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建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支部设置模式是目前高校党建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及理论学习分析了年级制学生党支部的利弊,并结合新时期高校党支部的特点及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 学生党支部 纵向党支部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党支部是党开展德育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基层组织、是党组织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德育和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学生的自教自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一、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现行的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模式及利弊分析
(一)学生党支部模式的优势。
目前该院现行的是年级党支部模式,这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的指导模式之一。即在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由分管该年级的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正式党员担任支委委员,组成自己年级的党支部。经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及理论学习,归纳出年级党支部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各支部可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比如低年级着重支部基础建设,抓好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年级突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升华教育;大四突出就业教育等。
2、对党建工作的管理力度较大。
年级辅导员作为年级党建工作的主要联系人,对分管的学生党员的情况比较了解,可按照学生党员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把学生工作与支部党建工作相结合,通过学生党员带动学生工作,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时间保障。
由于同一年级教学计划大致相同,支部学生党员时间比较容易协调,能有效的指导团支部以及班级工作,做好党员的培养、考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党建工作和谐发展。
(二)学生党支部模式的弊端。
随着学院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学分制的实行和深入开展,原本施行的年级学生党支部模式也渐渐露出的弊端。
1、低、高年级党支部学生党员主体参与党支部管理过程较少。
支部要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党员应充分参与到管理中,现实中低年级党支部中的学生党员由于党龄短,缺乏党内生活锻炼和党内工作的基本经验,开展工作有时会不够到位,往往只停留于应付、被动地接受上级布置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一些毕业班学生党员一门心思考研或忙于找工作,眼中只有自己,支部工作缺乏积极性与责任感。
2、影响党员先进性的体现。
低年级党支部中的学生党员由于党内生活的锻炼和党内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在同学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而大三、大四党支部待发展党员数量过多,党支部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势必会影响党支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的质量。且囿于教学资源和党校师资的限制,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后续教育也很难跟上,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薄弱,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先进性的体现。
3、不利于党支部的长效性发展。
随着毕业班学生的毕业以及新生的入学,党支部要经常性调整,支部委员的选配存在着人员流动大、教育和理论水平不高、党务工作不专业等现象,造成支部管理风格的随意变化和核心凝聚力的随意缺失。同时毕业班党员不能连续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联系、培养、考察教育等工作,大大削弱了党建工作力量,既不利于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其素质,对党支部的长效性发展不利。
4、年级支部只关注一个年级,容易造成支部间发展速率的失调。
低年级党员少,发展慢,而高年级党员多,发展速度快,支部间发展速率不协调。年级间相对独立,评价机制及党建制度标准多元化不利于具体操作,年级与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垂直联系,党支部之间不同质不利于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鉴于现行年级党支部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精神,并结合我院新的实际情况,创建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学生党支部,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該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该院专业设置有专升本、日语和英语三个模块,三个模块人数比例为1:2:8,学生数量相对悬殊,其中英语本科教育人数最多,超过600人。“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是结合专业、年级和班级的支部设置模式,再加以综合导师制。即先按专业划分党支部,人数少的专业单独成立专业党支部。人数多的专业按平行班级班号的奇偶或“1,2,3,4”的排列组合垂直设置几个支部。
(一)“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的优势。
1、有利于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形成更强大的思想工作合力。
学生党支部成员的团结和努力、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多方面指导、导师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四轮驱动,才能保证学生党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往支部按年级建制,每个导师的学生在四个支部中,支部分散,导师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很好地发挥导师对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建立“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后,同一导师所带的学生在同一支部,可邀请导师参加支部活动,让导师了解支部概况和支部工作动态,有利于导师积极参与党支部工作。这一方面强化了导师的“教书育人”机制,用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念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另一方面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考评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尊重导师的意见,使得对学生的考察更全面详实,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2、有利于保持党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年级党支部的优势是党员入学时间一致,便于交流和组织。但是由于新生入学彼此不熟悉,往往临时指定支部成员,相互熟悉后再进行支部选举。重新当选的支部成员又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大四由于临近毕业支部成员工作时间没有保证。所有这些既不利于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支部本身工作的顺利开展,制约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模式克服了这些缺陷。“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建立后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不会因学生毕业离校而解散。“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支委主要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党员中产生,既避免了大一临时支部时的“无法管”,又克服了毕业班支委成员的“无心管”;其次,也改变了原来一年级临时指定支委,随后再选举支委的做法,既能够使支部工作及早步入正轨,也减少了支委的更迭变动,保持了支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有利于发挥支委的传帮带作用。
