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戏叮叮腔表演传统的田野调查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_roo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叮叮腔是一种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草根戏曲文化,明末清初时期产生于徐州利国镇.叮叮腔是地方民众的生活文本,放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中考察其作为民间小戏的表演传统,从而揭示其生存状态和传承机制;同时,从口头传统的角度重新认识叮叮腔民间小戏的本体特征,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考察叮叮腔艺人的社会构成、学艺途径及表演模式.把叮叮腔艺人和表演放在当时乡村社会的语境中考量,把叮叮腔演出组织及活动放在村落生活的空间考察,以总结叮叮腔表演传统的特点,并为探讨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地方性特征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
其他文献
为了考察愤怒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体验回避模型和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采用歧视知觉量表、愤怒分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愤怒、自伤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仅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还通过愤怒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且该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愤怒对女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比对男生的更强.研究认为愤怒和性别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起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台湾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典藏两千余件价值不菲之明代书画珍品,其中有一套黄媛介《为月人沈夫人画册》引起作者注意.黄媛介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江南才女,传世画作多为山水小幅,以人物为题裁之画迹极为罕见.作者有幸亲睹这套《画册》,乃其接获沈夫人来函嘱绘,可作为黄媛介职业艺术家生涯的一项有力物证.《画册》与明末著名画家或文人清课产生美学系联,亦与汪汝谦及其西湖游舫有关,媛介的艺文生产,适切廓描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之交游幅员与赞助样态.十页图景分别抒写文人与士女的禅修欣趣,既可连结明代盛行的禅悦风气,亦可旁证当代
学位
现代新儒家的阳明学研究具有三条路径.其一,以外释中.这条路径极大地凸显了阳明学中的形上意涵,并希望这种形上学的论说方式可以进入世界的哲学话语体系,以及这种论说方式所彰显的东方价值具有超越西方形上学的地位.其二,会通朱王.这条路径重新对朱子学、阳明学的差异进行新的解释,从而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平台上化解了宋明儒学内部的差异,达成儒学内部的圆满融合.其三,面向现代.这条路径在阳明学本有的道德涵养之中,增加新的思辨理性和物理知识,从而将物理世界收纳进来,为现代性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这些哲学体系的构建、哲学史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