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工业建筑大跨度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c19890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光绪二十一年~民国八年(1895~1919年)是近代建筑业在上海的发展阶段。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新的建筑类型陆续出现。工业建筑出现了大跨度钢结构车间。随着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数量剧增,钢结构得到应用,开始向多层建筑发展,出现了5层以上的大楼。
  
  民国8~26年是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高级影剧院,以及花园洋房、高层公寓。这一时期欧洲现代运动波及上海,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钢框架结构在高层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一阶段还有一批“大上海计划”建筑。 上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这类成功的建筑多为中国建筑师设计。
  
  民国26~38年,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处于停滞阶段。日军炮火给上海建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内战争,上海重大的建筑工程处于停顿状态。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筑分布的特点。沿黄浦江一带集中了近代行政、商业和金融业建筑;以跑马厅为中心形成了众多商业建筑;向西沿苏州河、向东沿黄浦江汇集着许多工业建筑;高级住宅主要集中于西区,这是上世纪20年代后租界扩张的结果。上海的华界区域,有大量的棚户、简易木屋和平房。据民国36年统计,旧上海共有棚户5万余户,解放前夕,全市100户以上的棚户区有322处,13万间,18万户,居住着近100万人口。
其他文献
贺信《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欣闻《浙江农业科学》创刊50周年,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浙江农业科学》作者、编辑工作者表示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