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电脑和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校园网、校校通和全球通的实现,使教育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无限的可供选择的各种信息资源,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一、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写作的总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并降低了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如以《小松鼠》为题指导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首先,向学生介绍小松鼠的样子以及生活习性,接着通过制作的《小松鼠》课件将学生带入一片树林子里,一只小松鼠在树林子里蹦蹦跳跳地,一会儿在地上捡果子吃,一会儿跳到树上搔痒。学生被在树上窜上窜下、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深深地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上看,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小松鼠尾巴可有意思呢!在它从树上向下跳的时候,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在空中飘着,松鼠就像拉着降落伞一样,轻轻地落在地上。”另一个学生说:“小松鼠的眼睛又圆又亮,十分可爱。”……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刺激,激发了兴趣,促使儿童由情境联想到词、句,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说出最富有儿童情趣的创造性的美妙语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观察范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展示观察的过程,体现观察的层次,突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习作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夕阳西下》这篇看图作文时,把静止的挂图画面制作成二维动画,其动画过程是夕阳“悬挂在天空中”——夕阳“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夕阳“钻进云层里”。由于画面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受到天空中云霞的色彩和形状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分解定格、移帧、慢放的特殊功能选取夕阳“悬挂在空中”时的画面,这时太阳亮度的变化由刺眼变得十分柔和;云霞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时而像团团棉花,时而像座座高山,时而像匹匹大马……学生随着教师的指点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觉得自己有话可说,不吐不快,这样就拓宽了文字教材的信息通道,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多种形式、各种信号、多种感官的多路信息,优化了观察对象信息流动形态,大大有利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想象是创新的源泉与翅膀。没有想象,哪来的创造?训练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多看、多听、多读、多做。其次要多方训练。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扩想的思维训练,即对课文概写或略写之处加以扩展充实。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后,可让学生根据有关句子展开联想:当时的战斗形势如何、战士们的处境怎样、大娘一行如何送打糕的……并以《送打糕》为题扩说。
2 運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续想的思维训练。有的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让学生续想延伸。如教《穷人》、《凡卡》等课文,分别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让学生大胆续想一番。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假想的思维训练。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物,凭借想象去假设一番,制作成FLASH动画,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如学《海底世界》后,以《海底漫游记》为题写假想性作文;以《20年后的我》、《假如我是xx》为题让学生写假想性作文并运用各种软件制作展示出来。
四、运用现代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习作创新精神
小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即不懂得观察生活,欠缺题材。二是不懂怎样写,缺乏写作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把他们参与的活动,把周围的人、事、物、景拍下来,组成教材。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观察、思考,再进行表达,这就真正从实质上解决了小学生作文不懂得观察生活,没有题材的问题。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技术革命。它的运用,能够较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操作、写练的机会,特别是在反馈学生作文情况时,能够进行当堂修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从“限定时空”向“多维时空”的开放,使学生能更好享有参与权、选择权,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作文。
一、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写作的总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并降低了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如以《小松鼠》为题指导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首先,向学生介绍小松鼠的样子以及生活习性,接着通过制作的《小松鼠》课件将学生带入一片树林子里,一只小松鼠在树林子里蹦蹦跳跳地,一会儿在地上捡果子吃,一会儿跳到树上搔痒。学生被在树上窜上窜下、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深深地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上看,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小松鼠尾巴可有意思呢!在它从树上向下跳的时候,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在空中飘着,松鼠就像拉着降落伞一样,轻轻地落在地上。”另一个学生说:“小松鼠的眼睛又圆又亮,十分可爱。”……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刺激,激发了兴趣,促使儿童由情境联想到词、句,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说出最富有儿童情趣的创造性的美妙语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观察范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展示观察的过程,体现观察的层次,突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习作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夕阳西下》这篇看图作文时,把静止的挂图画面制作成二维动画,其动画过程是夕阳“悬挂在天空中”——夕阳“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夕阳“钻进云层里”。由于画面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受到天空中云霞的色彩和形状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分解定格、移帧、慢放的特殊功能选取夕阳“悬挂在空中”时的画面,这时太阳亮度的变化由刺眼变得十分柔和;云霞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时而像团团棉花,时而像座座高山,时而像匹匹大马……学生随着教师的指点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觉得自己有话可说,不吐不快,这样就拓宽了文字教材的信息通道,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多种形式、各种信号、多种感官的多路信息,优化了观察对象信息流动形态,大大有利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想象是创新的源泉与翅膀。没有想象,哪来的创造?训练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多看、多听、多读、多做。其次要多方训练。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扩想的思维训练,即对课文概写或略写之处加以扩展充实。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后,可让学生根据有关句子展开联想:当时的战斗形势如何、战士们的处境怎样、大娘一行如何送打糕的……并以《送打糕》为题扩说。
2 運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续想的思维训练。有的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让学生续想延伸。如教《穷人》、《凡卡》等课文,分别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让学生大胆续想一番。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假想的思维训练。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物,凭借想象去假设一番,制作成FLASH动画,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如学《海底世界》后,以《海底漫游记》为题写假想性作文;以《20年后的我》、《假如我是xx》为题让学生写假想性作文并运用各种软件制作展示出来。
四、运用现代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习作创新精神
小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即不懂得观察生活,欠缺题材。二是不懂怎样写,缺乏写作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把他们参与的活动,把周围的人、事、物、景拍下来,组成教材。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观察、思考,再进行表达,这就真正从实质上解决了小学生作文不懂得观察生活,没有题材的问题。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技术革命。它的运用,能够较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操作、写练的机会,特别是在反馈学生作文情况时,能够进行当堂修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从“限定时空”向“多维时空”的开放,使学生能更好享有参与权、选择权,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