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文章经典化的意义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安石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以简洁拗折、凌厉峭拔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位列唐宋八大家。历代读者对王安石文的接受与建构,使王安石文章内涵与艺术特质不断被揭示,扩大了王安石文章的内在属性。同时,进一步推动后世对王安石精神品格的传承,使其人与其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后世读者心中永恒的经典。
  关键词:王安石 文章 经典化 意义
  王安石文章的经典化始于宋代,经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建构,其经典地位逐渐确立,经典意义与价值亦在建构过程中得以凸显。
  一、扩大了王安石文章的内在属性
  王安石文章所以能被后世不断接受和认可,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离不开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就历代古文选本而言,宋代古文选本倾向于对王安石文章思想价值的揭示与接受,如《崇古文诀》《续文章正宗》《宋文鉴》等选本中,表、制诰等应用类文体占选文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明清时期的古文选本,则是以艺术价值的凝练与接受为主,如明代《文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精选唐宋八大家文》,清代的《御选古文渊鉴》《古文辞类纂》《唐宋文举要》等选本,涉及祭文、墓志铭、杂著等文体,相比较表类最多的宋人选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人们对王安石文学性较强的文章有了更多关注。正是在读者建构的过程中,王安石文章的内在属性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社会文化价值,便是在经典化的过程中被赋予的。
  关于社会文化价值。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一书中谈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着一个不容易被人察觉的行为:追忆往事。今人常常在追忆古人的过程中也希望自己能被后人铭记,因此无论是今人回忆古人而作的一首诗,或是与古人的物品发生联系,抑或是在与古人相关的事物中追忆古人,这些“中介”都是一个容纳古人与今人乃至后人的殿堂。宇文所安先生的发现,似乎可以贯穿到经典化研究之中。当建构者在接受经典作家的同时,建构者也被刻在了经典进程的链条上。以梁启超对王安石的接受为例,当后人研究王安石变法时,对梁启超的评论也会多有关注,一是因为梁启超的评论较为公正,二则是因为梁启超在接受王安石的同时也将自己刻在了王安石经典化的链条上。同样地,欧阳修、曾巩、苏轼、朱熹、吴澄,明代唐宋派学人、清代桐城派学人等,也都被刻在了王安石文章经典化的链条之上。
  无论是对王安石文章经典化建构的接受者,还是对王安石文章大加批评的人,他们在建构和批判的过程中,都被刻在了王安石文章经典化的链条上。某一作家或作品经典化的链条一定是包含接受者和反对者两种声音的殿堂。从这方面来看,王安石文章的价值包含了经典化链条上的所有内容,而非仅仅是它本身所固有的那部分价值,贯穿于整个王安石文章经典化历程中的所有声音,扩大了王安石文章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这种社会文化价值的更新会伴随着社会接受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可以说,王安石文章经典建构的过程中,在接受者的努力下,扩大了王安石文章的价值,使其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二、推动了后世对王安石精神品格的传承
  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王安石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人们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反差极大,有人认为他正直伟岸、光明磊落、廉洁奉公,还有人认为他善用奸佞、要挟君主、独断专权。
  由于变法的因素,王安石的为人、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都曾受到猛烈的攻击。这样的环境下,王安石的文学也毁誉参半。在王安石文章经典化的进程中,其文章内外属性无疑是最重要的,但还有一较为明显的推动力,便是同情者、支持者在政治上的辩诬与翻案,正如蔡上翔那部怀着激情而作的《王荆公年谱考略》,对王安石的生平事迹、诗文创作都做了全方位的考证,虽然言词中不乏对王安石的袒护,但蔡氏对王安石的辩诬,为后世研究王安石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提供更多元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也是政治史上的经典变革家,历代言变法者皆谈王荆公,这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文学的经典化与政治辩诬也有很大关系,伴随着政治上的正名,王安石的文章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这是政治因素对王安石文章经典化的影响,当王安石文章经典地位确立之后,我们会发觉它对王安石精神品格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文学本身并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它可以在政治评价之外另寻一条出路。同样以宋人对王安石文章的评价为例,很多反对新法,极力抨击“荆公新学”的人,如苏轼、朱熹,乃至司马光,却在文学上给予了王安石高度肯定,这种赞赏已然超越了政治观念上的纷争。再如清人对王安石文章的接受,清人自觉将政治与文学分开,即便在政治上有反对意见的清人,也能较为公正地审视王安石的文章,如桐城派领袖方苞评王安石的《周礼义序》云:“观察篇中云云,可觇介甫于《周官》仅见其粗迹,而于圣人运用天理,不忍一民一物不得其情之本原,概乎其未有得也,故见诸行事皆与周公意谬戾。而其文实清深高雅,宜分别求之。”a这些都是王安石人格精神能够在20世纪以来被广泛传播,并被更多人接受的重要因素。
  其次,文学本身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作者的精神品格。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可以被确立为经典作家或经典作品的,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内容中也散发着宝贵的精神品质。可以说政治上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王安石人品的看法,但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则从内在推动人们对王安石人格精神的传承。
  那么,王安石文章中傳递了王安石什么精神品格?笔者以为,王安石文章传递出的他倔强不屈、刚毅果敢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不断传承与学习。
