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密码,就在家乡山水里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n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写长篇小说《水龙》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偶然接触到重庆开埠的历史,很感兴趣,又幸得周勇先生所著《重庆通史》三卷本,读后受益匪浅。
  之后,我查阅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不少文史资料,心不能平静,才写就了长篇小说《水龙》钩稽史实,再现历史,再现当时重庆平民的生存状况、悲欢离合。
  说必然,是因为我作为重庆人,必然要写下重庆的故事。
  我生长的这座城市多水,江河纵横,主要有两条河。
  俗称“大河”的长江从大雪山呼啸而来绕城南东去,俗称“小河”的嘉陵江千里而来绕城北在这里绝唱,与广纳百川的浩瀚长江融为一体。这样的千古相约、辉煌交融,鬼斧神工地造就了这座古篆书“巴”字状的古城。
  有水则有山,山多呈“一山一岭”或是“一山一槽两岭”状,山之大势是南北高中间低,挟水而东流。弊之是南北交通不便,利之是水畅其流。
  这水滋润、冲撞着山,其山引流、阻挡着水,就有了山的苍莽和蜕变,有了水的广阔和狭窄。
  这里的山水孕育了这喧嚣的古城,这城市给这山水带来了败落与繁荣。
  这城市的人依靠这山水而生存,与这山水进行着不完的战争,这山水是他们展开与结束的全部依托。
  我深深地热爱这城市、热爱这河流、热爱这山脉,耳闻目睹了这城市当今和过去的许多人和事,有好多话想说,必然要一吐为快,从而写下了《水龙》。
  《水龙》不负众望,首印一万册销售一空,重庆出版社再版出书。《文艺报》《文学报》和重庆市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发表了诸多评论。《长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进行了推荐、评论,《重庆晨报》《重庆经济报》进行了连载。
  小说在重庆出版社网站上发表后,有八九家网站全文转发,引起很大反响。《水龙》先后获得重庆市第三届文学奖和重庆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奖。
  有评论家说:“无论其中的故事有着怎样的曲折,人物经历着怎样的遭遇,作家内心那种对故土的热恋,通过浪漫的笔调流溢出来,成为一幅轻灵热烈的图画。”
  也有人说:“《水龙》宛如为我们打开了一部从重庆开埠到抗战前夕的巴渝社会历史,读之令人大呼过瘾!”
  《水龙》是写重庆开埠的,少不得要写长江。
  寫长江必然会出现卢作孚。
  我查阅史料发现,合川的卢作孚先生不仅业绩辉煌,他高尚的人格也同样熠熠闪光。当时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就挥笔写就了那部反映卢作孚指挥的比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早一年半的宜昌大撤退的短篇小说——《船神》。
  上海《小说界》2005年6期在短篇小说栏目头条发表,随后多家报纸、杂志全文转载。
  木弓、杨耀健、张老侃等评论家、作家评论说,“蕴含浓郁的史诗情节,在写实中灌注着浪漫的抒情,以历史言说人性,以人性诉说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是一部气势恢宏、故事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极具可读性”,等等。
  曾经,战乱、屠杀在重庆这座城市进行;曾经,这里的人们共同沐浴过苦难的寒霜、缝补着伤痛的行囊,一门心思要走向祖祖辈辈憧憬的繁荣富强。
  掘开厚厚的黄土,才会发现重庆人的根。
  事隔多年,正是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们对旧世纪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我笔下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他文献
诗人北村说:情感比实际生活重要得多。  这样的判断,可能很多人会把它仅仅当作诗人的呓语。而我至少可以肯定,一份好的情感一定能超越实际生活并赋予凡俗人生以意义。  情感也是有品级的。简单地说,“上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相互应答,即便身在天涯,却心在咫尺;“次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部分应答,有时咫尺天涯,有时天涯咫尺;“下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应答通道常常堵塞,甚或应答错位,身
【背景】坚持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两条腿”走路,注重特色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7年7月的一天,大渡口区晋愉绿岛小区。  居民周芳出门之际,还不忘刻意推开了一扇窗户。  以前周芳出门,窗户是不会留
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仪式现场。  颁奖仪式开始。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卞修武站起身,整了整军装,扶了扶军帽,深吸一口气,迈着一名军人特有的坚定步伐,走上领奖台。  此时,卞修武突然想起了实验室里那些“老朋友”。  “老朋友”  1986年,出身皖西农村的卞修武经过层层筛选,保送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史景泉教授。  “别看这小子平时话
中华民族这100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国学就是一个重要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撑。学国学,可以“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同行”。但沉静下来不妨再问,为什么要促进领导干部学国学,学怎样的国学?  民族复兴必有文化复兴。复兴不是复古,既有恢复,更有创新。今天我们促进干部学的国学,不是把古人编织的画布翻出来,挂在墙上欣赏;而是
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堪称祖先最杰出的一大创造。两块石头,以如此巧妙的方式组合,解决了粮食加工的问题。不知道先人的奇思妙想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还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石碾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仍在焕发着生机。  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遥远的石器时代,从一块石头开始,人类开始书写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技术探索的最早实验品,石头曾被孜孜以求的祖先雕琢成器:石铲
2014年6月7日凌晨,林福广醒来。  作为淘宝网上一名鞋类卖家,他的一天从凌晨4点开始。  查看头天晚上下的单,安排人打包、联系快递……忙完,已是早上6点。  还没顾得上吃早饭,林福广又忙着找“高级参谋”咨询。  他的“高参”是一套大数据分析软件。  “点开软件,我就能看到昨天店铺及行业内的交易数据,让我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林福广点开软件。  在“店铺数据”页面,林福广发现近期一些顾客进入店铺
前不久,在国外读书的朋友告诉我,她要去应聘一家小店的销售员。  她说,不管这家店录取不录取自己,都要为之点赞。  我问:“什么店啊,这么有魅力?”  “是店里的面试题打动了我。”朋友说,这家小店先是问了她以前的工作经验等,接下来,很正式地问:最近,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我都不知道有什么开心的事了,没想到一个小店却来关心我。”朋友说。  同朋友聊完后,我拿这个话题在QQ上问众好
重庆大数据发展战略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从2010年推出“云端计划”以来,重庆在“端产业”方面已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在“云产业”方面已吸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太平洋电信等企业入驻,建成首个高等级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项目,目前已具备启动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条件。重庆大数据发展战略的目标包括加快建设下一代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2017年4月的一天,长寿区人民检察院长寿湖中心检察室来了一位姓肖的老大爷,他是当地出了名的老上访户。  但肖大爷这天不是来上访的。他送来了几袋玉米,非要给检察官们尝尝。  面对检察官的婉言推辞,肖大爷恼了:“这是我自己家里种的,你们不要就是看不起我!”  肖大爷为何要给长寿湖中心检察室送玉米?这就得从长寿区人民检察院设立派出检察室说起。  窗口前移  长期以来,在基层,司法有司法所,法院有法庭,
2013年6月7日,忠县三汇镇复兴村。  天微亮,曹翠华老人坐在家门口。  “曹婆婆,今天您有什么要办的事没有?”村支部书记王洪英从山下走来。  “低保钱我都拿到了,王书记进屋来喝碗稀饭吧。”曹翠华招呼道。  “不了不了,那我再去别家看看。”王洪英挥了挥手,继续向前走。  王洪英是村里的一名“政务代办员”。2013年5月,忠县三汇镇全面实施“代办员、带领员、代理员”制度服务群众,像王洪英一样在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