按年级建立的党支部的使命始于入学时行政班的建立而终于毕业时行政班的解散,支部委员亦随党支部的解散而解散,很难发挥支部委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先进支部的优势和特色也只是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而没有通过支委成员的更替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大弱化了支部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的党支部模式能有效地克服这些缺陷。首先,它打破了年级界限。四个年级的党员形成一个支部,这样大四的党员毕业了,大一党员又加人了这个支部,薪火相传,永葆活力。支部委员一般在二、三年级的学生党员中产生,这样,一年级的党员有一、两年的时间来了解和熟悉支部,而支委通过一、两年的考察,可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拔下一任的支委成员;其次,它能充分发挥支部委员的传帮带作用。很多支部委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和优势,卸任后仍然留在支部,这样,老委员可以对下一任委员在工作中言传身教。这种模式下新上任的支委成员由于熟悉支部成员和支委工作能很快进人状态,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可使支委工作顺利地进行更替和交接。
4、有利于发挥先进党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充分发挥先进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支部的另一大优势。年级制学生党支部只存在四年,先进支部随着学生的毕业而成为历史。下一年级支部和它没有继承关系,其荣誉感和责任感不能在下一年级支部体现出来,不能充分发挥先进集体的激励机制。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一经建立就长期存在下去,先进支部的新成员一加入党支部,能既为自己成为一个先进支部的成员而自豪,也会珍惜荣誉,为保持先进支部而具有责任感。这也促使其他支部向先进支部看齐,无形中鞭策着支委成员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把支部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5、“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管理规范,有利于党员质量的提高。
按照“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模式建立的各个支部由专业相同的班级组成,且每个支部由大一至大四的班级构成。各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对自己纵向专业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情況非常了解,而且对比性较强,填写的考察情况会更加真实、客观。这样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不同支部之间基本上是同质的,可形成统一的评价机制及有关党建制度标准,通过规范的管理,使得发展对象明确、考核对比清楚,容易实现支部、专业、年级和班级之间党员发展的数量均衡,优化党员结构。
6、有利于党支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
这种模式建立的各个支部由大一至大四的同专业班级构成,有利于各年级间学生交流思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模式与辅导员管理体制结合,有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支部工作结合起来,支部工作可溶入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可结合专业特色来加强和充实学生党员的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形成支部的核心优势。
(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模式的局限。
“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模式是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不足是当学院不同专业人数不均衡时具体平衡比较困难,人为的割裂了不同专业间思想的渗透与交流。
学生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可以坚信的是,结合新时期高校党支部的特点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进一步优化的“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模式,可以为学生党建工作、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
项目来源:2012年度浙江财经学院课题(党建研究专项)2012DJYJ010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秋兰,聂永江. 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研究和探析.中国水运.2007(1).
[2]金坚强.试论学生党支部的“班号垂直设置”模式. 绍兴文理学院.2006(4).
[3]李玉琴.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探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余淑均.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思想教育研究 2011(2).
[5]曾碧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班级党支部设置的思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 学生党支部 纵向党支部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党支部是党开展德育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基层组织、是党组织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德育和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学生的自教自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一、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现行的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模式及利弊分析
(一)学生党支部模式的优势。
目前该院现行的是年级党支部模式,这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的指导模式之一。即在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由分管该年级的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正式党员担任支委委员,组成自己年级的党支部。经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及理论学习,归纳出年级党支部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各支部可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比如低年级着重支部基础建设,抓好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年级突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升华教育;大四突出就业教育等。
2、对党建工作的管理力度较大。
年级辅导员作为年级党建工作的主要联系人,对分管的学生党员的情况比较了解,可按照学生党员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把学生工作与支部党建工作相结合,通过学生党员带动学生工作,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时间保障。
由于同一年级教学计划大致相同,支部学生党员时间比较容易协调,能有效的指导团支部以及班级工作,做好党员的培养、考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党建工作和谐发展。
(二)学生党支部模式的弊端。
随着学院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学分制的实行和深入开展,原本施行的年级学生党支部模式也渐渐露出的弊端。
1、低、高年级党支部学生党员主体参与党支部管理过程较少。
支部要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党员应充分参与到管理中,现实中低年级党支部中的学生党员由于党龄短,缺乏党内生活锻炼和党内工作的基本经验,开展工作有时会不够到位,往往只停留于应付、被动地接受上级布置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一些毕业班学生党员一门心思考研或忙于找工作,眼中只有自己,支部工作缺乏积极性与责任感。
2、影响党员先进性的体现。
低年级党支部中的学生党员由于党内生活的锻炼和党内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在同学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而大三、大四党支部待发展党员数量过多,党支部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势必会影响党支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的质量。且囿于教学资源和党校师资的限制,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后续教育也很难跟上,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薄弱,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先进性的体现。
3、不利于党支部的长效性发展。
随着毕业班学生的毕业以及新生的入学,党支部要经常性调整,支部委员的选配存在着人员流动大、教育和理论水平不高、党务工作不专业等现象,造成支部管理风格的随意变化和核心凝聚力的随意缺失。同时毕业班党员不能连续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联系、培养、考察教育等工作,大大削弱了党建工作力量,既不利于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其素质,对党支部的长效性发展不利。
4、年级支部只关注一个年级,容易造成支部间发展速率的失调。
