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和意义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现代性存在论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此种存在论批判的“基础存在论”,它有效地扬弃了现代性批判的观念论批判路线,也避免了存在论哲学再度陷入形而上学的思辨抽象,使得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之间批判性地贯穿成为内在巩固的理论总体。以此“基础存在论”为依托,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存在论批判应该在多个方面全面地推进和展开,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提出标示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目前的中国社会生产处于高科技和信息化有了初步的、局部性的发展,但工业化在整体上还尚未完成的阶段。基于我国现实状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社会生产”、“工业”、“工业化”、“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概括而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对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的发展阶段进行世界历史定位,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辩证法贯彻到底。
构建劳动与资本的和谐关系,是私营企业内部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对于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全社会的和谐极其重要。当前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劳动报酬低、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社会保障不到位。构建劳动与资本和谐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劳动与资本“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对立统一思想,以人为本、优先扶持劳动者思想,劳资两利、和谐共赢的思想。应抓住的主要环节是:完善劳动合同,提高签约率;尊重劳动者的平等权利,维护地位平等;公平分配,实现劳资两利;健全社会保障,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化解劳动
由时代、空间、学科、主体及研究路径的差异而导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多样性格局,不应当成为壁垒森严甚至相互割裂的碎片化状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当着眼于研究视域的整体性,反对相互割裂,坚持五个统一:(1)反对将各学科的合理分工变成学科壁垒,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象与研究视域的融合统一;(2)反对割裂当年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与时俱进”的视域中,科学把握“回到马克思”与“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命题的统一;(3)反对割裂“批判向度”与“建设向度”,坚持“改变世界
2020年6月20—21日,第45场中国数字贸易论坛“后疫情时代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构建学术研讨会”,以腾讯会议形式成功举办。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团队、浙江大学国际商务研究所、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承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问题》编辑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探索》编辑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编辑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经济》编辑部协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关乎改革方向和社会性质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基础及其结构方面(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是非常明确且始终一贯的,但是在对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问题的认识上,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分歧和论争,近期出现的“民本经济论”,就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观点。本文对颇为含混费解、但事关重大的“民本经济”的本义和用意进行辨析和评论,以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王羲之共有近七百封书信流传于世,其中很多与道教、药方以及服食养生有关。王羲之信奉道教,在其书信中多见“道家”“大先师”“大贤”等词。他在治病方面信赖道士,在书信中会使用“救命”“祈祷”等词。在和道士许迈交往后,王羲之努力服食养生,并对药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王羲之视自己的孙辈为心灵的慰藉,在遭受孙辈接连夭折的打击后,他十分痛苦,通过药方来充实自己的现实生活,利用服食养生努力活在当下。
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校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是我校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两个相关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梁柱,男,1935年生,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党史专家、国史专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副组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若干问题研究》、《履冰问道集》等十余部专著。
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截至1934年6月,全国已有10所大学设有23个研究所、38个学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没有研究所及其学部(《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附大学研究院统计表)》,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嗣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3—1385页)。期间浙江大学的研究所、学部却尚付阙如。直到1939年7月,教育部鉴于抗战军兴,大学研究事业受到极大阻碍,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决定各火学恢复研究生教育。并令浙江大学创办文科研究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