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校本教学资源开发与课程改革实践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育人是实现教育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各学校可根据所在地区文化的特色,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潮汕文化在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民俗文化等方面蕴藏着丰富的化学因素,从中开发出特质的校本课程资源,并应用于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育人新目标。
  关键词:潮汕文化;校本课程;化学文化;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1-002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于1973年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提出,并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西方课程开发的主导形式,其中以澳大利亚和美国最为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改革,中学化学课程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也体现在课程内容及课程方式上。
  在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地方文化已成为了校本课程倍受重视的资源。地方文化因其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是当地人们所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也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地方文化资源所蕴涵的审美成分和它自身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失去了这种地方文化资源,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地区最具个性特点的文化精髓。校本课程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的学生差异性的要求,克服全国统编教材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消除学生学习上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育人新目标。
  1 文化育人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落实在三维目标的课程要求上,其主题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现为对完满人格的培养和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实现人格的升华的。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化学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问题、化学灾难。因此,化学好比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关键在于人,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与技能、解题策略,是无法解决价值问题的。要解决价值问题,教育家们提出了文化育人的思路。
  学者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文化过程”。这一文化过程不应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传统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从文化育人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育工作者从化学发展史、化学实验的过程出发,创设情景教学;更多见是发散思维,让化学走近生活,与人们的吃、穿、住、行、健康、能源、环境联系起来,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聚焦地方文化的特点。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其主要优势在于:(1)对学生来说,选取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文化现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教学内容与国家课程接轨。从人文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化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与学的共鸣。通过讲故事学科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立化学与人文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在教学中学生更了解家乡丰富文化内涵,增强自身认同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2)对教师来说,文化视野给了教师全新的体验,开阔了思路,对化学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在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不仅拓宽了知识面,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化学的研究,文献调研、田园调查、论文写作等过程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又给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各方面提供了巨大的课程改革空间。(3)对学校而言,从文化视野开发校本课程反映了学校、地方的特色文化,能更好地构建学校的文化特色,实现教育与社会协同创新、文化育人的三维目标。
  2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及实践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呈现的新课程形态,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在实践工作中,以潮汕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源泉,开发特色的校本化学课程,具体思路如下:
  2.1选定开发的主题内容
