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界·语言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c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一书阐释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语言观。在这种自然主义语言观看来,语言既是人眼中关于世界的“图象”,也是人自我本质的表达和确证,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汇之所。本文从“悟性”“氛围”和“感觉”三个概念来分析赫尔德的语言观,并在此基础上对赫尔德眼中的人、世界与语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悟性 感觉 氛围 语言
  约翰·哥特菲尔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8.25—1803.12.18)是18世纪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语言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比较文学、民族学和美学等领域都有突出贡献,对歌德、黑格尔、施奈尔马赫、狄尔泰和尼采等人的思想产生了实质性的重要影响。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一书已成为世界性的名著,是探讨语言起源问题的必读书目。在书中,他首先驳斥了苏斯米西的“语言神授说”、孔狄亚克的“契约说”,以及卢梭的“激情说”。在赫尔德看来,“语言神授说”这一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假设语言由完满的神授予,为何现实中的语言一直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努力克服自身的不完满性?亦即完满的神却创造了不完满的造物;孔狄亚克的“契约说”认为,语言产生于人本性的交往需要及因此需要而达成的协约,他假定两个独自生存在沙漠中的孩子,因交往慢慢产生了语言。赫尔德质疑这种假设: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参与,心灵本身也可以产生“心灵之间的协约”,比如自言自語,孔狄亚克没有在根本上说明语言的起源。卢梭的“激情说”宣称,语言起源于人类的激情,当人类将激情以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语言开始产生了。对此,赫尔德驳斥道,如果人的语言产生于激情,推之,动物的激情也可以产生语言,那即是说人与动物在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区别,而这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正是在批判当时这些主流的关于语言起源说的基础上,赫尔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主义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可以从“悟性”“氛围”和“感觉”三个关键词来加以解读。
  一、悟性、氛围、感觉
  (一)悟性 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论述道,相对于人来说,动物更少地需要语言,因为动物强大的本能,导致它们的精力几乎全部都耗费在本能活动的领域,也被限制在这个领域,而更少地注意其他领域。人则不同,他们既没有像鹰那样锐利的眼睛,也没有像狗那样灵敏的鼻子,与诸多动物比起来,其本能十分弱小,甚至不堪一击。但赫尔德坚定地认为“在人的身上,肯定潜藏着另外一些并非本能的力量”,这便是自然作为补偿赋予人的另一个“长处”——自由(freedom),以此突破人的有限本能,形成另一条“自然规律”,开辟一个“反映的领域”,能够“自我观照”(seek his reflection in himself)。“人拥有更自由地施展力量的空间,这种自由的关系就叫作理性力量。”只有人才具有更自由的理性力量即“悟性”(reflectivity;Besonenheit)。
  赫尔德本人在解释“悟性”的时候,常常与“理性”“知性”“意识”“认知反思”这些词交换着使用,这并非是语词使用的混乱,而是他想强调“悟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力量,我们可以从以上的各视域去理解“悟性”,但是不能消解它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因此,“悟性”不是“分隔开来的力量”,或者“动物力量的高级形式”,而是应该从本质上被视为“一切人类力量的总和形式”“全部思维力量”之所在;是人所有潜在认识能力的“积极能动”的倾向,自由地发挥的有机综合体,构成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种属特性。“悟性”具体而言就是“感性本质”“认知本质”和“意愿本质”(sensuous nature, cognitive nature and volitional nature)的结合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赫尔德所举的一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悟性”以及它在人类语言产生中的作用。当最初的发明者遇到羊的时候,他不会像饥饿的狼一样将其视为饱餐一顿的美食,也不会像公羊遇到母羊般充满了本能的欲望。是“悟性”将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用视觉去感知羊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用触觉去感知它柔软的皮毛,用听觉去感知它咩咩的叫声,等等,一切的感知都汇成“感觉之海”,涌入人的心灵,形成一个完整的“图象”?譹?訛。但此时发明者仍然迷惑,该如何恰当地表达他头脑中形成的羊的“图象”,是咩咩的叫声,白的颜色,还是毛茸茸的触感?“练习着的思考的心灵在寻找一个特征”,“悟性”促使他必须在诸多混乱的感觉中做出决断,于是,“心灵便找到了特征。内在的意识开始发挥作用”。心灵抓住其中最强烈的印象特征,做出了第一个认知的判断——咩咩叫(由听觉得到的特征),羊就被命名为“咩咩叫”的。人如何就偏向地使用了听觉的特征呢?赫尔德解释说听觉在这个“图象”中识别了羊独一无二的特点——它的叫声,使得羊能从其他的动物中最快而最准确地区别出来。然后对视觉、触觉,以及味觉等感官接收来的材料(那个“感觉之海”的“图象”)进行综合和抽象,最后形成了“羊”这个概念。另一方面,赫尔德认为“悟性”的意愿本质引导人超越动物本能,开启“自我表达”(the needs of expression)的场域,向世界显现感官的感觉印象、心灵的感觉情绪,通过可说出来的符号——羊,证明人本身的差异性和本质性,而不是与动物相同,根本对这些杂多的感性材料置之不理。
