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与教学设计的历史渊源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ei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乌美娜先生(以下简称乌美娜)最早将教学设计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是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创始人。改革开放之后,她从物理系转到电子学系,从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并逐步开始研究与教授教学设计。她与其他前辈一起努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并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第40个年头,也是乌美娜先生80岁寿诞。在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梳理历史并抢救史料从而让后辈了解过去、开拓未来,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对乌美娜做了较深入的访谈,撰写此文以向乌美娜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致敬。
  关键词:乌美娜;教学设计;教育电视;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乌美娜这个名字,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美丽、善良、知性、优雅等很多美好的字眼儿,也一定会将她与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联系起来。乌美娜,女,教授,1939年生,浙江人。1957年考入北师大物理系,1962年留校工作,2001年退休。
  一、乌美娜与教育技术学结缘
  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端于物理系,北师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乌美娜在大三时(1959年)被分配在由尹俊华和杨圭南领导的物理系电子学教研室半脱产学习,参加一些超声波、射电望远镜研制等实验。1962年毕业时,乌美娜本想去中学教物理,最后幸运留校做了物理教法的教学工作,1966年开始讲授《普通物理》课。1975年,由于电子学发展较快,她义回到电子学教研室并讲授《晶体管电路》,当时电子学专业还面向社会招生,招收一些工农兵学员,采用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本以为会在物理方面一直工作下去的乌美娜,没想到改革开放将她引入了另一条学术道路。1977年10月,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现代化战略的指引下,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一个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技规划编写的会议,会议介绍了美国实施的卫星教育、计算机教育、电视教育。时任北师大教务长的顾明远先生敏锐地觉察到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委派电子学的领导尹俊华和杨圭南参与此会并撰写《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教育规划”部分。乌美娜服从组织安排也参与其中,从此开始了她的教育技术生涯。
  乌美娜回忆道:“对于当时北师大的电子学冲击较大的是一次电化教育展览会,由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筹备处联合组织香港菲林模影机有限公司主办,于1978年8月17-30日在北师大展出。设备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西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厂家的幻灯机、投影器、摄影机、放映机、录像机、电视机、语言实验室、电子示教设备、缩微设备和复印设备等,共259种、399件,并发放了《教育现代化》等资料”。为配合展览,该公司还邀请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广播公司的专家举行演讲和座谈,介绍英国开放大学和电视、电影教学以及外语电化教学的情况和经验…。老师们看到了先进的设备能给教学带来方便,就萌生了做电视教育的想法,迅速将物理系310教室改装为演播室,建立了教育电视教研室。系里决定由杨圭南带领沈绮云、乌美娜等几位搞晶体管电路教学的老师转向电化教育,他们从硬件设备开始了研究工作。1979年教育部批准在北师大和华东师范大学建立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1980年教育部义批准在北师大建立无线电电子学系。由此,北师大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与无线电电子学系一起成为当时的一个创新体制——系所合一。
  这时,新成立的系所百废待兴,其初始发展得益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1979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援助协定,其中“教育方法现代化”项目(项目编号为CPR/79/003/A/01/13)于1980年1月开始执行,共运行了8年。该项目的政府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执行机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容包括房屋建造、设备购买与人员培训,为北师大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980年,研究所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购买了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摄录像设备。受项目资助,乌美娜学习电视和录像技术,参加了香港和索尼公司的培训,进行了北师大的彩色闭路电视系统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建设、调试运行和改进工作。
  乌美娜参与的这些工作成为北师大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的先河,并由此拉开了北师大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序幕。
  二、乌美娜率先开展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研究
  可以说,乌美娜的教育技术生涯是从带领团队拍摄教育电视节目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她成为了当时教育电视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拍摄大量高质量的教育电视节目
