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脑”到“走心”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部分科幻电影的剧透,如有不适,敬请谅解。)
  2014年的科幻电影,总体看来乏善可陈,在国内,除了《星际穿越》和《超体》引起了热烈讨论,其余皆无太大反响——其实就这两部影片来说,很多讨论也无关“科幻电影”四个字。不过,倒是有一部《彗星来的那一夜》被再次冠以“低成本烧脑科幻神片”的称号,在豆瓣等网站引发热议,颇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在2007年的风范。
  先来说说最近这部神片《彗星来的那一夜》自身的问题——笔者认为此片根本称不上神作,只能算中等偏上的科幻电影。在著名的影视、音乐、游戏评论网站Metacritic上,《彗星来的那一夜》得分为64分,这个成绩相当一般。笔者对这个评分还是比较认同的。这部影片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其实也正是此类所谓“烧脑”科幻片的常见问题。
  《彗星来的那一夜》的故事线很简单:一群朋友聚会,正好赶上彗星掠过地球,这一片地区的时空出现异变,平行宇宙在此交汇。众人发现他们面对着其他世界中的自己,无法区分。混乱慢慢滋生,“我”还是原来那个“我”么?或者已经被更好/更邪恶的“我”所取代?女主角发现她必须做一个决定,才能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中去。
  从基本的故事线就能看出来,首先,这部影片的科幻概念的背景设定就很不靠谱:彗星能有那么大能量,令平行宇宙交叉?影响的还只有地球上的一小块特定区域?——这本质上和中国古人把彗星当成预兆着天灾人祸的扫把星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个设定更接近奇幻,谈不上坚实的科幻内核。有人说影片还涉及了量子力学,特别是“薛定谔的猫”的概念——那不过只是泛泛借用,在电影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其构思比《彗星》好很多,但细究之下依然有疑问:它可以说相当科幻,也可以说很“软”。影片假设人能长生不老,因此具有无穷的知识。骨子里,它其实是一部宗教电影,本质是探讨人的神性:在不显示神迹的情况下,如何证明神之为神。在如今这个时代,所谓神,就是掌握了无穷知识的人。从《圣经》中的神自有神性,发展到影片中的知识即神性,这对基督教文化下的观众极具冲击力。西方人看这部片子的兴奋点与国内观众可能完全不同。主角约翰在说服大家慢慢相信自己就是传说中耶稣的原型时,众人的排斥、嫉妒、恐惧甚至憎恨达到了高潮。他的存在,不仅让人们意识到自己肉身的脆弱短暂,更否定了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所以心理医生才会发病猝死!他与约翰之间被隐藏的父子关系,正是神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隐秘映射。
  不过,影片同样有背景设定不靠谱的情况:几位教授的提问不够有水平,约翰的回答也相当泛泛。有些硬伤足以颠覆整个故事,比如在讨论哥伦布的探险时,约翰说当时人们还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其实自希腊时代起,受过教育的人就已普遍知道地球是圆的——哥伦布的错误在于低估了地球的直径以及到亚洲的距离,要不是万幸撞见美洲大陆,他就得葬身汪洋大海了。   这种“高概念”烧脑科幻片有点类似于玩魔方、猜谜或解数学题,其乐趣主要在智力挑战方面,对人性的感悟等等本来应该是电影根本的内容,但在烧脑和智力挑战的映衬下,都变成了附加值。由于影片的全部力量都用在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线通过复杂的、多重的叙述展现出来,这类电影几乎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铺垫故事、展开背景、深化角色和主题。看完《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或《时空罪恶》《恐怖游轮》,你对主角仍然只有表面的认识:博学、可亲、漂亮、好色、爱孩子等等。它不可能像《她》一样,细腻地刻画宅男西奥多的心理,通过主角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一段感情来深入探讨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彗星》的女主角最后为何选择如此极端化的做法回到原来的世界?《恐怖游轮》的女主角为何最后决绝地要杀掉船上的所有人?基本上,这些选择只与影片的概念设定有关,而与人物的性格无关。这类电影中的角色,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基本都没有成长和变化,一直处于静态之中——由于故事往往与时空有关,影片到最后经常形成环状封闭结构,回到原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在角色塑造上的限制和无力。
