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瓣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隔辩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隔瓣下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平行于隔瓣环的弧形瓣叶切开,暴露室间隔缺损,裁取适宜大小的椭圆形涤纶片,首先连续缝合缺损的肌肉边缘,再转移到隔瓣根部,用切开的隔辩边缘夹住涤纶片的后缘,如同.三明治"状,连续缝合隔瓣瓣叶切开处,术野显露清晰,修补确实,手术效果良好.结果 全组32例病人,均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三尖瓣反流或少量反流,无明显杂音,全组无死亡病例,无传导阻滞,手术效果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修补隔瓣下室间隔缺损时,采用平行于隔瓣环的弧形切口,裁取适宜大小的椭圆形涤纶片,先连续缝合缺损的肌肉边缘,再用"三明治"法连续缝合隔瓣瓣叶切开处,将涤纶片夹在弧形切开的隔瓣瓣叶之间,该方法视野清晰,修补确实,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比研究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与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 32例冠心患者,共34处病变,随机分组,20处进入CBA组.14处进人POBA组.采用IVUS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斑块质和量及临近参考血管的改变.结果 术后两组管腔面积增大程度(△LA)差异无显著性.IVUS下术后血管横截面积的增大程度(△EEM-A)、整个血管横截面积增大占管腔面
目的 探讨过敏原检测方法 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百康BICOM生物共振治疗仪对1 356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其中386例同时采用北京协和医院配制40种过敏原浸液进行皮内试验对照,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结果 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生物共振治疗仪检测是88.57%,皮内试验检测是87.75%.比较两种方法前六种物质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共振检测治疗仪
目的 探讨腹水超滤回输腹腔治疗在尿毒症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尿毒症合并难治性腹水患者,在基础透析治疗的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患者同时进行腹水超滤回输腹腔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腹水治疗,必要时静脉输入白蛋白或血浆.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此种方法 能使腹水中蛋白成分回输入血,水分脱失,提高患者血中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对尿毒症合并肝硬化顽同性腹水患者有
目的 探讨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最佳手术时机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2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取.胫骨远端骨折固定方法,16例行解剖型或三叶革形钢板内固定,8例行有限内固定结合T型单侧外固定架外固定.结果 24例患者,优8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75.0%.随访6~36个月,24例骨科全部骨性愈合.结论 手术时机的正确选择,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条件,灵活选择固定方式是防治术后并
目的 分析12例硬脊膜外恶性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学证实的12例硬脊膜外恶性淋巴瘤的MRI的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12例患者13个病灶MRI表现为椎管内硬脊膜外长条形或梭形异常信号,边缘锐利,均有占位效应.T<,1>WI等于或稍低于肌肉信号,T<,2>WI高于肌肉信号,信号均匀无分隔.8例行增强扫描,病变呈均匀一致的中等强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