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分析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从三省两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2006年5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推进摈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将加快环渤海湾经济区整体发展步伐。本文将对环渤海经济圈运用网络开发理论以及对区域进行SWOT分析得出发展思路,发展措施进行研究。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市和增长轴既交通路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强调加强增长级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主张加强点与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推进,促进经济一体化。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圈内交通包括路海空都已经符合了网络开发理论的条件,并且网络开发理论在我国另两个重要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对于环渤海经济圈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网络开发理论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新的动力
  
  (一)“多核”的区域经济圈将不断的增强其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是一个“多核”的区域经济圈,圈内的众多城市都起着增长极的作用,发展水平较高,功能多样,有相当辐射能力,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乖市场的统一,促进区域一体化。
  这些极核城市,在空间形态上聚焦形成多核心星云状城市图。这种点轴不断扩散经纬交织,逐渐在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环渤海经济圈。能促进区域一体化带动整个区域全面发展。
  通过网络开发理论,使多个增长级相互协调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全面发展。
  
  三、环渤海经济圈的SWOT分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与中国的另外两个增长级相比优势和劣势并存。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优势。
  1 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2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3 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4 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5 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劣势。
  1 产业趋同制约经济整合。
  困绕制约环渤海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内各开发区产业趋同,内在产业链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概括的说,没有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产业群。
  2 缺乏总体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山东,河北,辽宁等众多省份,造成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很大区别。长三角只有一个中心上海,而珠三角大部分都属于一个行政范围以内。因此环渤海地区在整体规划协调方面有着很大的劣势。目前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区域。区域内部自行调整的难度相当大。缺乏跨行政区域的统一规划阻碍了区域实现一体化。发挥不了几大增长级的辐射作用。造成了区域内“负拉动”效应,从周围地区吸收资源和资金,却没有反哺育周围地区。制约了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三)环渤海经济圈所面临的机遇。
  1 国务院将大力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计划。
  2006年5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开发纳入国家战略,环渤海湾经济区将加快整体发展步伐。继深圳、浦东之后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第三个国家重点发展区域。而滨海新区则在环渤海地区处于中心的位置,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将成为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增长级,加快区域的发展。
  2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为环渤海地区带了新 的机遇。
  国家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环渤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中有辽宁、山西、内蒙古同时处于这两个区域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三个地区的将会加速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也搭建了环渤海地区同区域外的地区合作的和扩大区外市场的机会。环渤海地区的三大经济圈有较强的经济势力,工业水平处于国家平均水平之上,这些市场的扩大为为了区域的发展带了机遇。同时,西部和东北的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可以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真正的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3 日韩等国家的投资对环渤海地区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日本和韩国加速了对中国的投资。中日韩经济合作的开展越来越密切,日本的优势产业是机械制造和基础材料行业,韩国的优势产品是化工产品、金属、塑料橡胶、机械纺织品等。另外日本还是IT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些都是资本、技术、劳动密集性产业。日本韩国正在逐渐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山东半岛的投资,这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环渤海经济圈所面临的挑战。
  1 自身内部机制的待于完善。
  能不能实现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消除行政区域间的阻碍和壁垒是关键因素之一。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内部竞争导致了产业趋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内相互恶性竞争循环的局面。因此,各行政区域能不能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相当重要。
  2 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竞争。
  长三角、珠三角已经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最大的增长级,环渤海地区在与他们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而且另外两个经济区域的内部机制已经基本完善,这也是环渤海地区无法比的。三方肯定会对人才、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加强吸收。因此,怎样在新的形式下发挥环渤海地区极化和扩散作用将十分重要。
  3 面对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竞争。
  环渤海地区目前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如何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进行创新和产业升级,更好的达到资源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来面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企业的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四、环渤海地区发展战略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中日韩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环渤海地区迎来了千栽难逢的发展时机。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对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东北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政府的职能,统一规划和协调区间经济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区内规划、协调问题依然是环渤海经济地区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靠两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央必须制定一个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合作的各方要按照中央制定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使经济合作能更好的为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的合作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条件,作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挥各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各区域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趋同现状已经对严重限制了区域的发展。很明显的例子,环渤海地区港口就有三十多个,造成了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各个小的区域内部都有一一个完善的产业机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这样造成了外部不经济这样降低了环渤海经济地区的综合势力更加限制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区域内产业的分工、转移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协调,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产品。
  
  (三)构建大市场,促进要素无障碍流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归根到底要靠市场的力量。要坚持用开放的观念创造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环境,建立区域统一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取消地方保护,制定符合要素流动需要的产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商品跨地区自由流动和要素按市场半径进行区域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间的配置效率。
  
  (四)利用WTO的大好形式下,大力发展对外经济。
  环渤海地区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如何在WTO的大好形式下发展对外经济对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渤海地区在WTO的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日本、韩国、俄罗斯发展贸易对于区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共同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区各兄弟省区市在保护水源、开发能源、保障农副产品供应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今后,环渤海地区各省区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共同开发与合理利用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开发理论,充分发挥点——轴的辐射作用。加强点和面的联系,突出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优势。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3]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4]王维红,环渤海地区大市场发展战略研究,1998
其他文献
当前,见索即付保函作为一种担保方式,在国内外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保函业务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亦应引起保函法律关系各方当事人的充分注意。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试从见索即付保函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接受见索即付保函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角度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实务界各方当事人尤其是保函受益人开展保函相关业务时参考。    一、见索即付保函的定义及其性质    见索即付保函是指由银行、保险公司或者其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网络缺乏足够的安全性,网络上传输的信息随时可能受到非法窃取、盗听、篡改和破坏等威胁,数据加密技术在
摘 要:简要分析了2010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的内容分布、特色和亮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江苏高考政治;考点分布;特色和亮点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8-02      笔者对2010年的江苏政治试卷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今年试题在保持去年命题风格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胎儿囊状水瘤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门诊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9例中晚孕期孕妇作为观察样本,采用GE6或G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对热控技术进行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火电厂机组的自动化程度与运行性能,从而保证机组能够安全、高效运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火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提
加强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建筑企业的特点,并以此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战略联盟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契约联结的方式,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通过合作和联合形成的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在更高水平上的全球战略,也是跨国公司面临新的外部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做出
随着海上工程的不断增多,海上钻探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海上工程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地质勘探环境较为复杂,这给钻探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主要对海上钻探过程中
本文探讨了徽商与晋商的异同,在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商业经营观上,徽商与晋商有相同之处,而在对待儒、商的态度上,在对待当权者的态度上,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对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来说,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建筑工程原本的功能,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整体建筑的美观性,打造人们宜居的项目.但是因为实际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