  20世纪80年代初,新成立的系所拥有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演播室与摄录像设备,演播楼与演播室还作为示范项目接待了大量的参观,一些著名的电视节目也来演播楼进行后期编辑和录音等。乌美娜与教育电视教研室的老师们(沈绮云、潘枫、刘卫平、胡白宏等)开始探索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十多年中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兄弟院校编制了2000多份各种类型的教学片、校园剧和科教专题片。其中,受国家侨委的委托与北师大幼儿园、中文系教师合作,耗资十万元编制了一套(120講)《幼儿认渎》电视片,在1987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北京高校电教协会的优秀作品“金烛奖”和国家教委的首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评选三等奖。教研室与其他高校协作组的同行们一起为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拍摄电视教学片,如《启功论书法》,还去剧场为中文系拍摄《北京人》等话剧,与校外其他电视工作者(一些人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电视工作者)合作拍摄校园剧(《毕业之后》《校徽》《男儿的王冠》)和新闻纪录片等。
  2.率先开设教育电视课程并精心编制教材   1983年,乌美娜在国内率先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开设《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课程,配合教育电视还开设了《摄影构图》《专业外语》(主要是教育电视的专业外语)等。她将拍摄教育电视的经验迅速用到教学中,并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1984年编写了讲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不断修改,经过九轮教学实践之后,1991年为课程教学编写了同名教材——《教育电视节目制作》(1993年正式出版,其他参与人有潘枫、刘卫平、聂兵、杨培桐、胡白宏、成国志,如图1所示)。在该教材的编制中,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镜头拍摄人手,详细论述摄像、画面构图和照明技术,然后深入到画面切换、特技加工、镜头组接、编辑与声音制作技术,最后介绍了综合性比较强的编导理论。教材将教育电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电视硬件系统知识与电视软件编制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于1993年获得了全国第二届教育图书优秀奖,并成为当时各个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全国电教人员培训的重要教材。教育电视教研室利用该教材对联合国儿基会、国家教委、航空航天部、铁道部等单位的电教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在乌美娜团队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和学员走向了专业的(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岗位,成为我国电视电影行业的栋梁之才(如下页图2所示)。
  3.克服困难并不断探索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
  拍电视,看起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实则不然。乌美娜团队在拍摄教育电视节目中也存在诸多困惑与困难。首先,从零开始,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摸索着拍摄教育电视片。教育电视教研室的工作人员对于拍电视来说几乎都是半路出家,是从学习硬件设备的操作开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学习并不系统(当时也没太多相关课程或书籍可以学习),尤其是对于要拍摄的内容完全靠经验、凭感觉来拍摄。例如,在为海外华裔儿童学汉语的电视系列教材《幼儿认读》节目拍摄时,团队经策划采用了情景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传统的说教方式,效果就很好,而其他教学片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第二,由于设备比较低档,拍出来的电视片质量还不高,勉强可以用到教学中。笔者采访马燮如老师(北师大现代化教育研究所所长,1980.5-1982.3)时,她提到“上级领导认为教育電视不需要太高的质量和太好的设备,用一些价格低廉的即可,设备公司也向我们兜售一些低档的、不好销售的产品”。第三,学校领导并不重视教育电视,认为是教育技术研究所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单位,没有什么学术产量,在学科建设与职称评审中都不太被认可。乌美娜回忆起这些,神情凝重: “我们的团队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扛着诺大的设备东奔西跑,拍摄了大量的电视片。但是,风光背后隐藏着太多的辛酸,我们当时在学校并不被认可,很多人误认为‘拍电视是玩,没有什么学问’,尤其是在职称评定时候认为教学片没有论文分量重,而且也没有被纳入到考评体系”。
  三、乌美娜最早引进并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同行们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一词语。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早已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骨干课,教学设计的人才也越来越被认知与需要,教学设计被业界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重要贡献。饮水思源,乌美娜最早从美国引进教学设计并数十年坚持研究教学设计、培养教学设计人才,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和学科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史中是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一笔。
  1.前往美国访学并接受教育技术观念上的洗礼