  潮汕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一样,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史、哲、艺等方面,而涉及化学方面的研究甚少且零散,算得上是稀缺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自文化研究的学者多来自于文史专业。因此,要寻找地方文化中的化学课程资源,首先需要对地方文化的概貌来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并用灵巧的化学嗅觉厘清文化内容中的哪部分与化学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后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选定开发的主题资源。如潮学学者通常将潮汕文化划为8个主题,这8个主题分别为语言文化、文物古迹、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名人文化等,其中与化学关联度较大的有4个,即文物古迹、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民俗文化等,我们根据化学属自然科学的特性,补充了一个自然环境资源主题,合并为5个待开发的主题资源。
  2.2主题资源的整理与开发
  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一方面要领悟地方文化本体内涵的精气神,包括有人类应对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处世哲学和价值观等;另一方面要找到文化中富含的化学成分与智慧。
  就校本资源开发而言,调研文献资料不仅获取的信息量大,而且较为容易,通过对某一主题资源文献资料的系统研究,找到其与化学结合的部位。对于那些化学成分丰富的文献结合部位,可直接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先前文献的文学语言表达形式转译为化学语言表达形式,即将文化读本转化为化学读本。在转译过程中要注意化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易读性。实际上是化学反客为主,从一个地方文化主体中脱颖而出,并放大成为化学资源的骨架、主体。而地方文化内容被压缩,转变成化学资源的辅料、血与肉,赋予资源鲜活的生命、情感、价值观等。如茶对潮汕人来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叶制造业作为当地的特色经济产业,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文化、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易于整理、提炼出化学资源。   由于地方文化的研究一般为文史学者,相关化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存在科学数据不完整、甚至空白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需通过田园调查、走访座谈、科学实验等手段来获取原始数据,对化学资源进行科学数据补充,使其完整。如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夫茶”人文研究资料十分丰富,但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基本上为空白,要揭示文化背后的科学价值,首先根据研究的目的,实践中以功夫茶冲泡技艺科学性成疑为核心,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调查对象及内容,进而通过田园调查、访问座谈,来获得影响茶叶冲泡工艺的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浸泡次数,以及茶汤品质评价标准等相关数据和方法。其次,运用现代科学的价值观,围绕茶汤中的活性成分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等设计实验,对影响茶叶冲泡的主要因素采用单因素或正交设计试验,测定单次冲泡茶汤的各活性成分含量,结合感观评价,优化出科学的冲泡工艺。最后,再通过实验将实验室的优化工艺与民间工艺对比,来揭示功夫茶冲泡程式的科学价值。
  以上工作不仅仅是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创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丰富与发展。通过以上所述的文献调研、田园调查以及科学实验等方法,可将选定的文化资源整理出一个地方特色的化学资源,这算得上是校本课程资源的一个毛坯。
  2.3制作精品化学资源
  要将一个校本课程资源的毛坯转化为一个教育资源,能呈现出化学教学的特色、育人功能。一方面要将化学的内容做大,化学一定要作为主体充实于课程资源,使其成为一个化学读本,而非人文读物;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强,让课程资源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承担起化学教育的重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其精雕细刻,使其成为精品化学资源。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保护性地解读地方文化,其特色、本味不能在解读过程中被误读。如功夫茶的核心思想是传递一个“和”的意思,在外在精美的技艺中,包涵着中华儒家的哲学智慧。其次,校本资源应具备化学原理、知识、方法等特征,使资源呈现出明显的科学性、逻辑关系,满足教学之需。再次,由于文化涉及的范畴较广,常常需多学科知识互动,这需要对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把握,确保无误。如化学资源作品“潮汕功夫茶中的化学智慧”一文中,涉及到人文、地理、水土资源、农业种植、茶叶加工、生物、化学、食品等学科内容;又如潮汕人利用野生宜昌橙制作香料,作品“宜昌橙鲜果皮及其蜜饯香气成分分析”中涉及到植物学、化学、食品科学等学科内容,这些化学资源作品,不仅是化学资源,也是科学资源。通过反复的精雕细刻方可得到一个精品化学资源,即校本化学资源。
  2.4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课程资源的内容,课程及教学的目的需要,运用人才培养三维目标的原则,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教学方案并得以应用。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偏理论的内容,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对已开设的化学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将校本化学资源设计为理论课教学内容,充实于教学实践中。如潮州的茶叶、陶瓷的校本化学资源内容丰富,茶叶与陶瓷制造过程的化学原理十分清楚,且学科间的知识交互性强,是开发理论教学的好素材。
  而对于有些易于开展专题调查、操作性强、且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可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如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技巧举世闻名,可设计一个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田园调查,收集民间冲泡茶的条件及评价方法;用现代科学的价值理念,测定茶汤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等成分优化出茶的冲泡工艺,对比民间冲泡方法,分析功夫茶冲泡的科学性,边泡茶边实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育人案例,此教案已汇编于暨南大学出版社印刷的《综合化学实验》教材中,并于2014年8月出版发行。
