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有别于传统农民、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和基础。但是当前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还达不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于我国“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建设历程与经验,与现在我们的新农民培养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型农民培养的科学道路,尽快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素质,推进新农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农民;华西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更是主力军,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牵引,但关键还是在农民。[1]希望我们在学习华西村典型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有思想、观念新、善经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新型农民的涵义
新型农民的“新”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更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文化的代表,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不是传统身份上的农民,而是职业意义上的现代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新型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2]
二、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几千年来,农民们过的是一种非常低层次的重复性日子。封闭自守,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资,逐代更替,造成了这个群体的狭隘与短视。而新型农民,他们绝不安贫乐道,而是掌握或熟悉党和国家对“三农”及其相关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发财致富的理想,有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觉悟,有更高的利益诉求,既不迷信,也不盲从;他们也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单调生活,而是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敢作敢为。他们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富有事业心。
2、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而新型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3、新型农民是有道德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中国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新型农民既应继承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行,更要有开阔的视野、新的道德观和现代文明生活习惯,他们乐意遵从“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国民新道德规范标准,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知耻明荣,勤而致富,富而思进,进而文明。
三、华西村的发展模式
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经济总量的20%以上。在华西村,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饱,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华西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 穷戒词”等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另外,华西村还坚持“五容”来美化环境,坚持“一分五统”来实现民主管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四、华西村的发展模式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1、华西村坚持生产发展、增收富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需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任何阶级、任何团体的积极性都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3]在我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然而农民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参与和推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随社会的进步而按比例获得的收益。所以在新型农民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华西村一样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且抓住机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就像他们的发展理念:“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发展就科学,不发展就不科学,有效发展最科学。”新型农民的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有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必须要他们看到、享受到自己努力的现实利益结果。
2、华西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我们在新型农民的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平等和农民主体性原则。平等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特點,提高农民的自发发展能力,要从社会公正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民产生更加强大的创造力量。[4]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把教育培训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和命运的掌握者,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第三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民个体分散的发展能力形成整体合力,减少外界对新型农民培养的不利影响。
3、吴仁宝对华西村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吴仁宝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的领导人的代表,而且他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本色,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也要带动农民,这是一个农民的朴实理念,也是中国农民特有的情感,不像资本主义,大家都浸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就是抱着这份信念,吴仁宝带领华西村的人们抓住机遇、实事求是,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虽说华西村现在的成就不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吴仁宝的模范带头作用,华西村固然也会像其他农村一样发展,但是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所以,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高瞻远瞩,对于每个农村的建设来说,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今,在党的政策下支持下,我们在吸取华西村的独特经验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农村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来全方位、大力度的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天。
参考文献:
[1][2]《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第2页
[3][4]《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院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第2页
关键词:新型农民;华西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更是主力军,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牵引,但关键还是在农民。[1]希望我们在学习华西村典型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有思想、观念新、善经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新型农民的涵义
新型农民的“新”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更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文化的代表,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不是传统身份上的农民,而是职业意义上的现代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新型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2]
二、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几千年来,农民们过的是一种非常低层次的重复性日子。封闭自守,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资,逐代更替,造成了这个群体的狭隘与短视。而新型农民,他们绝不安贫乐道,而是掌握或熟悉党和国家对“三农”及其相关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发财致富的理想,有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觉悟,有更高的利益诉求,既不迷信,也不盲从;他们也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单调生活,而是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敢作敢为。他们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富有事业心。
2、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而新型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3、新型农民是有道德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中国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新型农民既应继承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行,更要有开阔的视野、新的道德观和现代文明生活习惯,他们乐意遵从“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国民新道德规范标准,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知耻明荣,勤而致富,富而思进,进而文明。
三、华西村的发展模式
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经济总量的20%以上。在华西村,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饱,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华西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 穷戒词”等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另外,华西村还坚持“五容”来美化环境,坚持“一分五统”来实现民主管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四、华西村的发展模式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1、华西村坚持生产发展、增收富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需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任何阶级、任何团体的积极性都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3]在我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然而农民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参与和推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随社会的进步而按比例获得的收益。所以在新型农民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华西村一样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且抓住机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就像他们的发展理念:“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发展就科学,不发展就不科学,有效发展最科学。”新型农民的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有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必须要他们看到、享受到自己努力的现实利益结果。
2、华西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我们在新型农民的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平等和农民主体性原则。平等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特點,提高农民的自发发展能力,要从社会公正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民产生更加强大的创造力量。[4]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把教育培训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和命运的掌握者,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第三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民个体分散的发展能力形成整体合力,减少外界对新型农民培养的不利影响。
3、吴仁宝对华西村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吴仁宝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的领导人的代表,而且他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本色,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也要带动农民,这是一个农民的朴实理念,也是中国农民特有的情感,不像资本主义,大家都浸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就是抱着这份信念,吴仁宝带领华西村的人们抓住机遇、实事求是,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虽说华西村现在的成就不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吴仁宝的模范带头作用,华西村固然也会像其他农村一样发展,但是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所以,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高瞻远瞩,对于每个农村的建设来说,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今,在党的政策下支持下,我们在吸取华西村的独特经验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农村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来全方位、大力度的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天。
参考文献:
[1][2]《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第2页
[3][4]《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院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