  说到教学设计的起源,必须从乌美娜的美国访学开始。众所周知,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受国家与学校政策的恩泽,乌美娜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去美国麻州大学教育学院(School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82年9月至12月先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电视网络(ETV Network ofStanford University)、旧金山大学教育学院(Schoolof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和圣荷西大学教育学院(School of Education,San Jose StateUniversity)进行了学习。由于当时领域内对教育技术(当时多数人还称之为电化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先进的硬件设备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乌美娜在出国前的想法也比较单纯:去学习硬件技术。但是,到美国后她发现那边根本没有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及相关课程,于是就从教育学院选择了一些课程,因为她当时就认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都是要做教育的事情”。不过,她了解到美国已经在开设计算机课程了,也学习了Basic语言等计算机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她的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 “美国不像我们一味追求新设备,而是所有设备都保留,只要能用的、有配套教育教学软件的、有相关资料的就还继续使用,设备不会轻易淘汰。很多设备都是学生按照操作手册进行使用,并不担心学生将设备弄坏,给学生在犯错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不像我们过分珍惜设备,把设备保管起来不让学生随便使用,等到设备过时了就立刻淘汰。总的来说,我学习到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技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这些思想让她不断反思我国当时对电化教育的理解,逐渐在脑海里酝酿形成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付诸于她的研究、实践以及培养学生方面。回国之后,她仍与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教授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友好往来,让后学们受益匪浅。
  2.在我国最早从美国引进教学设计的观念与理论
  美国访学对于乌美娜来说有一个特别意外的收获——教学设计。每次回忆到我国教学设计的源起时,乌美娜就会这样描述:“1985年,南京大学拍摄的电视教学片参加美国AECT年会时,国外专家很认可这一电视片,并提问‘该教学片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当时团队的陈述者一脸茫然。回国之后的教育技术年会上,他们与我说起此事,我才突然想起美国访学时在圣荷西大学旁听了几节《教学设计》课,而且回国时还带了一本《教学设计》书。于是,我就翻出了这本书,突然茅塞顿开,觉得这本书讲得很有道理。确实,我们拍了那么多电视片,完全没有理论指导而摸索着干,原来教学设计就是理论指导啊”。紧接着,她和李芒一起翻译了该书,内容主要是肯普(Kemp,J.E.)的教学设计模式。   1986年,乌美娜带着翻译好的《教学设计》教材参加全国电视教材编制研讨会。会上,她做了报告并指出“为什么有的电视教材受欢迎、有的电视教材不受欢迎?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关注教学设计。拍摄电视教材必须关注教学设计”。与会者非常赞同并认可教育技术要关注教学设计,会务组就请求乌美娜马上向大家发放教学设计教材。于是,她在会议期间又熬夜对《教学设计》教材进行了概要化处理,会务组将其油印出来发给与会人员学习。1987年,她根据该会议报告撰写了“教学设计简介”一文,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上[2]。如此,教学设计在我国开始了传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乌美娜也踏上了教学设计的研究之路,教学设计从此成为了她的标签。她对教学设计的引进与研究也打破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的传统认识——过分关注技术、设备、软件等物质技术,从而使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迈入了更为正确的方向。
  3.编著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为经典的《教学设计》教材
  在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之后,乌美娜就将工作重心从拍摄教育电视转移到教学设计研究之上。199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委电教司的支持下,乌美娜编译出版了《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随后,她开设了教学设计相关课程。1990年开始在北师大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中开设了《教学设计》课程,在连年给硕士授课的时候,特别注重关注国际前沿,带领学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国外最新著作或教材。1992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教学设计》课程;1996年后在全校《教育技术》公共课中也加入了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就逐渐确立。
  在教学设计方面,乌美娜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为经典的《教学设计》教材(封面如图3所示)。这本教材受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教材委员会的委托,乌美娜与张祖忻(上海外国语大学)、章伟民(华东师范大学)、刘美凤一起从1991年启动编写,在之前的翻译版本上继续查阅美国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经验进行了完善,于1994年正式出版。该教材逻辑清晰、观点鲜明,一经问世就引起业界的剧烈反响,很多高校的教育技術学专业应用这本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尽管这本教材早已绝版,但仍然被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学生们所津津乐道,这本教材也成为了经典。
  该教材对教学设计做出了透彻的分析,认为“教学设计简单来说是综合各种学术理论而自成体系,是运用系统方法发现、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规范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3]。进一步来说,“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实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4]。之后,教材对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做了定位: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起到连接学科的作用,连接着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理论基础又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同时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根植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
