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借鉴某些电影艺术,如:“蒙太奇”、“悬念”、“特写镜头”、“慢镜头”、以及电影名星的风采,并运用到课堂信息的处理中去,重组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电影艺术;课堂信息处理策略;启示
美国好莱坞大片,诸如《阿甘正传》、《狮子王》等,年轻人大多是耳熟能详的,其场面的惊险、火爆,视听感观上的刺激,吊人胃口的悬念一个接着一个;而一些文艺片如《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则是舒缓、亲切、平和、煽情、引人入胜,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确实,一部好的影片,从剧本,到导演、摄制、演技,环环相扣,精心策划,一气呵成,让人由衷的喜爱,不忍释手。
联想到一些初中思品课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如电影一般精彩纷呈,让我们反复砸磨:或激情四射、大江东去;或娓娓道来、小桥流水;或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或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或清水芙蓉、自得风流……
本文拟从教学技艺角度,来谈谈电影艺术对思品课教学的启示。
一、“蒙太奇”与信息传递策略
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课就象记流水帐式的电影或连续剧——我们通常称之为“肥皂剧”、“闹剧”。试想:要拍一个人从北京到南京这一镜头,怎么拍?高明的导演只需要一个镜头——一架飞机划空而过即可(这种手法实际上就是蒙太奇),但如果象记流水帐那样,从这个人买机票开始拍起,检票、登机、下机……你说会是什么效果?一个是比基尼,简洁明了,惹人遐思,吊人胃口;一个是老婆娘的裹脚布,冗长烦琐,令人生厌、昏昏欲睡。
蒙太奇(montage),是电影艺术家为塑造银幕形象,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概括并进行艺术构思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能揭示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又能使镜头和场面之间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均有极大的自由,从而有可能使电影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悬念”与信息控制策略
一提到电影《三十九级台阶》,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惊险!刺激!这部影片的导演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是英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人称“悬念大师”,他的导演风格就是善于制造悬念,让人始终觉得“好戏还在后头”,这也是他的电影广为世人流传的原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发人类机体反应(如注意、动机、情绪)的是一种“原初刺激”,原初刺激如果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不确定性越强烈,就越能唤起或激活人的观念冲突和探求动机。聪明的导演都是心理学高手,他们都明白,一部电影要想有些票房号召力,非得制造几个悬念或剧情冲突不可,来抓住观众的心。
启示:美国学者加涅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在一般教学策略中,第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事件就是“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制造若干认知冲突,间或来点问题悬念。尝试一种“悬念式教学”。籍此一来明确思维的指向性,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信息待处的通道中,及时搜索出头脑中对解决问题有益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同时可以突出问题的矛盾性,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构建新知,提高效能。实践证明,在这一探求氛围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激情得以引发、强化,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擦、点燃,重点得以凸显,主题得以升华。
三、“特写镜头”、“慢镜头”与信息强化策略
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我们是司空见惯的,如描写春天来了,用几枝盛开的鲜花表示;描写人的伤心,则放大脸部及泪珠等等;慢镜头的例子也是不一而足……
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信息内容单一、集中、突出,它能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甚至可以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节加以放大,赋予生命。借此或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特征等等。运用得当能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信息强化的效果。
慢镜头则是采取改变拍摄速度的方法,分解并强调某一动作及其寓意。
启示:采取“慢镜头”、“特写镜头”对准重难点:分解、放大。设置情境,深入浅出,进行浓抹重彩的分析、大张旗鼓的讨论、“泼墨挥毫式”的铺陈与渲染。尤其是“后进生”,更要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充分享受“慢镜头”、“特写镜头”,小步慢走,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得以强化。至于如何强化,这里涉及的具体方式很多,不一一赘述。
四、“名星风采”与信息建构策略
据报载,号称香港“喜剧之王”的周星驰在电影《大话西游》的拍摄中挥洒自如,想象奇特,经常“篡改”剧本要求——而最后的效果是:他将一部古典名著演绎得熠熠生辉、令人拍案叫绝。其中的一些精彩对白、经典动作已成为香港电影的“招牌菜”,现代青年的“流行语”。
在电影界,大家都知道,一些演技派的大牌名星,并不完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他们常常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跟着感觉走。而聪明的导演也会鼓励演员即兴、自由发挥,依他们的思路演绎(当然不能离开剧本的大方向)。而最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启示:我们不妨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建构新知。
五、其他
1、优秀的剧本是一部好影片的前提。一部成功的影片制作,无不是耗巨资、经年累月的摄制,才得以完成。——启示:精心备课,让每一堂课都有一本好“剧本”。
2、高科技是高票房的的保证。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现在的电影没点高科技的招儿真是有点儿拿不出手了。——启示: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装备为强有力的支撑。只有让形式更新,容量更大,思路更清,气氛更活,课堂教学的“票房收入”才能更高。
3、后期制作是影片“杀青”的关键。一部电影,通过后期制作和剪辑,能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完成的“拷贝”都是精准到以秒为单位的。——启示:我们的课堂结构的安排要环环相扣、条分缕析;时间和内容的控制要严谨、合理。千万不能分配不均、详略失当,如前松后紧,甚至还没讲完下课铃就响起来了——教学的随意性实在是我们的一大忌讳。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等著:《教育心理学》,1997年版。