  人获得“羊”的概念的全部过程,就是“悟性”作为积极能动的认知倾向,通过感性、知性、理性等形式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可见,作为本质力量的“悟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关键所在。?譺?訛同时,“悟性”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在没有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是“黑暗的”(这里“黑暗的”是指无法认识和不具有确定的形式来让人理解),只有在不断地通过自身的表现来确证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悟性”使得语言的出现得以可能,语言就是“悟性”对自身的显现。
  (二)氛围 除上所述的“悟性”之外,语言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外部环境,即“氛围”(climate)。“氛围”不只是指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人所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包括历史文化、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等等,赫尔德统称为人的生活样式。由于弱小的本能,人类起初面对的最大的威胁是生存,后经过原始民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已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出各种能够维持生命的东西,总结出衣食住行的经验,与自然一起,共同构成整个世界。如赫尔德本人所说:“整个人类适合于在地球上的各个区域生活,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人就像注定要生活在某个特定区域的陆地动物一样适应于一定的环境。”人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学会生存,在社会环境中学会继续生存,这种本质的依存关系使得人离不开“氛围”的影响和制约,而人的生活样式与思维方式也逐渐适应“氛围”的规定。   进而,当人的思维受到“氛围”的制约时,人思维的产物就必然能够反映“氛围”的特征,在赫尔德看来,语言正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它对“氛围”的反映需得从语言本身去寻找。还是以“羊”命名过程的例子论,发明者的“悟性”在“图象”中找出了唯一的特性来区别羊,转而发明者仍然可以从“羊”的名称回溯到“图象”,继而分离出“图象”中羊的形状、大小、颜色、叫声等外在与人的一切。因此语言的产生是建立在“氛围”之上,同时反映着“氛围”。
  (三)感觉 人的“悟性”与“氛围”相遇能够产生“图象”,进而产生语言,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生过程,其先决条件便是“感觉”。赫尔德的“感觉”(sensation)是指“氛围”刺激人的感官后,“悟性”对其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的属人的持续流溢性的“图象”。换句话说,在面对外部世界刺激感官时,人的“悟性”本质要求人对此给予重视,并做理性的处理。因为“我们拥有的是一种能思维的普遍感官,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受到触发”。即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只是人的综合力量运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知觉形式而已。所以赫尔德称我们用以形成感觉表象的感官是面向世界的、能够思维的普遍感官。相反,动物的感觉是限制在本能范围内的感官活动,当外物刺激动物的感官时,它们只会产生本能性的感觉,并不会对这些感觉做进一步的特征抽绎,概念抽象,更谈不上基于概念的思考和创造。
  赫尔德还强调,语言的产生是所有感官共同发挥了作用,不能将其分隔开来。当人面对“氛围”的时候,人的所有感官作为一个综合体共同面临外部的刺激,不同感官部位形成了不同的感觉表象,汇成一股感觉之流涌向心灵,心灵凭借自身的思考能力,将其保存下来,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所有特性,找到其中的区分特性。由此,“人类积极的思维力量获得了足够的空间和领地,拥有适当的质料和形态、内容和形式,为了造就语言,人的感官恰到好处地组构起来!”显见,语言所表达的“感觉”是人类眼中关于“氛围”的“图象”,而非“氛围”的客观“图像”,“感觉”深深烙印着人类的认知、情感和意愿。
  “悟性”“感觉”和“氛围”,语言就在这三种要素完美地综合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悟性”作为人的本质潜在的综合力量,不断地向外开显;“氛围”作为外部环境,给人提供生存和思维场所;“感觉”是人带着种属本性去感受“氛围”所形成的“图象”。因此语言是人的本质表达,是人对自我的理解和建构;通过语言,人把自身的本质映射到世界中,让世界成为人可理解的世界,同时,世界也留下了人的痕迹,再次成为人生活的整个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就在人类语言的发展中得到诠释。
  二、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人的本质,人之成其为人,就因为他有语言。”在赫尔德看来,作为“悟性”“氛围”和“感觉”的结合形式,语言是人的“悟性”的本质确证和表达。人的“悟性”是一种潜在的综合力,仅凭自身无法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氛围”的刺激给“悟性”创造了机会,当两者相遇即人与环境相遇,碰撞出唯一“图象”,再经过“悟性”的理性处理形成了语言。语言来源于“悟性”,通过语言也为认识“悟性”开辟了道路。
