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干政的祸端开了头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2年,是民国元年。这一年的2月,清帝退位,民国正式告成。袁世凯成为一些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欣然接下了孙中山让出来的临时大总统。不过,他想要最终就任,还有一个小门槛要跨,就是要南下南京当这个总统。其实,在设置这个门槛之前,孙中山还设了另一个门槛——策动临时参议院,把他在任时候的美国总统制,改成了半总统制,即所谓法国体制。总统和内阁之间,添加了一个总理。害得民国请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大呼胡闹,不明白为何中国要学糟糕的法兰西。
  这一切,袁世凯都看在眼里,虽然他未必明白美国体制和法国体制的名堂,但他那些留过洋的幕僚,会告诉他这是怎么回事。宦海沉浮多年的他知道,这些所谓的门槛,无非是孙中山想把他这只老虎的牙拔了,再把他装进革命党设计的笼子里。
  可是,袁世凯并不在意这些,对他来说,只要做了总统,一切都好办。在他的思维框架里,总统就跟皇帝一样,只消坐上这个位置,大权就是咱的,些许小把戏,根本无碍大局。所以,袁世凯对这俩小花招,都一口答应了。
  答应得太痛快了,孙中山倒有点放心不下,急忙派出一个由前翰林蔡元培领衔的高规格迎接使团,北上前去,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
  2月27日,蔡元培、宋教仁和汪精卫等迎袁专使到达北京。袁世凯盛情接待,下令打开正阳门,让专使们从昔日皇帝进出的门进到内城来,享受无限的尊荣。不仅一口答应南下就职,并且大宴专使,气氛极为友好而热烈。
  可是,就在专使被美酒和诺言的米汤灌得迷迷糊糊,陶醉于案使命达成的迷梦之际,29日夜,北京突然发生兵变,变兵非常准确但又有分寸地直接攻击了专使的住所,逼得他们仓皇逃到外国人开的六国饭店,有人据说连鞋都没来得及穿。随后查明,兵变的部队,是北洋嫡系曹锟的第三师。
  据当时的第三师的一位参谋回忆,在兵变发生之前,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曾经两次找北洋宿将们嘀咕袁世凯南下就职的事情,认为这样对袁世凯不利,对北洋军更不利,兴许北洋军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最后一次直接找了第三师的曹锟和一些军官,挑明了要找点人,围住专使的住所,放几枪,叫喊几嗓子“宫保(袁世凯)走了,我们没人管了!”把这些人吓走。
  虽然说,此说没有旁证,但这样的诈术,此前袁克定也干过。在袁世凯已经跟南方达成协议,清室却在犹豫退不退位之际,他居然跟北方革命党人合作,收买好些人力车夫,在东安门放枪扔炸弹,吓唬小皇帝。同时暗中嘱咐警察,不要干预。这种伎俩,跟此番兵变,简直异曲同工。所以说,袁克定办这种事,是太有可能了。
  当然,话说回来,作为北方人,袁世凯的确不喜欢南京。况且,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地理从来都是北强于南,在南边定都者,大多为偏安之局。所以,尽管所谓把袁世凯弄到革命势力较大南方,调虎离山的策略,只是孙中山的一厢情愿,因为在今天看来,当年的南方,也未必就革命氛围有多浓烈,而北方一样也有革命党。只要袁世凯做了总统,北洋军自可以调来自卫,不愁镇不住东南半壁。
  因此,袁大公子和曹锟虽然闯了祸,但毕竟打消了迎袁专使的念头,属于自家人好心犯错误。所以,骂过一顿,也就了账。曹锟还做他的师长,参加兵变的人,更是没有可能被追究,而袁大公子,则依旧翻云覆雨,玩他的权术。
  只是这样一来,乱兵被姑息了,军人干政的祸端却开了头,东也是东洋刀,西也是东洋刀,民国沿着这条路,一步步走上了军国轨道。以至于后人一想民国,就会想起军阀来。
其他文献
历史上,很多专业刺客搞“斩首行动”,轰轰烈烈开始,凄凄惨惨结束,如荆轲、高渐离,空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后人的浩叹。然而,也有一些非职业杀手在“斩首行动”中一剑封喉,让历史为之一颤,也让读史人目瞪口呆。   东汉初年的子密,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非职业杀手。     一、时势造英雄    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姓江山。可惜,他夺位有法,治国无方,刚建立的新朝成为一块肥肉,天下英雄,虎视眈眈。  
期刊
一、加试“体育”    开国皇帝朱元璋马上得天下,选拔人才注重全才,规定乡试、会试的第三场进行面试,主要考骑马、射箭和书法。骑马和射箭都属于体育的范畴。骑马,观其策马扬鞭、飞驰奔跑的敏捷性;射箭,观其有的放矢的准确程度。加试“体育”,使书生们普遍重视锻炼身体,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读书。    二、严格保密    在明朝,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考试的保密制度非常严格。举人黎明进入考场,朝廷派