[2]顾明远、孟繁华著:《国际教育新理念》2001年版。
【关键词】电影艺术;课堂信息处理策略;启示
美国好莱坞大片,诸如《阿甘正传》、《狮子王》等,年轻人大多是耳熟能详的,其场面的惊险、火爆,视听感观上的刺激,吊人胃口的悬念一个接着一个;而一些文艺片如《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则是舒缓、亲切、平和、煽情、引人入胜,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确实,一部好的影片,从剧本,到导演、摄制、演技,环环相扣,精心策划,一气呵成,让人由衷的喜爱,不忍释手。
联想到一些初中思品课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如电影一般精彩纷呈,让我们反复砸磨:或激情四射、大江东去;或娓娓道来、小桥流水;或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或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或清水芙蓉、自得风流……
本文拟从教学技艺角度,来谈谈电影艺术对思品课教学的启示。
一、“蒙太奇”与信息传递策略
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课就象记流水帐式的电影或连续剧——我们通常称之为“肥皂剧”、“闹剧”。试想:要拍一个人从北京到南京这一镜头,怎么拍?高明的导演只需要一个镜头——一架飞机划空而过即可(这种手法实际上就是蒙太奇),但如果象记流水帐那样,从这个人买机票开始拍起,检票、登机、下机……你说会是什么效果?一个是比基尼,简洁明了,惹人遐思,吊人胃口;一个是老婆娘的裹脚布,冗长烦琐,令人生厌、昏昏欲睡。
蒙太奇(montage),是电影艺术家为塑造银幕形象,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概括并进行艺术构思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能揭示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又能使镜头和场面之间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均有极大的自由,从而有可能使电影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悬念”与信息控制策略
一提到电影《三十九级台阶》,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惊险!刺激!这部影片的导演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是英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人称“悬念大师”,他的导演风格就是善于制造悬念,让人始终觉得“好戏还在后头”,这也是他的电影广为世人流传的原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发人类机体反应(如注意、动机、情绪)的是一种“原初刺激”,原初刺激如果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不确定性越强烈,就越能唤起或激活人的观念冲突和探求动机。聪明的导演都是心理学高手,他们都明白,一部电影要想有些票房号召力,非得制造几个悬念或剧情冲突不可,来抓住观众的心。
启示:美国学者加涅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在一般教学策略中,第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事件就是“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制造若干认知冲突,间或来点问题悬念。尝试一种“悬念式教学”。籍此一来明确思维的指向性,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信息待处的通道中,及时搜索出头脑中对解决问题有益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同时可以突出问题的矛盾性,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构建新知,提高效能。实践证明,在这一探求氛围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激情得以引发、强化,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擦、点燃,重点得以凸显,主题得以升华。
三、“特写镜头”、“慢镜头”与信息强化策略
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我们是司空见惯的,如描写春天来了,用几枝盛开的鲜花表示;描写人的伤心,则放大脸部及泪珠等等;慢镜头的例子也是不一而足……
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信息内容单一、集中、突出,它能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甚至可以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节加以放大,赋予生命。借此或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特征等等。运用得当能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信息强化的效果。
慢镜头则是采取改变拍摄速度的方法,分解并强调某一动作及其寓意。
启示:采取“慢镜头”、“特写镜头”对准重难点:分解、放大。设置情境,深入浅出,进行浓抹重彩的分析、大张旗鼓的讨论、“泼墨挥毫式”的铺陈与渲染。尤其是“后进生”,更要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充分享受“慢镜头”、“特写镜头”,小步慢走,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得以强化。至于如何强化,这里涉及的具体方式很多,不一一赘述。
四、“名星风采”与信息建构策略
据报载,号称香港“喜剧之王”的周星驰在电影《大话西游》的拍摄中挥洒自如,想象奇特,经常“篡改”剧本要求——而最后的效果是:他将一部古典名著演绎得熠熠生辉、令人拍案叫绝。其中的一些精彩对白、经典动作已成为香港电影的“招牌菜”,现代青年的“流行语”。
在电影界,大家都知道,一些演技派的大牌名星,并不完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他们常常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跟着感觉走。而聪明的导演也会鼓励演员即兴、自由发挥,依他们的思路演绎(当然不能离开剧本的大方向)。而最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启示:我们不妨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建构新知。
五、其他
1、优秀的剧本是一部好影片的前提。一部成功的影片制作,无不是耗巨资、经年累月的摄制,才得以完成。——启示:精心备课,让每一堂课都有一本好“剧本”。
2、高科技是高票房的的保证。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现在的电影没点高科技的招儿真是有点儿拿不出手了。——启示: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装备为强有力的支撑。只有让形式更新,容量更大,思路更清,气氛更活,课堂教学的“票房收入”才能更高。
3、后期制作是影片“杀青”的关键。一部电影,通过后期制作和剪辑,能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完成的“拷贝”都是精准到以秒为单位的。——启示:我们的课堂结构的安排要环环相扣、条分缕析;时间和内容的控制要严谨、合理。千万不能分配不均、详略失当,如前松后紧,甚至还没讲完下课铃就响起来了——教学的随意性实在是我们的一大忌讳。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等著:《教育心理学》,1997年版。
[2]顾明远、孟繁华著:《国际教育新理念》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