  如前所述,“悟性”是人的“感性本质”“认知本质”和“意愿本质”的结合形式,当“悟性”作为感性的主体,在感官的语言中呈现主体不同的感觉印象,在心灵的语言中联结主体所需的感知表象;当“悟性”作为知性的主体,在概念的语言中形成主体的判断,在逻辑的语言中形成主体的综合统一;“悟性”作为意愿的主体,在需求的语言中清晰地认知自己,区分“我”“世界”和“他者”。所以“悟性”一开始是“黑暗”的力量,但它通过它自己的产物——语言显明自身。另一方面,“语言的持续发展如同他固有的本性一样自然”,人的“悟性”是持续活动的潜在综合力量,语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跟随“悟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完善。反过来,语言就是“一幅人类精神进步的图画,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心灵的发明艺术”。语言的逐渐形成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人的“悟性”,是“充分地表白自己的本性”的必然结果。
  三、世界与语言的关系
  透过语言能明晰“悟性”,语言就如同是亮光,是“悟性”与“氛围”相遇后产生的亮光,它照亮了“悟性”的同时也照亮了“氛围”。被照亮的“悟性”就此有了“分别”,它“看清”了“我”“世界”与“他者”。一开始“悟性”是人自身无法领会的黑暗力量,仅懂得使用“我”的名义来表述,原初地呈现在自然中。当遇到第一个有别于“我”的东西时,才意识到还有与自己对立的“世界”存在,虽然“我”依然无法领会这个对立是什么,至少“我”清晰地明白是与“我”不同的。直到遇到另一个拥有“悟性”的主体“我”(“他者”)时,“我”才最终认识到“我”的内涵和意义。赫尔德进一步解释道,“悟性”对自身的认识过程就是语言的形成过程,语言使得“世界”能够被“我”所理解,而语言又是“我”主动去理解“世界”的工具(“他者”只是“世界”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分)。在“我”与“世界”的往返中,“世界”促使“我”去创造语言来理解“世界”,语言是“我”充分发挥了自身力量的结晶,也是通往理解“我”自身的唯一回溯。“他者”的出现使得语言从只有自己能够理解的、存在于一个人内部的“私人语言”,必须转变为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具有广泛认同性的“公共语言”。所以在同一个族群中,“每一代人都把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语言特点带进语言”,在族群环境中,同族人不断地学习总结,日益完善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利于族群的生存和发展。族群经过历代的传承所积累下来的语言现象,自然是整个族群都能够理解的。
  同时,赫尔德也反复提醒不可陷入一个误区:语言绝不是单一的,唯一的。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条件的差异,导致语言可以是不同的。“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民族或部落在同一气候环境中相邻而处,而他们讲的却是那么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生活样式的反映、“氛围”的反映,不同的“氛围”必然导致不同的语言。因此“同样多的民族语言”就如同人类划分为许多大小不一的民族种属一样伟大,都是创造语言的人本身和生活世界的完美诠释,不可受到蔑视。
  四、结语
  作为理解的工具,语言连接了“我”和“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语言的产生是人发挥自身力量的结果,语言体现着人的本质悟性。“悟性”作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综合力量,在“感性本质”“认知本质”和“意愿本质”中得到逐一的体现。人拥有面向世界、能思维的普遍感官,形成属人的“图象”;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抽象能力,去认识和感知世界;人拥有自我表达的强烈需要,向世界展示出积极的综合力。从原始时期开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当中,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思维方式都与其所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受之予之。“悟性”“感觉”与“氛围”产生语言,語言是通达人自己和世界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阿·符·古留加:赫尔德[M].侯鸿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以赛亚·柏林.启蒙的三个批判者[M].马寅卯,郑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4] 陈艳波.语言的所指与用法的结合——试析赫尔德语言哲学中的“感觉”概念[J].社科纵横,2010(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批准号:14CZX034)、贵州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探析(研人文2017021)
  作 者:黄群,贵州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国哲学;陈艳波,博士、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海诚最新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自上映以来便备受关注,除了延续以往的对“天空”的细致刻画、“天空”是“自由”“理想”的象征之外, 《天氣之子》中“天气”之“晴”隐含了新海诚对“情”的象征意义。连绵的阴雨,让人对“晴”充满向往,“晴”在故事中是各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情”是一个人孤独的“心情”,是两个人真挚的“爱情”,是主人公缺失的“亲情”。  关键词 : 新海诚 《天气之子》 无晴 有“