  另外,有些化学资源不完善的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生课外科学研究内容,教师和学生边研究边发掘文化资源。如潮州大吴泥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泥塑的材料来源于潮州的大吴村,此泥土是否存在特殊的组成,为此设计了一个课外研究项目,对大吴村的泥土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使得泥塑文化有了科学创新,这一化学资源得以完善。
  3 结语
  课程开发是一件很繁重、费时的工作,全过程包括从文献调研、田园调查、访问交流、科学实验,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需要大量热心课程改革的教师的参与。通过地方文化的校本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无论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还是课外探研、参观访问,都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教学与研究的融合,文化建设与育人的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我考上醫科大学的那年,母亲送我一双筷子——一双脏兮兮的旧筷子。我问母亲:“为什么要送一双筷子给我呢,还这么脏!再说,我在学校食堂不用筷子的,用的是勺子。”母亲说:“我送你的这双筷子,不是给你吃饭用的。”  筷子不是吃饭用的?我坐在去省城的长途汽车上,拿出母亲塞在包里的筷子,想着母亲的话。筷子黑乎乎的,一头都烧焦了。这双筷子我是多么的熟悉啊,母亲就是用这双筷子支撑着这个家,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用这双
1  艾米最近因为跟丢了一个原本快要谈成的大订单,很是郁闷。  起因是上周末,她从朋友那里得知了这位客户离婚的消息,就在微信上找人家聊天,想借此机会表示安慰和关心。结果还没说两句,就被对方拉黑了。  我问她都说了些什么,她很快回道:“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劝她不要为不值得的人伤心啊,遇到渣男,早离早解脱。”  “你怎么知道人家遇到渣男了?”我有点好奇。  “肯定是啊,这个年龄的女人闹离婚,除了老公出轨
有不少人经常来信质疑,说你去了德国及欧洲这么多的地方,钱哪来的·当然我自有一套穷游的省钱秘笈。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大部分德国景点其实是免费参观的。我在德国没见到超过10欧元的景点,也许某些博物馆有。柯尼希斯泰因小城附近山上有座德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堡废墟,此城堡塔楼是可以上去的,内有干净的卫生间,参观此处景点同样免费。  而中国像样点的景点都是要收费的,进山进湖也都需要门票。欧洲人对进山进湖要门票
威尼斯,或许是这世界上最特别的城市之一。曾经一位名叫约翰·伯兰特的作者以这里为背景写了一本《天使坠落的城市》,真真假假的故事源头正是威尼斯的凤凰歌剧院。300年来,它三次被大火烧毁,又三次浴火重生,见证着威尼斯的兴衰历史。作者非常巧妙地借用威尼斯人的口,仿佛带着你在威尼斯的每条街道走了一遍,娓娓道来这座城市的历史荣光、文化遗产。  威尼斯的水路让人迷离,陆上的路更是曲曲折折。夏日傍晚的威尼斯依然热
吸毒成瘾,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这其中,最着急的莫过于家属,他们希望吸毒的亲属能赶紧戒毒、重新做人。由于戒毒难度较大,他们就寻求一些所谓“快速、彻底”的戒毒方法。那么,这些方法经得起推敲吗?  脱毒率100%是否可信  西安读者金先生:  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家戒毒机构的广告宣传,说到他们那里戒毒,脱毒率100%,心瘾戒断率98%,能让吸毒者重获新生。请问专家,真有机构能达到这样的戒
隋熙凤,中国白酒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杰出代表。  自2007年就任黑龙江北大仓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以来,她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打造成黑龙江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并跻身黑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纳税50强。以党建立引擎 找准方向发力点  非公企业党组织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够发挥着怎样的促进作用?作为北大仓
摘 要:本文对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作了几点评述,以求对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作文;异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9-085-01     高考作文由于写作时限性强,写作氛围紧张,参与人数众多等特点,又加上写作高考作文的目的是考核,因此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就必须是严格的,坚持“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介绍】  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杨绛去世,享年105岁,“我们仨”又团聚了。  【作品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四川南充。伍邱林,生于1974年,系嘉陵区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干部;其妻韩佳利,小丈夫10岁,全职太太。两人育有一女,已6岁。这个家,什么都不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韩佳利觉得生活越来越乏味,一时间便去打打小牌消磨时光。伍邱林发现妻子染上了打牌的习惯后勃然大怒,气愤之下,还甩了妻子一耳光。这一耳光下去,夫妻感情便彻底打没了。自此,两人一见面就吵架,一吵架必然会升级到打架。娇小的韩佳利不是丈夫的对手,每
又一个告别的时刻,又一个新生的瞬间,从2018到2019。  2018,淡淡地划过神州。时间冷酷、无情,即便中国风雷大动,它始终心跳恒定,面无波澜。  在这一年,天底下最大的事,莫过于中美贸易战。全球化逆流与新冷战阴影,让全世界眉头紧锁。它再一次提醒人们,人类的合作所抵达的深度,远比想象中要浅。强者永远想要通吃,弱者只能等待施舍,所谓规则,只是用来优先确保前者、顺便实现后者的优美辞令。唯有低着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