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至2014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市级48家。2014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利税5.89亿元,同比增长15.1%;出口创汇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农产品出口创汇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较好发挥了“三农”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1 持续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面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坚持多元投入,不断增量扩能,促进了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升级。2013年,全市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7.99亿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1.15亿元。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3家新开工或续建项目;新上项目投资额4.1亿元,项目涉粮食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与加工、纺织品生产线技改、蔬菜种植与加工、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等诸多方面。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计划日产600吨面粉加工生产线和日产100吨挂面生产线、中亚食品年产2000万吨牛肉加工项目、太清纺织三万锭棉纱生产线、自络筒、梳棉两车间技改项目等这些项目大多是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位置,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新的增长点。
1.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面向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突出优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2013年全县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基地种养面积124.3万亩,同比增加33.2万亩,增长36.44%;畜禽养殖量536万只(万头/万羽),同比增加101万只(万头/万羽),增长18.8%;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同比增加0.1万亩,增长3%。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76.2万亩,同比增加3.3萬亩,增长4.3%。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建设20万亩,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转4000多亩作为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较好运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大大
提高。
1.3 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种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使龙头带基地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2013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6万户,同比增加2万户,增长5.8%;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9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2亿元。
1.4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应对能力 各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狠抓内外两个市场,提高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鹏宇中药材、利民中药材等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主动提高市场定位,获得国家出口企业备案资格,成为太和县具有出口资格的企业。
1.5 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全县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结对帮扶为抓手,积极融入美好乡村建设。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有待加强 太和县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与农业产业化发达国家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美国食品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中,农业生产占25%,加工占33%,而农产品营销所占比例则达到42%,也就是说,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市场营销所占产值比重远远要超过农业生产本身。从太和县的实际情况看,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从事初加工的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从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来看,5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的2家,占3.4%;AA级的20家,占33.8 %;A级的5家,占8.5%;3B+级的1家,占1.7%;B级的1家,占1.7%还有30家没有取得资信等级。从销售收入看,59家农业龙头企业1亿元以上的25家,占比42.44%。从带动农户户数看,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20家,占比33.8%;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的仅15家,占比25.4%。
2.2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更好发挥龙头作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而2008年,连云港市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8693.52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06%。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6764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2%。甚至还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3家市级龙头企业2013年就没有安排科技研发资金。一些龙头企业由于科技研发跟不上,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2.3 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除了一般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风险外,还因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使龙头企业经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整个农业生产一样,融资渠道比一般中小企业还要狭窄得多
3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切实壮大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一是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龙头企业在深入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需求,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抓好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生产绿色产品、超市便捷产品和餐桌产品,向市场要效益,同时从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采购和产品营销效率。三是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龙头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力争取得更高层次的资信等级,赢得农户、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信任和合作,同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3.2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至关重要性,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合作,实现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并逐步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能力的转化,不断开发出领先市场的新产品,强力提高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组建科技开发团队,加大研发资金投入,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领军企业,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龙头企业还要充分发挥龙头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企业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将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培训,与农户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3.3 因地制宜完善利益分配,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 一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策引导”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用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利益的选择,既保障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的适当利益,又要兼顾市场化条件下龙头企业的利益目标,使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建设,宣传和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十农户”、“超市+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通过龙头中介建设,拉长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更好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问题,最大限度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三是龙头企业要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联结意愿,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四是龙头企业要不断完善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联结形式,与農户在利益和产权等方面结成更加严密的利益共同体。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至2014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市级48家。2014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利税5.89亿元,同比增长15.1%;出口创汇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农产品出口创汇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较好发挥了“三农”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1 持续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面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坚持多元投入,不断增量扩能,促进了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升级。2013年,全市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7.99亿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1.15亿元。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3家新开工或续建项目;新上项目投资额4.1亿元,项目涉粮食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与加工、纺织品生产线技改、蔬菜种植与加工、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等诸多方面。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计划日产600吨面粉加工生产线和日产100吨挂面生产线、中亚食品年产2000万吨牛肉加工项目、太清纺织三万锭棉纱生产线、自络筒、梳棉两车间技改项目等这些项目大多是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位置,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新的增长点。
1.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面向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突出优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2013年全县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基地种养面积124.3万亩,同比增加33.2万亩,增长36.44%;畜禽养殖量536万只(万头/万羽),同比增加101万只(万头/万羽),增长18.8%;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同比增加0.1万亩,增长3%。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76.2万亩,同比增加3.3萬亩,增长4.3%。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建设20万亩,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转4000多亩作为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较好运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大大
提高。
1.3 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种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使龙头带基地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2013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6万户,同比增加2万户,增长5.8%;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9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2亿元。
1.4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应对能力 各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狠抓内外两个市场,提高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鹏宇中药材、利民中药材等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主动提高市场定位,获得国家出口企业备案资格,成为太和县具有出口资格的企业。
1.5 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全县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结对帮扶为抓手,积极融入美好乡村建设。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有待加强 太和县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与农业产业化发达国家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美国食品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中,农业生产占25%,加工占33%,而农产品营销所占比例则达到42%,也就是说,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市场营销所占产值比重远远要超过农业生产本身。从太和县的实际情况看,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从事初加工的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从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来看,5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的2家,占3.4%;AA级的20家,占33.8 %;A级的5家,占8.5%;3B+级的1家,占1.7%;B级的1家,占1.7%还有30家没有取得资信等级。从销售收入看,59家农业龙头企业1亿元以上的25家,占比42.44%。从带动农户户数看,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20家,占比33.8%;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的仅15家,占比25.4%。
2.2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更好发挥龙头作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而2008年,连云港市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8693.52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06%。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6764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2%。甚至还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3家市级龙头企业2013年就没有安排科技研发资金。一些龙头企业由于科技研发跟不上,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2.3 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除了一般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风险外,还因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使龙头企业经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整个农业生产一样,融资渠道比一般中小企业还要狭窄得多
3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切实壮大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一是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龙头企业在深入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需求,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抓好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生产绿色产品、超市便捷产品和餐桌产品,向市场要效益,同时从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采购和产品营销效率。三是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龙头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力争取得更高层次的资信等级,赢得农户、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信任和合作,同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3.2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至关重要性,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合作,实现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并逐步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能力的转化,不断开发出领先市场的新产品,强力提高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组建科技开发团队,加大研发资金投入,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领军企业,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龙头企业还要充分发挥龙头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企业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将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培训,与农户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3.3 因地制宜完善利益分配,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 一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策引导”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用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利益的选择,既保障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的适当利益,又要兼顾市场化条件下龙头企业的利益目标,使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建设,宣传和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十农户”、“超市+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通过龙头中介建设,拉长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更好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问题,最大限度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三是龙头企业要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联结意愿,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四是龙头企业要不断完善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联结形式,与農户在利益和产权等方面结成更加严密的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