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ke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玉恒老师曾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教学观念,他将“道”理解为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思想、理念、意识等;“法”,就是说教学要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自然、和谐,避免僵硬、生涩。支老师还认为,理念决定方法,方法体现理念,但一切都应该融会贯通,不留痕迹。
  支老师的课看上去就是那么随意,没有精确的分析讲解,没有高明的技巧,可是就在不经意间,一篇课文该解释的解释了,该理解的理解了,该感悟的感悟了,该拓展的拓展了,几乎不留痕迹,“无招胜有招”或许说的就是支老师的课堂吧。
  一、轻松幽默的语言
  在支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多少诗意的语言,更多的是直白的、朴实的、轻松的大白话。如课前一段对话,轻松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既锻炼了学生在具体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自然地形成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二、漫不经心的动作
  在讲解词语意思的时候,支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巧妙地帮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让学生记忆深刻。
  师:“头涔涔”是什么意思?看看我的头,紧张,有汗了。朱先生为什么紧张?
  生:因为时间流逝了。
  师:“头涔涔”虽然是形容头出汗的样子,但不作出汗讲。就像“纷纷扬扬”形容下雪的样子,不作下雪讲一样。
  师:“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生:掉泪的样子。
  师:有个成语叫“潸然泪下”,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头涔涔”和“泪潸潸”都是表示事物的样子。
  一个动作,既解决了一个难理解的词语,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一个“潸”字,引出了一个成语。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了读书的过程中,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训练。
  三、水到渠成的放手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机和分寸的掌握则是一门艺术。支老师将这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师:是啊,是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悟来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用心灵倾诉)用心灵诵读了,还要用心灵倾诉。写写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可以是格言或警句,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名字。
  (生写后交流)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此时有许多话想说,但是支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表达,而是采用让学生写“格言”的方式——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本课的感悟凝练成一句话板书在黑板上。此时的放手既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也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提炼能力。
  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富有哲理的学生格言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能力。这不仅拓展了思维,也为不善口语表达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空间。学生从婉约的文字走进现实的生活,感受时间流逝的伤感。
  四、恰到好处的点拨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拨正学生的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支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进退之道”演绎得恰到好处。
  1.于“瓶頸处”点拨,让教学流程一路顺畅
  课堂中当学生对“头涔涔”这个词语的意思难以理解时,支老师巧妙地进行了引导,并拓展了同类词“泪潸潸”的意思。
  2.于“疑问处”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
  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这时教师的点拨特别重要。如,在引导学生说朱先生到底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学生的回答都停留在“珍惜时间”的层面。此时,支老师适时引导:“没有其他的意思吗?这篇经典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难道仅仅只是留下‘珍惜时间’四个字吗?”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思维得以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统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所谓‘诗教’,扩大一点,则是文学教育,现在都是比较受重视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靶心”应该是语言。一般字、词,在字典和《辞海》中是无所谓高低优劣的,但到了作品中,却会发出“精妙的光彩、声响和芳香”,如美学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字词是活蹦乱跳、会哭会笑的活娃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如果从诗意审美的角度激活词语,那一定会积淀学生的语感,这是学生在“诗教
涵泳,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接近文本,指导学生在熟读中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深入感悟和加强理解,最终达到对文本的内化,获得作品深层审美韵味。涵泳所主张的“慢语文”,可以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言之美。  各种“大话”“戏说”在改变着人的审美,各种“简本”“集萃”陈列在书店与案首。不知是读者的悲哀,还是学者的无奈,名著被水煮,巨篇被缩影,经典被大话,大师被笑
课堂实录  一、梳理难词,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读——  生:(齐)好的故事。  师:请看大屏幕!哪位孩子来读一读“课后思考与练习一”?(出示。生朗读。)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师:读得非常流利、非常清楚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互动生成的科学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将探究活动向更深一步推进,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例如小学科学第五册第5课“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
小说类文本在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通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来进行,从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矛盾冲突的地方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体现,更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表达。于漪老师说:“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由此可见,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宝贵资源。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我们
关于阅读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尤其是阅读命题的选文,要找一篇合适的选文,无异于大海捞针。笔者以本区第三学段语文阅读命题为例,就如何选文略谈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文原则  阅读命题中的选文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的,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匹配性  与什么匹配呢?其一,选文要与课标匹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了然于胸。比如第三学段目标
闲暇时分,倚窗而坐,手捧教材,反复玩索,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都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便可知晓文章的性与质、情与思,窥见作者的刚与柔、精与神。接着,你便循着由文字铺成的小径,施施而行。  一路走来,你收获了内容,了解了形式,解读了作者的心曲。不知不觉间,你由读者转化为师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你思考,你耕耘,你困顿,你澄明,你撕裂,你自愈,其中甘苦,真像极了漫游古代园林。  
教学内容  《新东方经典语录》中李时珍诗一首;《李时珍》课文(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本草纲目》节选(S版五年级上册《李时珍》); “感动中国”历史人物颁奖词(节选)。  适用年级:五年级  设计意图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本课的教学,围绕李时珍的言与行、心与志,选用一番话、一篇文、一部书、一首诗四种不同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赏读“话、文、书、诗”等文本形式,了解李时珍其人其事其绩。课堂上,通
一、游戏激趣,走近卡通人物  师:(板书:卡通人物)同学们,这节课有一群有趣的卡通人物要来我们的课堂。不过,在这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根据提示猜猜他是谁。(出示:1.少年英雄 闹海)  生:哪吒。  师:怎么猜到的?  生:其实看到少年英雄,我就觉得可能是哪吒,等到“闹海”一出现,那就肯定是了。因为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师:继续第二题。(出示:2.屡败屡战 抓羊)  生:(异口同声)灰
曾看过一部叫《地球上的星星》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影片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应该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在他的引领下,学生都对学习满怀热忱,甚至使得濒于崩溃边缘的有学习障碍的主角伊翔都重获新生。地球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会闪闪发光的星星,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幸运的。这使我陷入了无限的愧疚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是给学生带来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