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农民工”一词渐渐融入社会这本大辞典,折射和牵引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明显,其中随之派生出“留守儿童”这一新兴名词。现在的农村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极少。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差,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总数已超过6000万,庞大的留守儿童群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尤为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怎样去积极地引导或者如何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成为当前一个崭新的教育课题。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加强学校的管理和监督,采用合适的心理辅导方法尤为重要。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应对举措。
一、利用节日、假期召开家长会
我校留守儿童的家长多在广东开厂或打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通常会回家过年过节,与亲人团聚,或者在孩子开学前专程从外地送孩子回家入学。对此,学校应抓住机会,趁孩子父母在家时召开家长会,让班主任与家长得到充分交流。学校通过大会、黑板报、“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除了进行防火、防溺、防拐骗、防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外,还特别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父母要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最好做到每个星期通两到三次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交流的内容上,不能只问学习成绩,要多询问生活情况,了解孩子心里有些什么心事、疑问,要多加开导。要注意时间上不能隔得太久,就算工作再忙也挤出几分钟的通话时间来和学生交流。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一个学期回来探望孩子一两次,假期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要全方位地关心。留守儿童的父母确实无法到会的,也要有监护人到会,孩子父母至少要看到“致家长的一封信”,了解学校的要求,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春季学期,我校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栽花活动,活动不仅限于学校,还延伸到家庭、社会。除了在校园“班级绿化美化责任区”内植树栽花外,还从林业局领取免费树苗回村里栽种,种在屋前屋后,种在村道,种在上学的路边。不但重在种,还重在管,期末的时候进行检查比对,评出“绿化标兵”并给予奖励;还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羽毛球比赛。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又达到锻炼目的,既安全又有效,使所有师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培养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要学会照顾家里老人,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关心邻家,帮阿婶伯娘做些能力所及的事,帮助更需要帮助的老人小孩。这样不但能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还能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每年评一次“尊老爱幼先进典型”标兵,并给予表彰奖励,彰显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监管“留守儿童”的大多是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他们大多年岁大,文化程度偏低,要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往往是不可能的。老人通常会百般宠爱以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之爱,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而过度的溺爱,使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只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懒惰贪玩,很难养成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学习上怕吃苦、不思进取。
年龄的代沟在两代人之间是无法跨越的。但并非毫无办法,教师就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对象,他们愿意与老师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对此,教师可采用合适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指导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对其潜在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促其和谐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让在心理辅导工作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在学习、生活上全方位关心帮助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都不在家,常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对此,教师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尤其是在学生生病、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教师更要给予关爱,这样留守儿童的内心会变得温暖,深受感动。教师还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情况,或者打通家长电话让学生与父母通上话,这样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效果十分明显,在这之后学生变得更加尊师、守纪、勤学。同时,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积极语言,在班上也要多鼓励和支持这类学生多发言,对于其取得的成绩给予公开的表扬,让其产生自信的心理;还提倡同班同学多与他们交流,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以改善他们孤僻、内向等性格。
六、采用“结对子”的帮扶制度
一方面,学校将“留守儿童”指标分配给教师,由“责任老师”承包固定的帮扶对象,负责跟踪辅导,建立辅导档案,使帮扶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互相帮助,有什么心里想法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以帮助那些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恢复少年活泼开朗的本性。对于部分表现特别出色的留守儿童,与其说同学帮他,还不知道是谁帮谁呢。但通过“结对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责编黄春香)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加强学校的管理和监督,采用合适的心理辅导方法尤为重要。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应对举措。
一、利用节日、假期召开家长会
我校留守儿童的家长多在广东开厂或打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通常会回家过年过节,与亲人团聚,或者在孩子开学前专程从外地送孩子回家入学。对此,学校应抓住机会,趁孩子父母在家时召开家长会,让班主任与家长得到充分交流。学校通过大会、黑板报、“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除了进行防火、防溺、防拐骗、防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外,还特别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父母要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最好做到每个星期通两到三次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交流的内容上,不能只问学习成绩,要多询问生活情况,了解孩子心里有些什么心事、疑问,要多加开导。要注意时间上不能隔得太久,就算工作再忙也挤出几分钟的通话时间来和学生交流。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一个学期回来探望孩子一两次,假期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要全方位地关心。留守儿童的父母确实无法到会的,也要有监护人到会,孩子父母至少要看到“致家长的一封信”,了解学校的要求,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春季学期,我校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栽花活动,活动不仅限于学校,还延伸到家庭、社会。除了在校园“班级绿化美化责任区”内植树栽花外,还从林业局领取免费树苗回村里栽种,种在屋前屋后,种在村道,种在上学的路边。不但重在种,还重在管,期末的时候进行检查比对,评出“绿化标兵”并给予奖励;还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羽毛球比赛。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又达到锻炼目的,既安全又有效,使所有师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培养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要学会照顾家里老人,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关心邻家,帮阿婶伯娘做些能力所及的事,帮助更需要帮助的老人小孩。这样不但能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还能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每年评一次“尊老爱幼先进典型”标兵,并给予表彰奖励,彰显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监管“留守儿童”的大多是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他们大多年岁大,文化程度偏低,要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往往是不可能的。老人通常会百般宠爱以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之爱,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而过度的溺爱,使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只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懒惰贪玩,很难养成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学习上怕吃苦、不思进取。
年龄的代沟在两代人之间是无法跨越的。但并非毫无办法,教师就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对象,他们愿意与老师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对此,教师可采用合适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指导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对其潜在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促其和谐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让在心理辅导工作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在学习、生活上全方位关心帮助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都不在家,常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对此,教师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尤其是在学生生病、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教师更要给予关爱,这样留守儿童的内心会变得温暖,深受感动。教师还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情况,或者打通家长电话让学生与父母通上话,这样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效果十分明显,在这之后学生变得更加尊师、守纪、勤学。同时,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积极语言,在班上也要多鼓励和支持这类学生多发言,对于其取得的成绩给予公开的表扬,让其产生自信的心理;还提倡同班同学多与他们交流,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以改善他们孤僻、内向等性格。
六、采用“结对子”的帮扶制度
一方面,学校将“留守儿童”指标分配给教师,由“责任老师”承包固定的帮扶对象,负责跟踪辅导,建立辅导档案,使帮扶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互相帮助,有什么心里想法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以帮助那些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恢复少年活泼开朗的本性。对于部分表现特别出色的留守儿童,与其说同学帮他,还不知道是谁帮谁呢。但通过“结对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