  7月2日,美国中西部某小镇,一群人正在后院烧烤聊天,一派欢乐祥和。突然,有人把电台拿到外面,招呼大家注意收听。电台里正在广播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消息,据说全球各大城市均已遭到攻击,成为一片废墟。众人惊疑不定之际,忽见几架空军战斗机从天上飞过。刚刚从临近大城市赶来参加聚会的某某声称,他开车过来时曾看到众多军队集结,还有逃难般的人群,但他当时匆匆而过,以为是在拍电影。众人回到屋里,电视和网络都已经没了信号。大家惊慌失措,讨论着该去何处逃生,有人则建议坚守此地等待救援,不同的观点一时势同水火,导致众人差点干起仗来。大家一起经历了不寻常的两天两夜:有人想独自逃走,结果差点出意外;有人想闯进来抢东西,被众人合力赶走……7月4日到了,终于传来美国总统亲自率领空军歼灭外星人舰队的消息!独立日又成了胜利日!众人走出屋子,欢庆胜利,享受自由——突然,所有人眼里蓝光一闪,人性下的外星人模样毕现!一个外星人的声音从天际传来:模拟训练结束,入侵舰队失利,请继续等待潜伏任务。The End!
  好玩儿么?或者你会觉得在美剧中已经见过太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了,特别是《阴阳魔界》和《X档案》。
  从电影产业来看,这种低成本高概念的科幻电影比较适合新人导演和编剧练手,但对整个科幻电影产业的推动不大。就像前面说的,此类科幻片经常显得像是把某一集美剧拉长而成的电影。执导这样的影片,对导演的锻炼不够全面,所以很少见到此类影片导演能不断推出佳作,成为名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导演后来拍的恐怖片评价极差)。尤其是,这类影片会把大部分一般科幻片重点描述的内容放到背景中去,让观众们翩若惊鸿地瞥见背景的吉光片羽,其他全靠观众自行脑补。这种手法有时确实能收到奇效,让大家脑洞大开,畅想故事背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多半只能起到遮掩影片在资金、技术、场景把控等方面的不足而已。而科幻电影的场景正是最能反映导演、编剧想象力的要点之一。在我看来,像《第九区》这类中低成本的电影,既有创造性的故事和完善的角色,也有震撼的场景和深入的主题,可能是更好的范本。
  低成本的高概念科幻电影,成功之处主要在两点:第一靠天马行空但又能让人可信(注意是可信,不一定是合理)的设定,第二靠绵密细致的剧本。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曾拍出过高概念烧脑科幻片《死亡幻觉》的理查德·凯利,在其第二部作品《南方传奇》中就玩得过于混乱,脑洞开得大到无法收拢。2014年的《信号》也是在这两点上做得不够好,或者说,这两点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平衡而最终导致评论两极化。
  对我们来说,期待国内编剧、导演拿出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的低成本科幻电影,难度并不比拍商业科幻大片低,因为更多隐性的问题是钱和外援解决不了的。不过,笔者当然期待国内也有人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来。对此类影片的分析甚至批判,并不代表笔者不喜欢它们。只是希望读者和电影人能意识到:科幻电影不在于怎么拍才最好、最容易出彩,而在于它是你真正想拍的。拍出长久萦绕在脑海中、深埋在内心里的故事和思想,这是唯一重要的。
  【责任编辑:杨枫】
其他文献
一 、幻与影  真正的传奇,往往并没有传说中的开端。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至1979年。这一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首部科幻大片《异形》一炮打红。正当壮年的雷公,决定再接再厉,继续挑战科幻电影的新高峰。于是,他开始着手改编鬼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创作于1968年的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并最终将这部日后的“神作”定名为《银翼杀手》。  经过几番波折,甚至找邵逸夫拉了一笔投资后,这部充斥着
拉开时空的帷幕,凝聚科幻的力量。  第27届银河奖颁奖典礼暨银河奖30周年庆典作为“中国科幻季”的重要组成部分,于9月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隆重召开。  迎接中外嘉宾,汇聚全国幻迷,我们回顾“银河奖”,传承科幻事业的光荣和梦想,展望中国科幻产业的无限未来。  那些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请容我提笔细细描来。  李源潮副主席致辞  时 间:2016.9.8 9:00am  地 点:北航晨兴音乐
