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免疫表型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I-DLBCL)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后的预后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病理确诊的99例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按治疗方案分成单纯化学治疗组和手术联合化学治疗组,按免疫表型分成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以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率为评价指标,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
结果99例GI-DLBCL患者中,51例行单纯化学治疗,48例行手术联合化学治疗;GCB型41例,非GCB型40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2年PF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0.9%和89.5%。单纯化学治疗组2年PF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3.6%和85.0%,分别低于手术联合化学治疗组的79.4%和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40; χ2=4.260,P=0.039)。GCB型组2年PF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8.8%和93.9%,非GCB型组2年PF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3.2%和85.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1例GCB型患者中,25例行手术联合化学治疗,16例行单纯化学治疗。手术联合化学治疗患者的2年PFS率为83.1%,高于单纯化学治疗患者的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7,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不能作为所有纳入患者和GCB型患者的独立预后评估因子(P均>0.05)。
结论免疫分型在GI-DLBCL患者中可能缺乏预后评估价值。尽管手术联合化学治疗在所有纳入患者和GCB型患者中的预后优于单纯化学治疗,但并非独立的预后评估因子,因此选择治疗方案需要评估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