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值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lymphocyte ratio, CLR)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及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AP组患者与非SAP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评估CLR对SAP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47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LR中位数为3.69×10-9,81例(16.9%)发生SAP。高CLR水平组SAP发生率显著高于低CLR水平组(26.7%对7.1%;P=0.001)。单变量分析显示,SAP组与非SAP组年龄、心房颤动、吞咽困难、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卒中病因学分型、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C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LR可作为SAP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3.472,95%置信区间1.431~14.706;P=0.013)。ROC曲线分析显示,CLR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35(95%置信区间0.693~0.774;P<0.001)。最佳截断值为6.14×10-9,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1%和72.6%。

结论

基线CLR较高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AP风险。

其他文献
1肉牛养殖福利影响因素1.1环境不适宜的温湿度和恶劣的空气抑制了牛的健康生长,降低了饲料转化率。如果温度和湿度指数超过正常范围,牛会产生热负荷,不利于提高牛的繁殖能力;如果温度和湿度超过正常范围,安装风扇喷雾系统等制冷设备可以有效地降低牛的热负荷。
对于布病来说,大家并不陌生,只有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动物也可传染给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传染,也就是所说的人畜共患病,布病究竟是怎么传染的,人又怎么会感染布病,也有很多养殖户来咨询笔者,作为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现就羊的布病问题,具体说一下布病的来龙去脉,以及怎样防止布病在羊群中传播。
沙门氏菌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对人类和各种动物均有感染能力的致病菌,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多达2523个,中国已经发现的有216个[1],其中能够导致人类疾病的血清型主要是A型、B型、C型、D型和E型,导致马属动物患病的主要是马流产沙门氏菌。1病原及传播途径马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病原是马流产沙门氏菌,该细菌能够耐受干燥的环境,对日光直射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患病马和带菌马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流产母畜娩出的胎儿、羊水、阴道分泌物等以及公畜的精液内都有大量的沙门氏菌,这些病原菌污染周围的环境和饲料后,健康动物与污染物接触会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康复模式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8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两组患者的人数均为64例,评价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25%(52/54),对照组为60.94%(39/54),两组差异显著(X2=6.4247,P<0.05);②观
期刊
1肉牛规模化养殖概况当今社会,养殖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规模化养殖不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是农村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养殖业中,规模化的肉牛养殖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欢迎。同时,对于养殖户来说,只有充分掌握有关规模化养殖的技术,才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养殖效果。加强养殖主要技术的学习,掌握最新的养殖技术,是提高规模化肉牛养殖价值的重要方法。
在黑驴养殖管理中,湿寒困脾胃的症状并不显著,难以在发病早期发现,且治疗难度较高,死亡率高达70%。基于此,文章总结黑驴湿寒困脾胃的症状,帮助黑驴养殖户及时发现湿寒困脾胃疾病,提出湿寒困脾胃的中药治疗方案,论述黑驴养殖要点,降低黑驴湿寒困脾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
舍饲羊场主要以农村养殖多见,具有个人散养模式的特点,舍饲的疾病预防管理工作实施难度较大。因为个人散养模式下的羊场容易出现环境与卫生的问题,但个人财力和精力有限,不能全方位管控羊场的疾病,故舍饲羊场疾病预防及防治是我国畜牧业养殖的重点问题。
口蹄疫是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动物疫病,被列为A类传染病。随着我国畜牧业总体经济的发展,牛羊等偶蹄类动物养殖规模显著扩大,为了保持畜牧业市场效益稳步上涨,稳定牲畜整体数量、基本体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口蹄疫疾病控制成为重中之重。研究显示[1],口蹄疫好发于牛、羊动物,且疾病发展迅速传染力强,故此口蹄疫应成为大规模牛羊养殖首要防治疾病。本文着重探讨口蹄疫的发病症状及预防要点,为应对牛羊口蹄疫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牛羊寄生虫病不仅会侵害牛羊的口腔、皮肤和内脏,同时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当前我国常见的牛羊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寄生虫病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不同类型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案不同,养殖人员在养殖时应当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对患病牛羊的生存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均GDP的逐年上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升。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表现在对奶制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所以奶牛养殖行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在不断提高产量的过程中,在追逐更高生产效益的同时,就迫使养殖场不断地调整饲料的配方,加大精饲料的占比减少粗饲料的比重,从而使得奶牛的生产性能更加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