摘 要: 牛犁、崔荣荣著《绣罗衣裳》是迄今为止对汉族传统民间服饰上衣下裳的较为全面的研究著作。该书立足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大量珍贵馆藏品,以丰富的存世实物和先人记述资料为论证依据,从审美思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近代民间衣裳的演变进行研究,探析女性社会角色转变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变革与民间衣裳的演变规律。借助大量传世实物高清照片,直观且多视角向人们展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特
摘 要: 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非《聊斋志异》莫属,《聊斋志异》汲取了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的创作精华,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给读者构建了奇诡秀丽的鬼狐世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聊斋志异》中女狐的形象塑造得尤为生动,她们慧眼识珠,用智慧大胆地追求爱情,觅得良人,收获幸福,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显示出女性婚姻自主的观念和择偶时尚德重才的品质。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女 艺术成就 女性自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西北部为丘岗地。此地最有名的土特产为新郑大枣,为河南省大枣主要产地之一。新郑在上古称为“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新郑市是河南省1989年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郑韩故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是主持人肖东坡。此次来到河南新郑市,是给油坊村
摘 要:周梅森的作品《人民的名义》在2017年横空出世,得到了极广泛的关注。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人们在反思这些贪腐行为的同时,也就无可避免地涉及“权力”的问题。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知识、真理、话语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知识、真理也就不成其为权力。本文将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核心对其进行分析,展现权力视域下的众生百态。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福柯 权力  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为
这封信,写给年轻的你:最近听说了你为未来打拼时的心酸故事,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困惑和焦虑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多年所学会不会打了水漂?初入职场,基层岗位,薪水不高,忙来忙去也看不到未来,人生会不会就此被框定?待工作稳定,家里又开始频频“催婚”,自己会不会成为被剩下的那一个?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很多人又感叹,在上有老
摘要:中国新诗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这一时期探索诗人异军突起,诗人们强调的个性自我和个体存在价值成为探索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一变化在诗歌日益僵化的历史时期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的《探索诗集》中收录了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探索诗歌,较为全面地展示出新时期诗人们的创作理念和追求。这种承前启后的诗歌创作现象,对于诗歌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
楼主:为了我的奥迪,你的迪奥,咱孩子的奥利奥,努力奋斗!  回复:最后还是我的奥拓,你的奥妙,孩子的奥数。  楼主:如过3年你未嫁,等着我!  回复:等我好好地嘲笑你一番!  楼主:为什么我们会围在一起讨论高考作文,而不是数学或物理?  回复: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还看得懂的东西。  楼主:女人比男人长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复:她们不用和女人_起生活。  楼主:为啥男人讨厌女人的猜忌?  回复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传播策略,其中包含文本选择、译者素养、运营团队、效果评估体系等多个要素。提出借鉴林语堂的成功经验,构建有效的文化传播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进入国外主流传播渠道。  关键词:林语堂 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文化 外译 启示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当前,我国已然把“中国文化走出去
摘 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文学家艾丽丝·门罗在代表作《逃离》中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平凡生活及情感经历,主要反映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原生家庭及婚姻家庭压制下的生存困境,通过女主人公的两次逃离之旅,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觉醒以及自我成长。通过研究女主人公在面临男权社会中父亲与丈夫的压制时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分析其逃离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期为处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