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

来源 :母子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就带着他四处旅行,尤其在15年前,东方人还不时兴带孩子旅行的时代,我们就带着孩子出国旅行。时至今日,带孩子出去旅行竟然渐为显学,而且有些家长还到了有点走火入魔的程度。
  有读者问我:“要为孩子打造什么样的旅程,才可以达到最大的效益?孩子才有最大的收获?”
  当然,会提出这样问题的家长们,所指的不仅是孩子的收获,还有家长自己所花费的旅费。我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会忍不住摇摇头。如果把带着孩子旅行,当成了一门功课或才艺来看待,把带孩子旅行当成一种像才艺一样必备的“课业项目”之一来实行,真的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
  最可贵的是耳濡目染
  回想自己,最初带着孩子旅行的初心,除了没有人可以在我们旅行时帮我照顾孩子之外,我最想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走到哪里旅行都带着孩子,和他一起分享。
  带孩子旅行,最可贵的是强调耳濡目染,对于旅途中的人、事、物的观察,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而不是一种照本宣科的旅程。
  即使是同样的行程,不同的孩子也必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在旅途中建立的相处模式
  带孩子出去玩,除了增广见闻之外,在旅途中与孩子建立起的一种相处模式,以及旅行中的生活训练,是不可被忽略的。
  以吃东西来说吧,很多父母亲担心旅行时孩子吃不好,我倒认为可以趁这个时候让孩子认知到,出门在外就必须适应,不适应没东西吃。
  我知道很多父母对于在外和孩子“战斗”这些生活琐事,觉得既扫兴又丢脸,可是这样“麻烦”几次之后,孩子也就不会再触犯你的底线了,孩子在外面吵闹,除了身体不舒服之外,大多数的时候还是父母自己怕麻烦,其实欲速则不达。
  旅行是一个难以替代的成长课程
  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带孩子旅行,孩子记不住,去了也是白去,浪费钱,也怕危险。
  怕孩子生病,吃不好睡不好。


  我记得儿子小K八年级(中学二年级)时,我曾经跟他建议,邀请他最好的同学以及同学的父母,暑假和我们一起旅行,这样小K也可以体验一种与和家人一起旅行不一样的经验,可是小K却回答:“他们的妈妈不会答应的,而且他们的爸妈不会同意把钱花在旅行上,宁愿让他们去多补几个习。”(我个人是觉得如果补习了没效果也挺浪费钱,这完全是父母亲花钱买心安的。)
  于是我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最后和我的老同事,三个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八年级的小K和两个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出发去旅行。我发现旅途中小K不但可以充当翻译,还帮助我们照顾两个年纪小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很有收获,也体验了和以往不同的旅行感受。
  说实话,旅行是一个难以替代的成长课程,你无法预估它的收获,但是收获大出你的想象许多许多。
  当然有许多家长,真的就和小K同学的父母一般,承袭着旧时的思想,认为旅行就是带着孩子瞎玩,浪费时间、浪费钱,没有多大收获,不如去多念几本书多做几题数学。其实旅行可以让孩子不过度害怕陌生环境,也有解决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有一次我们在欧洲骑单车环湖途中,单车轮胎破了,我们只好停下来自己修车,因为国外自行车店不多,而且价格昂贵,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自己解决,所以不光是小K,我和小K爸也体验了自己修车换胎,挺有收获。
  旅行,意外后的收获
  我们曾经在奥地利旅行时,遇到已订好的酒店在我们抵达前无预警地关门;在德国遇到火车停开;遇到机场罢工;也曾在瑞士遇到机场因为大雨关闭;还有圣诞节火车停开只好改搭汽车……如此种种状况百出的旅行经验。
  这些旅途中的困难和突发状况,都是给孩子最直接的“震撼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旅行,就是这样一个无法预知的成长课程。有趣性也就相对提高,对孩子的挑战性和丰富性更是无法预估。
  所以,有时候带孩子旅行的关键点在于大人的心态。
  孩子多元价值观的建立
  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建立孩子的多元价值观,让孩子走出传统教育和教科书既定的狭隘想法。狭隘的思想是个可怕的东西,不仅会让人自大,产生性格的封闭,还会让人无法接受改变,更无法进步。
  想让孩子拥有多元价值观,旅行是个好方法,还有鼓励孩子阅读。
  从小我们带小K旅行的时候,为了打发火车上无聊的时间,我会带本书和一本空白涂鸦本,在小K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念书给他听,有时他还会将路上的见闻和人物画下来。


  所以阅读和旅行更是一个相互印证的过程,对还在成长的孩子帮助更大。
  旅行还是一种很直接接触到不同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态度的真实生活的最佳方式。
  旅行可以帮助孩子看见,与我们不同地域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小时候,在课本中读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生活、欧洲人的生活、日本人的文化等等,这些东西,没有亲眼看过,真的很难想象,虽然电视机里什么节目都有,但是亲自由感官体验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旅行,我们亲见在德国的电车上,一位银发老太太,和蔼、低声地为她的孙子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在日本除夕夜的凌晨,大家都穿戴整齐往神社祭拜的场面;在开往米兰的火车上,因为误点,却和隔壁座位上的荷兰人老夫妇,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这些,都不是电视上可以看来的,不是从书上可以读来的深刻感受。
  旅行中,最重要的是看见
  旅行中最重要的,是你看见什么,你让孩子看见什么。也许看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看见别的国度的人民,如何为环境保护做出最大的努力……
  所以,我会建议做父母的先问问自己,除去其他理由与原因,你想带孩子去旅行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去哪些地方旅行?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主题?在旅行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是要建立在能够有多一些与孩子的相处时光,并且制造美好回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带孩子“很麻烦”,或者孩子必需记住什么或一定得收获什么知识。
  如果和孩子互动良好,即使在附近的城市小旅行也都是很好的回忆。
其他文献
问:有个家长对我说,表扬和鼓励,虽然都是说好话,但教育孩子的效果大不同。我就纳闷了:这两个词的词意不是差不多吗?那教育效果又会有什么差别呢?  阮彬  答: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花10年时间,对20所学校的400名青少年做了“表扬与鼓励”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简单的拼图测验,所有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6岁的儿子淘淘身上有一个不小的坏毛病,凡事总爱推卸责任,遇到问题,从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迁怒、怪罪于他人。  那天吃饭,我给他盛了一碗粥,他边吃边看电视,结果粥洒了。我刚说了他一句,他马上狡辩道:“谁让你给我盛这么满呢?”  听听,这都什么话?我说:“宝贝,这明明是你边吃边看电视分了神造成的,你要专心吃饭,饭会洒吗?”他不说话了。  还有一次,他穿着轮滑鞋在广场上玩,拐弯的时候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