  王安石一生以变革旧有法制,实现富国强兵为己任。尤其是主持熙宁变法后,王安石的决心更加坚定,纵然面对最高统治者和变法反对者,王安石毅然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刚毅果敢,从不畏惧权贵,对做出的决定一定坚持到底。在宋高祖与宋太祖时期确立的治国方针,于宋仁宗时期,早已被视为不可置疑、不可侵犯的祖宗之法。在王安石看来,历经时代的变迁,因循守旧难以拯救社会的衰微,祖宗所定之典章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王安石的坚持,无疑引得反对派群起而攻之,即便如此,王安石依旧坚持祖宗之制不可因循而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阳明心学在浙江的一些中小学教育、高职教育以及本科教育,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小学教育方面,阳明心学或被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或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高职教育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运用于培养善于实操,且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优秀技术型人才。在本科教育方面,阳明心学不仅是师生共同的学术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第一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中的重要
摘 要: 赵德发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非虚构作品《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讲述作者1970年代如何从一名“知仨教俩”的语文“小老师”成为正式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再到机关干部,最终成为作家的奋斗经历,透露出作家对沂蒙山乡土大地的挚爱。作为一份非虚构的个人回忆录,记录并见证了1970年代新中国乡村社会的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生发过程,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赵德发 1970年代 乡村教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计划在今天剧社基础上成立阳明剧社(阳明文化研究社),并以此为平台带动全校的大学生开展阳明文化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播实践。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三位同学在暑假期间开展学习和研究王阳明传记、王阳明题材小说的论文三篇。(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是南京师
【摘 要】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就趣味性实验来说,它是将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基点,响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既是化学教学的创新尝试,也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实效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趣味性实验;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清末士绅黄庆澄于1893赴日考察,参观各地设施,考察民情风俗,并接触各界学者名流与他们讨论时事、汉学、算学等问题。归国后将考察所见所闻记录整理成《东游日记》,黄氏认为当前中国必须“取泰西格致之学,兵家之学,天文地理之学,及彼一切政治足以矫吾弊者,及早毅然行之”。他归乡后创办《算学报》,开数学教育先河,近百年间温州出了这么多的数学家,与黄庆澄积极传播数学教育有直接关系;著书十余种,普及科学知识
上周五早上,我从梦中醒来,感到有点不对劲——妈妈今天居然没有过来掀我的被子!迷迷糊糊地扭过头来:糟了,闹铃已经响了20分钟了!今天怎么了?   这时,我才想起前一天跟爸妈打赌的事。   以往每天早晨上学,妈妈总要几次三番地到我床边催促,有时甚至要动手掀开被子,我才肯起身。因为这懒床的毛病,我被爸妈批评了无数次。时间一长,难免发生口角:他们嫌我懒惰,我嫌他们唠叨,双方各执一词。昨天妈妈又
摘 要:《北上》 是“70后”作家徐则臣最新推出的以大运河为书写空间的文学作品。描写了大运河的百年沧桑史与若干个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北上》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它还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历史的再现,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通过《北上》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徐则臣对大运河这一意象的全新诠释,进而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大运河文学。  关键词:徐则臣 《北上》 大运河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历时四年推出
摘 要: 聂鑫森作为新时期小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人视角书写小城市中生活的文人故事,简洁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对聂鑫森短篇小说集《湘潭故事》中的《圆月桌》看似圆满,实则不满;悲凉中的一抹温情;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质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圆满 悲凉 艺术特质 《圆月桌》  论及新时期以来的小小说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的聂鑫森绝对是
摘 要:以语言再现“世界图像”的理论视角通读邓一光近年出版的三本小说集,可以发现作者努力认知、细心描摹深圳这个城市的倾向,其作品展示了深圳关内与关外、年关与平时、历史与当下不同的面孔,呈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深圳。  关键词:邓一光 小说 深圳图景  著名作家邓一光近年先后出版了三本中短篇小说集,分别为《深圳在北纬22°27’~22°52’》(海天出版社2012年版)《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海天出版社
摘要:《唐诗求是汇集了陈尚君先生在唐诗研究领域四十年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本文简述了其主要内容,整理了先生提出的新时代唐代大型诗文的编纂要求和唐集校勘原则以及女性作家作品、异文、互见诗等唐代诗文考证法等研究方法,对后辈学人更快掌握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技能指明了路径,最后,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文本研究 作家研究 专书研究 文献叙录  《唐诗求是》是陈尚君先生著、201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