家在江南,求学四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现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修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为该校“科幻及技术文化研究”学术方向第一位在读的中国学生。  早在抵美前,吴淑英学姐就通过邮件联系我、刘明明和美籍华裔科幻作者谭丽云,提议在今年的洛杉矶科幻大会(Los Angeles Science Fantasy Convention, 简称Loscon)上组建一个关于中国科幻的座谈会。当时《三体》
花21万元补习,孩子考59分  重慶市沙坪坝区一名学生家长花了21万元给上高三的孩子补数学,结果孩子数学只考了59分。家长气愤不已,直接找到培训机构讨要说法!据了解,自今年3月份以来,家长方分别通过现金和微信转账等方式缴纳了共计21万元数学补课费。家长方以为,在重金投入后,孩子成绩会有质的飞跃。不想在最近一次摸底考试中,孩子只考出了59分,与心理预期差距过大,于是找上门来要个说法。培训机构负责人解
“尤金的身躯似风中的柳枝,在碎石热浪中左右摇摆,不再挣扎的双脚悬空,他无名的坟冢下永远埋藏着另一个不知名的噩梦。”最后一次通读完全文后,我保存了终稿的文档,准备将其发给科幻杂志的编辑。但在把光标移动到邮箱之前,我踌躇了一会儿。我并不知道此时坐在值班室里守夜的中年男子会不会监测实验室的数据流,只能默默地画十字,祈祷我在这里的最后一夜不出乱子。  墙角上的摄像头垂下了脑袋,喝了假酒一般萎靡不振——这还
维特根斯坦指出,没有相同“生活形式”的物种无法沟通,语言在跨越种族后便失去了意义。而在科幻作品中,作家们常常回避人类同外星智慧生命的沟通障碍。然而,也有些作家乐于思考这一问题,他们试图在人类现有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挖掘文明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自创语言体系或者行为表达体系,并开辟出一门新的学科——外星语言学。  外星语言学,英文名为“Xenolinguistics”,词根“Xeno-”在希腊语中表示“外来
法国动画家米歇尔·奥赛罗的动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他亲笔撰写剧本,亲自设计画面,并密切监督作品的制作过程。他的作品总是与所谓“主流”动画不一样,而又不像“实验动画”那样曲高和寡,他的作品不仅能在国际动画赛事上获奖,还能斩获不俗的票房收益。他虽然是法国动画界的翘楚,可他的作品却并没有明显的法国标签,而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出迥异的文化特色、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这是由于米歇尔擅长借鉴他人的艺
就事论事,这是很多二、三类卷的通病——只想着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证明它,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表达不错但内涵差一点火候。  比如《当虚拟照进现实》一文,只停留在“与虚拟世界保持适当距离”这一层面,没有更深的挖掘。  这类文章虽然讲究论证方法,能采用定义、归纳、演绎等逻辑证明的方法较好地论证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但是只能得50—54分。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世界,毫无疑问正在改变我
文段节选的是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出场前的场景,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样的效果?在你的阅读中,有哪些经典的人物出场方式与其相似或不同?  ● 陈俐菲   作者在人物背景铺垫上充满艺术技巧,他并未直接评价盖茨比,也没有让盖茨比直接现身,而是让他成为人们私下讨论的中心,通过其他人的讨论,在读者脑海中树立起盖茨比的形象:这个人富有,可能杀过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用各种传闻渲染了人物的神秘
在2014年11月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大会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人类可能面对的未来,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推测:内向型未来和外向型未来。内向型未来是指,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类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虚拟空间中,最终甚至可能永久“移民”至虚拟世界,生活变得软件化、电子化,人类失去向太空探索的勇气。而外向型未来是指,人类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地球,飞向太空,在宇宙中继续探索,开拓新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