低年级党员少,发展慢,而高年级党员多,发展速度快,支部间发展速率不协调。年级间相对独立,评价机制及党建制度标准多元化不利于具体操作,年级与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垂直联系,党支部之间不同质不利于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鉴于现行年级党支部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精神,并结合我院新的实际情况,创建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学生党支部,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該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该院专业设置有专升本、日语和英语三个模块,三个模块人数比例为1:2:8,学生数量相对悬殊,其中英语本科教育人数最多,超过600人。“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是结合专业、年级和班级的支部设置模式,再加以综合导师制。即先按专业划分党支部,人数少的专业单独成立专业党支部。人数多的专业按平行班级班号的奇偶或“1,2,3,4”的排列组合垂直设置几个支部。
(一)“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的优势。
1、有利于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形成更强大的思想工作合力。
学生党支部成员的团结和努力、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多方面指导、导师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四轮驱动,才能保证学生党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往支部按年级建制,每个导师的学生在四个支部中,支部分散,导师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很好地发挥导师对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建立“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后,同一导师所带的学生在同一支部,可邀请导师参加支部活动,让导师了解支部概况和支部工作动态,有利于导师积极参与党支部工作。这一方面强化了导师的“教书育人”机制,用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念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另一方面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考评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尊重导师的意见,使得对学生的考察更全面详实,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2、有利于保持党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年级党支部的优势是党员入学时间一致,便于交流和组织。但是由于新生入学彼此不熟悉,往往临时指定支部成员,相互熟悉后再进行支部选举。重新当选的支部成员又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大四由于临近毕业支部成员工作时间没有保证。所有这些既不利于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支部本身工作的顺利开展,制约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模式克服了这些缺陷。“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建立后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不会因学生毕业离校而解散。“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支委主要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党员中产生,既避免了大一临时支部时的“无法管”,又克服了毕业班支委成员的“无心管”;其次,也改变了原来一年级临时指定支委,随后再选举支委的做法,既能够使支部工作及早步入正轨,也减少了支委的更迭变动,保持了支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有利于发挥支委的传帮带作用。
按年级建立的党支部的使命始于入学时行政班的建立而终于毕业时行政班的解散,支部委员亦随党支部的解散而解散,很难发挥支部委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先进支部的优势和特色也只是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而没有通过支委成员的更替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大弱化了支部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的党支部模式能有效地克服这些缺陷。首先,它打破了年级界限。四个年级的党员形成一个支部,这样大四的党员毕业了,大一党员又加人了这个支部,薪火相传,永葆活力。支部委员一般在二、三年级的学生党员中产生,这样,一年级的党员有一、两年的时间来了解和熟悉支部,而支委通过一、两年的考察,可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拔下一任的支委成员;其次,它能充分发挥支部委员的传帮带作用。很多支部委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和优势,卸任后仍然留在支部,这样,老委员可以对下一任委员在工作中言传身教。这种模式下新上任的支委成员由于熟悉支部成员和支委工作能很快进人状态,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可使支委工作顺利地进行更替和交接。
4、有利于发挥先进党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充分发挥先进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支部的另一大优势。年级制学生党支部只存在四年,先进支部随着学生的毕业而成为历史。下一年级支部和它没有继承关系,其荣誉感和责任感不能在下一年级支部体现出来,不能充分发挥先进集体的激励机制。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一经建立就长期存在下去,先进支部的新成员一加入党支部,能既为自己成为一个先进支部的成员而自豪,也会珍惜荣誉,为保持先进支部而具有责任感。这也促使其他支部向先进支部看齐,无形中鞭策着支委成员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把支部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5、“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管理规范,有利于党员质量的提高。
按照“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模式建立的各个支部由专业相同的班级组成,且每个支部由大一至大四的班级构成。各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对自己纵向专业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情況非常了解,而且对比性较强,填写的考察情况会更加真实、客观。这样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不同支部之间基本上是同质的,可形成统一的评价机制及有关党建制度标准,通过规范的管理,使得发展对象明确、考核对比清楚,容易实现支部、专业、年级和班级之间党员发展的数量均衡,优化党员结构。
6、有利于党支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
这种模式建立的各个支部由大一至大四的同专业班级构成,有利于各年级间学生交流思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模式与辅导员管理体制结合,有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支部工作结合起来,支部工作可溶入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可结合专业特色来加强和充实学生党员的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形成支部的核心优势。
(二)“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党支部模式的局限。
“班号垂直纵向设置”模式是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不足是当学院不同专业人数不均衡时具体平衡比较困难,人为的割裂了不同专业间思想的渗透与交流。
学生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可以坚信的是,结合新时期高校党支部的特点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进一步优化的“班号垂直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模式,可以为学生党建工作、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
项目来源:2012年度浙江财经学院课题(党建研究专项)2012DJYJ010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秋兰,聂永江. 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研究和探析.中国水运.2007(1).
[2]金坚强.试论学生党支部的“班号垂直设置”模式. 绍兴文理学院.2006(4).
[3]李玉琴.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探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余淑均.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思想教育研究 2011(2).
[5]曾碧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班级党支部设置的思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