期刊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多年之后,曾经对探望他的人讲过:他想好了给自己的一副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每当我追忆起张学良,就不禁想起他的这副对联。    一、开学典礼上,二十七八岁的张学良校长给我们训话    1928年春,沈阳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第九期东北陆军讲武堂候补生队招考委员会来到吉林招考,专门招收大中院校毕业生。当时我在吉林东北陆军三十四团一营当文书上士,被考试录取了。   张学
期刊
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酒”虽曲香味美,但名气不高,购买者更少。一日,唐代诗仙李白与友人畅饮,尽兴之后,写下《客中行》一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鄉。”把兰陵美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精明的商家将这首诗大肆宣传,使该酒远销千里。    二、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诗圣”杜甫在四川成都居住期间,得知蜀中
期刊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国民党败退台湾经济上的罪魁祸首”,  这是我们之前对宋子文的印象。  2004年,胡佛研究院的宋子文档案开放了,这些私人档案和其他的史料,  包括了宋子文自拟财产清单和纽约财产法庭关于宋子文个人遗产分割执行书等。  这些档案能否让外界对宋子文贪污敛财的怀疑就此消逝?  研究界的学者众说纷纭,莫有定论。    链接:郭岱君。湖南籍。1952年生于台北。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
期刊
世人多知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殊不知自称“中山先生老友”的张作霖还提出过“四民主义”。  1928年,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北伐,张学良所部东北军节节败退,于是便产生撤军的念头。他急急从保定回到北京面见父亲,报告前方敌我态势,并说明当前东北军只有一条出路——撤军!  张作霖一听,愤怒地站起来说:“中国还没有统一,你就想撤兵不打了,你小子是要拆你爸爸的臺!”“你说北伐军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期刊
一、被伪军替日本人抓了劳工    刘连仁是山东省高密县井沟镇草泊村农民。1944年农历八月廿七,正是农民忙着播种小麦的季节。31岁的刘连仁刚下地种完麦子回家,同村人吴天富叫他去吃午饭,商量请他帮忙料理丧事。刘连仁推辞不过,手里拿了块熟地瓜,边吃边向外走。不料一出门,刘连仁就遇到一伙伪军,不由分说就被绑了起来。当天村里共有20多人被抓,但没走出村头,各家人都凑钱把人赎了回去。只有刘连仁家里没钱,被当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东西”的解释为: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或特指人或动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对某人说“你这个东西”,则带有讥讽意味,而对方如果反驳说“我不是个东西”,则会落入陷阱。也就是说,不管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  在哲学里,东西被解释为物质,而人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所组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人被称之为“东西”也并不为错。那么,人们为什么都反感被称为
期刊
周希汉中将性格耿直,战功累累,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且烟瘾极大。  无论大仗小仗,每次战前周希汉总要过足烟瘾,曾有人劝周希汉戒烟,但周将军目瞪如鼓,就一句话:“要断烟,先断气!”  周希汉虽烟瘾极重,但有“三不抽”。第一是睡觉不抽烟,因为这样不安全。其二是在队列前不吸烟,因为要在战士面前树立好榜样。三是晋见首长时不抽烟,因为要尊重上级。  抗战时期,周希汉任陈赓三八六旅参谋长。1941年2月,三八六
期刊
一、死心眼的“白乌鸦”    有革命就有反革命。对于辛亥革命而言,冯国璋,就是第一号的反革命。很遭革命党嫉恨的满人亲贵铁良、良弼等人,固然镇压革命的叫嚣叫得很响,但真正动手镇压,而且镇得革命党人肉痛的,就数冯国璋。正是他,带领北洋军一通猛攻,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让革命党号称知兵的副统帅黄兴,灰头土脸地离开了武汉。  冯国璋是袁世凯麾下排在最前列的大将,人称北洋三杰龙虎狗,说的就是王士珍、段祺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