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船撞击下RC桥墩的非线性动力响应与损伤特征分析

来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的船舶撞击桥梁事故,为研究桥墩在驳船撞击下桥墩的动力响应与损伤特征,建立了驳船-桥墩碰撞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有落锤冲击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本文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本文建立的驳船-桥墩碰撞有限元模型,分析了 1 000 t驳船以4 m/s速度撞击下桥墩的动力响应与损伤变化机理,并研究了驳船撞击速度、撞击吨位、撞击点以及轴压比对损伤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墩较不利部位为撞击点区域与墩底区域,钢筋应变率效应使钢筋屈服强度提高11.7%~22%,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桥墩抗力;撞击速度与吨位会影响桥墩的损伤程度,但不会影响桥墩的损伤特征;撞击点与轴压比的变化会改变桥墩的损伤程度与特征;随着撞击点的减小与轴压比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桥墩的抗撞能力.
其他文献
黄河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缘于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长期处于榜样位置并富有向四周辐射的创造力和文化感召力,是其自身发展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果.重塑黄河文化的引领力,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同时也是复兴之路成功的强大底盘.这是新时代黄河文化最伟大的时代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赓续的时代呼唤.在中原学视野之下,中原地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文化优势,为实现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重塑贡献力量.
王铎与周亮工存在较为频繁的文艺交往,他们的书法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字体杂糅”.前者以楷书、隶书写篆籀结构,被时人称作“奇字”,后者则以篆隶书写楷书或行楷书结构,被王弘撰称为“以分为楷”.这两种创作模式在创作观念和形式表现上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并延伸至此后的清代碑学发展脉络中,尤其两种字体之间的“过渡性字体”,实为碑学书派重要的探索方向.值得重视的是,在书法职业化出现之后,字体杂糅所带来的“古意”,在书法人群中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划分.而20世纪以来,随着唐以前墨迹大量出土,介于篆隶、隶楷、隶草之间的字
期刊
调查浅源地震在地表附近产生的同震破裂对研究地震发震构造、防御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地形地貌和探槽调查方法易受到盖层复杂多变的影响,在海域更是难以应用.为此,文中提出参考石油工业中时移地震的思路,用分别采集于地震发生前、后的2期反射地震剖面来识别隐伏同震破裂.2018年台湾海峡南部发生了MS6.2地震,文中基于福建省地震局于地震发生前、后(2017年和2019年)在宏观震中西侧分别采集的2期多道地震资料,筛选出噪声残留、照明度、速度场、偏移算法等成像条件完全一致的2期数据体并进行互均化.经对比,同频段
唐代处于从魏晋南北朝门阀社会向宋代科举社会过渡的阶段,而相沿已久的看重门第的风气依然盛行.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唐代传奇小说论》由此切入,得失参半.他以《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为例,说明“狭义传奇小说”是来自庶族阶层的元白文学集团的共同创作,并无一例外地把描写色爱与婚仕的关系作为小说基本内容.这种对“狭义传奇小说”的定义,确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学理深度.但他不加节制地扩展门第观念与唐代传奇之间的相关性,以文化索隐的方式把《古镜记》视为太原王氏一族的自我悲悼,将其成书时间由初唐延至中唐;把《李娃传》的题材
期刊
受“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表强烈扰动影响,汶川县近年来山洪灾害频发,对当地村镇房屋造成了严重破坏.汶川县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发生了“8·20”和“8·17”群发性特大山洪灾害,以两场山洪灾害中部分受损村镇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灾情数据挖掘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破坏特征、沿河建筑破坏程度空间差异性和建筑遮掩效应等破坏特点以及冲击、冲刷、淤埋、浸泡等破坏方式.根据调研分析,结合山洪破坏特征,对现有建筑破坏等级标准进行改进,提出了山洪灾害下村镇建筑破坏分级标准.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统计分
2019年9月14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发生大型黄土滑坡.通过对该黄土滑坡的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航测,查明了孕育滑坡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对滑坡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常家河滑坡的致灾机理.运用高密度电法对滑坡体进行探测,探明滑坡区域的地层结构、滑体厚度、地下水分布及空间展布情况.结合有限元法和严格的极限平衡法计算坡体的稳定性,得到降雨条件下滑坡坡体的最大剪应变区域分布及斜坡稳定性随着降雨持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渭滑坡整体形态呈圈椅状,分为3个典型破坏区域,形成
在后电影、后媒介境况中,有关电影特性的既定看法受到挑战.贝拉·巴拉兹的著作《可见的人》和《电影精神》,为重新认识电影本体提供了基于生命哲学的理论资源.“电影姿势”与“电影微相术”勾连了巴拉兹电影理论的核心问题:肉体的运动将电影质料转化为非物质性的感受和意识.电影形式的复制和变形性能,结合演员控制姿势的技艺,唤起视觉感知中的触觉变化和动觉专注,使习惯性和反思性感知交替,从而增强了观者身体对过程性现实的律动交感.由此,生命和形式共同进化.动觉姿势的立足点是经验的内在性,即身体的内部性、不确定性、适应力,这使其
期刊
明初以来的山水画教学中,画稿扮演着重要角色.画家依托画稿,传授与传统有关的画法、画诀、画论,传递绘制山水画的“语言”.其中,最具实用性的画法,经过类型化、程式化、秩序化的历程,于晚明时期形成一定规范的绘画“知识”,直接作用于绘画实践;又因自身局限,引起不同人群中习画者的分流.在历时性传习关系中,其他类型的画稿诸如粉本、缩本等,也被用作临习对象而起教学作用,因此同样成为绘画语言流通的载体,参与绘画史的生成.
期刊
2021年10月14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批评的历史意识——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文艺研究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共同承办了本次座谈会.来自中国作家协会、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作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文艺报》《小说选刊》等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座谈会由《
期刊
为了准确描述地裂缝场地动力特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地裂缝场地三维动力数值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地裂缝场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Housner强度(HI)和Arias强度(Ia)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化趋势,获得了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并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上盘的动力响应放大系数及影响范围均比下盘大,在地裂缝附近达到最大并向两侧递减,呈“λ”分布;随着地震烈度增大,土体软化程度增强,动力响应放大系数和裂缝两侧放大系数的差值逐渐减小;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