金国威因片结缘,如今已是4口之家。
梅鲁峰。 摄影/Sharada Prasad CS

年轻新势力Young Gun(收录于:REEL ROCK 11)


  白石阿岛(Ashima Shiraishi,岩友都叫她阿诗玛)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天才。她的攀爬,是人类早期攀爬本能与后天努力训练的完美结合,动作行云流水,Dyno果断干净、动如脱兔,轻盈美妙,破解难点的方式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与攀岩相见恨晚的我,非常羡慕从小习“攀”的他们,站在天分和本能的跳板上,无忧无虑地将热情投入喜欢的事物上。自重轻、恢复力强,柔韧、大胆等都是小岩友的优势。另外,越早开始训练,身体越容易朝着适应攀岩的方向生长,积年累月,变得强壮和高效。
  攀岩,要趁早。但接下来的青春期,是一道高坎。重心、平衡感随着迅猛的发育进程发生改变;身高、臂展和体重也与以往不同;花花世界映入眼帘,升学压力逐渐沉重。不停四处参加比赛、追逐成绩,可能会反噬小岩友对岩壁的热情;“喜欢因为擅长”也会被容易上瘾、更直观有趣的游戏取代。总有一天,那个问题会找上他们:你为什么攀岩?
  少年成名的天才不少,但热情和光芒在成长中烧尽的,也不少。阿诗玛的前攀岩教练欧贝·卡里翁(Obe Carrion),曾被誉为攀岩天才,常常和同样年轻有为的克里斯·沙马(ChrisSharma) 一起参与知名户外品牌拍摄之旅。从他们早期的RR影片《横冲直撞—与克里斯·沙马完整影片Rampage-FullFilm with Chris Sharma》中不难发现,那时卡里翁的脚法、身形和控制力比年轻的沙马更胜一筹。如今沙马站在神坛,卡里翁很早前便将热情转换到培养小选手,避免他们重蹈自己的覆辙,更快乐地成长和攀岩。正因如此,他与阿诗玛的爸爸产生分歧(爸爸目的更明确:让阿诗玛成为全世界最好、最年轻的攀岩者)。   影片中,14岁的阿诗玛稍带腼腆地说:“我的梦想是去攀爬最难的线路——成为全世界最好的攀巖者。”与之对应的是挪威之行的另一个出色的、年轻的攀岩运动员凯· 莱特纳(Kai Lightner),他说:“我热爱攀岩,但它不是我的全部,等我长大后,我可能还要去尝试其他.……”
凯·莱特纳正在攀登时代维拉(Era Vella)线路。

鼻子线路的速攀记录The Nose Speed Record(收录于:REEL ROCK 14)


  有幸成为《山谷崛起Valley Uprising》和《REELROCK 14》官方中文字幕的校译,让我获得一帧一字理解的机会。在刚过去的3 月份的翻译工作中,这部影片让我感悟颇多。
  “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和汤米·考德威尔,将鼻子路线的速攀带入2小时时代”的新闻刚传遍岩圈时,我心里嘀咕:这无疑是跨时代的创举,但以身试险地去反复缩减几分几秒,是否有意义?毕竟,攀岩是一个有规律、策略的攀爬过程,并非争分夺秒。
  逐字逐句地咀嚼后,我发现我错了。时间减少、刷新纪录,只是结果。新闻刚发布时,我只看到结果。虽总提醒自己去享受攀爬和不断努力的过程,但时常深陷数字囹圄,在意红点线路是12c还是12d。各种挣扎时,我犯了和罗亚尔·罗宾斯(Royal Robbins) 相似的错误:将自己对攀岩的理解和期待投射在他人身上。
  但攀岩,不仅仅是结果,不仅仅是完攀。是去尝试,去试错,敢想敢做,不断进化、历练,将攀爬趋于完美,追求行云流水的攀爬体验…… 于是,在刷新世界纪录后,两人并未止步,因为广义的胜利已不重要。他们看重的,是完美攀爬,和输赢无关。
  “我要更谦逊些,睁大双眼看到更广的视角、更多的可能。”我对自己说。
亚历克斯和汤米在速攀终点的合照。

乔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Joe’s(收录于:REEL ROCK 14)


  英国作家、记者大卫·古德哈特(David Goodhart) 提出一个理论:社会上,对生活的地方高度依附和认同、一人居住过有限几个地方、生计与地域的起落紧紧绑定的人群,归类于Somewhere People。另外的少数派,是AnywherePeople——没有生根于某地的执念,有能力在各处、各国生活,流动能力强。无疑很多户外人,十分符合Anywhere People的特征:追逐登山期和季节性工作迁徙,冬天在双桥沟攀冰,夏天在华盛顿州登山攀岩,春秋季在丽江黎明、泰国通塞。
  影片中的乔山谷, 是Anywhere People和SomewherePeople的冲突前沿。地域意识强烈的保守当地人,不理解流浪汉一样的抱石爱好者,不喜欢他们的“入侵”。
  现实中,国内的情形与影片惊人相似,攀岩登山活动被禁止、岩友与岩场周边村民的冲突等等。只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一群人。再加上媒体的轰动性报道,为寻求眼球经济而刻意筛选,错误引导本就处于大众认知盲区的户外运动,两者鸿沟越来越深:攀岩、登山是什么?是“作死”?还是对生命不负责任?希望看过这个影片的大家,能获得一些启发、忖量和解决方案。
第13届磐石电影节在影院上映。