  该教材将美国学者们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大量的教学设计模式总结为三种类型:以系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产品为中心[5],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如下页图4所示),包括七个最基本和必要的环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本教材就是按照这七个环节组织内容的。这一模式成为影响之后二十多年我国教学设计发展的重要理论。不过,教材也指出: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到如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要素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形的要求,决定设计从何着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等问题。
  4.应用教学设计更为科学地开展教育技术实践
  在理论建设的同时,乌美娜也探索利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在电视教材、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她深刻地指出了过去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上的一些不足:“重视制作技术,而对教学设计重视不够;重视信息传输手段,而对要传输的教学信息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等重视不够;注意推广使用电视教材,但对其在实际教学中所发挥的教学功能的评估、学习效果的评估重视不够;盲目性、重复性、为制作而制作的现象也还存在”[6]。当然,这些不足在我们当前的教学资源或软件开发中并没有完全杜绝,没有按照教学设计原理进行开发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也需要后学们继续将教学设计理论加以完善。
  乌美娜出色完成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单位的教育技术开发项目,涉及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或教学软件开发和教师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够日益服务于社会发展,也让社会广泛了解和接受了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1986年,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系联合主办“视听媒介培训班”,不仅对学员进行媒体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重视他们对视听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的掌握,1986-1988年举办的三期培训班为全国教育、卫生、妇联、儿童发展中心等机构中的儿基会项目单位培养了一批热爱且有能力开展视听教育的教师和幼儿教育电视片的编制人员。1985-1990年,乌美娜与北京教育学院、北京电教馆、首都师范学院联合承担中日合作项目《理科教学中的教育技术》,为全国培训了大量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视听教育和微型教学的教师和电教人员。1997-1998年,她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软件,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软件评价。紧跟时代发展,乌美娜的教学设计工作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也从电视逐渐向计算机转移。
  四、乌美娜竭尽全力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
  乌美娜的教育技术生涯伴随着北师大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起步与发展。她努力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和其他前辈一起肩负起了开创与发展教育技术学学科的重任。
  1.与国内外专家密切合作进行专业建设   烏美娜有着良好的国际国内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为于北师大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访谈中她拿出整理得井井有条的照片对我们细数了她参与过的一些专业建设项目。
  她从1988年开始担任北师大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并负责硕士生培养工作。1992-2001年,她先后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1年教育部成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挂靠在北师大,1994年更名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6年改为现名称)秘书、秘书长。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中,乌美娜随同尹俊华先生一起在全国率先竖起教育技术学派的大旗,奠定了北师大在全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领头羊的地位,指导和参与了我国早期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制工作,推动着专业名称从电化教育转变到教育技术。乌美娜的研究也从教育电视、教学设计扩展到了教育技术学学科方面,承担或参与了以下相关的项目研究: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中国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f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普通高校电化教育面临问题与对策(教育部电教办项目)、对非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训练目标、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等。
