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课内语文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是,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課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处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本文做了一番探讨。
一、问题成因
1.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较为随便、盲目,缺乏教师的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阅读后缺乏交流,往往造成阅读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2.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教学中,教师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外阅读指导时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目标取向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家长目的过于功利
有些家长希望通过阅读促进孩子的学习,因此对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但是,他们给孩子选择的书籍主要集中在教辅类,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4.未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拥有图书馆或阅览室,但这些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并没有被好好地利用,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
5.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当前社会一些图书出版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出版物的内在质量,致使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二、指导对策
1.教师——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教师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应摒除功利性,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时,阅读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同时,面对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比如为学习而阅读,应该精读、细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可以速读、略读。
读完一本课外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应的读书活动,比如读书报告、知识竞赛、作品欣赏,为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推波助澜,把读书活动引向深入。同时,应做好家长思想工作,配合学校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家长——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中要与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发现孩子熟悉的题材和内容,然后找原著给孩子读,这样孩子会很愿意读。从短篇到长篇,由浅入深地阅读。孩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就会主动要求读书,这时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精练的短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家长应观察、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淡化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介绍适合的书。
3.学校——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学校要建好、用好图书馆,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书可读。图书馆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购置图书,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讲座和读书研讨会。加强家校合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构建由学校、班级、家庭、学生组成的图书网络。
4.社会——提供规范的阅读条件
当前出现了一些不良书刊作品,正在对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造成消极影响。政府部门应该对图书市场进行规范调整,让思想不健康的书籍远离学生。
一个不善于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此,全社会要不断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尽情畅游书的海洋。
参考文献:
[1]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晓红.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J].辽宁教育,2006(5).
[3]常翠音.关于中小学生推荐书目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是,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課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处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本文做了一番探讨。
一、问题成因
1.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较为随便、盲目,缺乏教师的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阅读后缺乏交流,往往造成阅读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2.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教学中,教师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外阅读指导时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目标取向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家长目的过于功利
有些家长希望通过阅读促进孩子的学习,因此对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但是,他们给孩子选择的书籍主要集中在教辅类,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4.未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拥有图书馆或阅览室,但这些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并没有被好好地利用,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
5.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当前社会一些图书出版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出版物的内在质量,致使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二、指导对策
1.教师——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教师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应摒除功利性,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时,阅读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同时,面对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比如为学习而阅读,应该精读、细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可以速读、略读。
读完一本课外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应的读书活动,比如读书报告、知识竞赛、作品欣赏,为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推波助澜,把读书活动引向深入。同时,应做好家长思想工作,配合学校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家长——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中要与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发现孩子熟悉的题材和内容,然后找原著给孩子读,这样孩子会很愿意读。从短篇到长篇,由浅入深地阅读。孩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就会主动要求读书,这时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精练的短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家长应观察、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淡化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介绍适合的书。
3.学校——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学校要建好、用好图书馆,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书可读。图书馆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购置图书,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讲座和读书研讨会。加强家校合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构建由学校、班级、家庭、学生组成的图书网络。
4.社会——提供规范的阅读条件
当前出现了一些不良书刊作品,正在对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造成消极影响。政府部门应该对图书市场进行规范调整,让思想不健康的书籍远离学生。
一个不善于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此,全社会要不断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尽情畅游书的海洋。
参考文献:
[1]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晓红.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J].辽宁教育,2006(5).
[3]常翠音.关于中小学生推荐书目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