  面对山野、面对自己,铭记高光时刻,也赞颂平凡的瞬间积累成的不凡。
  和《REEL ROCK》一样,Patagonia Film和Red Bull TV也不断输出优秀的户外纪录片,它们回答我们的不了解,或将我们已知的“了解”打碎、用另一个角度解释,也会细致耐心地全情讲述,再重新将问题抛回来。这是一扇门、一张票、一场热烈燃烧生命的盛宴,让我们看到山野,看到自己,也看到梦想成为的自己。
  亚力克斯·汉诺尔德、乌力·斯塔克、汤米·考德威尔、阿诗玛与你我同质,却身体力行地做着我们遥不可及的梦。囹圄于都市的混凝土森林的我们画地为牢,需要活在当下的热血解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记录下来。REEL ROCK这针强心剂,激活着前往空气稀薄地带的麻木的心。
其他文献
成立于2004年3月的“红孩子”,通过目录和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和价廉物美产品。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优秀的核心团队,先后顺利吸引到共计3500万美金的三轮融资  br>    2008年6月13日8:30,徐沛欣和以往一样早早地来到公司。  每天早晨,徐沛欣都会与公司其他高管准时出现在公司门口,鞠躬迎接每一位员工的到来。从红孩子公司成立的那天起,每一位员工每天上班时都
摘 要: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遵循“以话题为主线,以语言知识呈现与语言技能训练为辅线”的原则。在听、说、读、看、写五项语言技能当中,“写”是教与学的难点。本文以教科版小学《英语》教材(广州版)为例,重点解读教材中“写”的栏目设置、目标要求与活动特点,然后基于教材模块整体设计,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系统实施写作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材;模块整体教学;写作活动;写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并于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99年,时年72岁的马尔克斯患上了淋巴癌,于是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与读者们郑重道别。  If God, for a second, forgot what I have become and granted me a litt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许为平的工作计划提前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战场,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不能像正常那样推进。”      许为平除了担任运营官的职责,更是总部基地“灵魂”的象征。  从最初的市场调研工作开始,许为平在这一片当年人们印象中的城乡结合部坚守了近十年时间。这期间,许为平就像一名传教士,四处游说着关于总部基地的创想和蓝图。  许为平坚持的“铁三条”——非公经济控股、占地面积上千亩、统一规划—
2005年首次在中国亮相的Q7,作为奥迪品牌的第一款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奥迪Q7的推出标志着奥迪品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奥迪Q7为高档用户群中的越野车爱好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极大地满足了客户在日常驾驶中的舒适性和在野外驾驶中的安全性和动力性的双重要求。  全球越野车迷期待已久的奥迪家族第一款顶级运动型多功能车Q7定位于最高级别的高档SUV,旨在满足少数SUV顶端用户最挑剔的需求。在这个级别的市
焦点事件    5月17日10时5分,西安人蒲苇和队友成功登上了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他以挑战的勇气,化作秦人首登珠峰的执著行动,成为陕西民间成功登顶珠峰的第一人,实现了“陕西信心,巅峰见证”的诺言。  5月17日下午,蒲伟于16时35分与他的妻子取得了联系,并将他的日记通过短信的形式发给她:16日晚天气不好,风非常大,所有的人几乎没睡。凌晨一时我们开始向珠峰行进,路上的艰苦程度远
宝马中国推出了BMW X家族的另一款至上 ?之跑——BMW X6 xDrive50i全能轿跑车。  BMW X6 xDrive50i 装备了全新双涡轮增压V8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应用HPI高精度直喷技术,是世界上第一款将涡轮增压器与催化转换器安装在两排V型布置的气缸中间连接部的车用发动机。这种创新的布置确保了动力单元独特的紧凑尺寸,并有助于减少进排气侧的压力损失,实现无可比拟的动力输出以及优异的油
2007年度是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国家战略年”,在新“国家战略理念”的指导下,整个人力资源产业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事件一: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对中国大陆地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关
我工作的大学旁那家书店终于关门大吉了,中年老板在最后打折出清存货的时候感慨道,“这书店,我经营了18年,那是养育一个孩子的时间啊。”记得这老板对顾客总是爱答不理的,因为他总在埋头看书,这里的书也从来没有折扣,虽然好书的确不少。  大概喜欢读书的人,都曾梦想开一家书店,因为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但对于书的占有欲,在爱书者这里却从来都是无比强烈的。不过在今天,想靠开书店挣钱养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
“搞笑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的有趣模仿,评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2014年是第24届,吸引了数以百计观众到场。主办者说,设立这一奖项的目的是选出“起初让人发笑,之后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