  与此同时,乌美娜特别注重国际发展动态,与国际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谓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技术与国际交流的学术使者。她参加了各种国际会议学习他国经验、介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对世界了解我国的教育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教育技术政策讨论会、世界教育技术大会做了“教育技术在中国学校中的应用与发展”报告(1986年);参加1988年的日本教育工学会议(如下页图5所示);在日本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教育技术研讨会做“中国在职教师新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开发”报告(1992年);在泰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远程师资培训研讨会做“利用远程教育对中国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报告(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AECT学术年会,发表“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开发研究”“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她也积极承担多个国际项目,如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开发”项目顾问、中日合作项目“教育技术与教学法”“理科教学中的教育技术”中方专家、亚洲开发银行“加强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项目国内专家,都表现出她对国际前沿的关注和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责任。
  2.参与多部教育技术教材与辞典的编制
  出于对学科发展的强烈责任心,乌美娜主持或参编了多本关于教育技术的教材、辞典与译著,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鉴于乌美娜在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她被邀请参与了多个辞典的编写或评审:《英汉教育技术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教育大辞典(教育技术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教育学名词审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技术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这些辞典成为领域内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最具影响力的是,1999年出版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该书在20世纪初的全国教育技术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讨论与强烈反响,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了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要蓝本。该书是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的组织下,她与各方人员合作,利用五年时间对AECT94定义进行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团队成员仔细研读、不断打磨,尽力忠实地反映出原作者的本意,就一些有争议的语句与原作者进行了深入讨论,例如定义中的“for Learning”,最终翻译为“为了促进学习的目的和对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而不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将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翻译为“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赞同。该书的出版推动了领域内对教育技术的进一步认识,并确立了“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在中国的广泛认同。
  3.悉心培养了一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作为女性教师,乌美娜在学生培养中充满了慈爱、睿智、严谨与细心。在教授课程中,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特点与需求,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做实验和做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1988年,她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学生的硕士论文(如下表所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的研究方向: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育电视、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信息化,这份名单也显示出乌美娜培养的人才很多都活跃在教育技术领域。除此之外,刘美凤从工作开始就作为年轻教师接受乌美娜的指导,一直到今天。受乌美娜学术思想与作风的影响,刘美凤也一直从事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教学,踏踏实实、继往开来。
  五、结语
  乌美娜在短暂的23年教育技术工作生涯中,拍摄了大量的电视教学片,率先从美国引进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不辞辛苦承担了各种职务与项目,为北师大乃至全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退休后,她还一直牵挂着学科的发展。在屡次整理学科史中,她都积极接受访谈,提供各种素材与线索,将自己的工作照片与资料整理得清清楚楚提供出来(图6为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部分教师)。在此次访谈中,先生更是详尽地陈述了她的教育技术人生,为后人了解与研究教育技术提供了鲜活的史料,笔者甚为感动。乌美娜先生今年80寿辰,无以言表,谨以此文向为开创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与专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后学高山仰止的乌美娜先生以及其他老一辈开创者致敬!
  参考文献:
  [1]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1.
  [2]乌美娜.教学设计简介[J].外语电化教学,1987,(1):24-25.
  [3][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Gustafson,K.L.Survey of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2nd ed.)[M].Syracuse.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1991.
  [6]沈绮云,乌美娜等.用系统论方法研究电视教材的开发[J].中国电大教育,1991,(12):23-26.
其他文献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正焕妈妈有事出门了,父子三人在家虽然出了一系列乱子但都机智解决了,正焕妈妈回家的时候看到父子三人在开心地看电视,不愁吃不愁穿,瞬间感到深深的失落。  后来,体贴的正焕发现了妈妈不开心的原因,于是故意制造一些乱子,传递出一种“没有你在,我们许多事情都做不好”的感觉,正焕妈妈嘴里一边念叨着,但却有一种“被自己所爱之人需要”的价值感,重新焕发活力。  我們都觉
围绕着“余额宝”是否应该被取缔,激烈的争论至今仍未平息。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之间的战争。  那么,银行业应如何看待和对待互联网金融?在被千呼万唤加速改革的今天,银行业又将如何发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冰竹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互联网金融开启金融变革新时代  《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你
“自鸥丸”主动用中文呼叫52船,称其正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内驱赶韩国渔船,询问52船为何对其进行追赶。52船回道:未对其进行追赶,而是在我管辖海域内进行正常巡航,并询问其工作计划  如果说“12.8”巡航钓鱼岛是一部摄人心魄的动作片,2010年5月对日船“昭洋”号的维权执法行动就是一部百转千回的剧情片。  这次行动涉及中、日、韩、美和台湾地区等多方船只。原中国海监51船船长、现中国海监东海总队指挥处副
上世纪90年代初,清河农场干警的工资要迟发一个季度。当时,国家只负责劳改机关经费开支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自己创业,自己挣钱。那年月,在清河农场的所有领导中,谁管财务,谁能搞到钱,谁就最有权威。    签约的时候,郭俊强的腿有些发软,“这单位招聘怎么这么简单?”那是1996年,郭俊強刚刚从中南政法学院毕业。“想来吗?”招聘人员说,“想来就没问题。”  郭俊强十分诧异,应聘一名警察可以这么宽松?他再一次
以2013年全国两会为起点,新任中国执政者正式以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自那时起半年内,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几次出访给中外留下深刻印象。从发展大国关系、周边问题,再到多边外交,中国新领导人在延续传统外交原则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富个性的新气象。  自信以及更加自信,这恐怕是2013年中国人在东海、南海、中亚、东南亚等焦点地区展现出来的形象。  可以作为这一年中国外交新形象注脚的是:2013年1
2006年山东省中学数学青年教师新课程优秀课评比活动于4月20日──23日在东营广饶市第一中学举行,参加评比的选手来自山东省各地市五十六位教师,全省各市县的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观摩,我结合葛学清老师所说的一节课,对参加本次活动谈几点感受,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与交流.    1 如何理解“说课”的本质    “说课”指的是通过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数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目的是促进教
视频网站试水网剧之时,一名“屌丝男”正挣扎着要通过网络自制剧来捧红自己。  2004年以临时工身份进入搜狐视频工作的董成鹏,由拿着话筒采访明星的跑场小弟,开始主持搜狐自制的网络娱乐节目《明星在线》。2006年10月,搜狐从电视台聘请了专业主持人,董成鹏面临下岗。  当时一位北京文艺台的女主持人被挖来做了他的领导,这位女领导首先就要求“换掉董成鹏”。她很直接地说:“像你这个水平,在广播学院食堂卖盒饭
1  十六岁那年,我从桥城回到姚镇,身体莫名地陷入低烧状态。叔叔带我去看了几回医生,对症的化验都做了一遍,除了白细胞稍稍增加,查不出别的毛病。没事,晚上早点睡觉。给我看病的女大夫拍拍我的肩膀,摘下白口罩。我的眼睛不争气地热了一下。  那日从医院出来,叔叔带我去了水果批发市场。在混杂着腐败味的水果摊贩前流连,我竟找不出一样爱吃的。真是难弄!叔叔用姚镇的方言嘀咕着。他以为我听不懂,因为我从来不说姚镇方
“吃货们”最爱的春节还没到来,柳州市第五中学八年级4班的同学们就迎来了自己的美食节——一场以“百家宴”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收拾好课桌后,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美味佳肴,顿时教室里飘散着诱人的香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以组为单位的“凉菜大比拼”。一名同学负责解说制作过程,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一道凉菜,做菜的同学聚精会神,解说的同学妙“舌”生花。接下来的“美食知识竞赛”环节掀起了活动的高潮,各种
1  戴清弢三十岁那年,曾在心里暗想,三十五岁得结婚,四十岁之前生孩子,那样一来,孩子十八岁时,他最多也就五十八岁,还没退休,如果再往后拖,结婚啊包括生孩子,就没多少意义了。要是万一,四十岁之前还不能找到合适的女人,那就算了,一辈子不结婚了,孩子也不生了,像身边那些反生育主义的年轻人,极端地认为如果谋杀是将他人的生命缩短,那么生孩子无疑就是故意制造出一桩本来就没必要的死亡,他们认为不再生育才能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