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画”与“画中诗”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bing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苏轼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认为,教科书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
  田雅琪:我认为这幅画画得非常紧凑,非常淡雅,但是有些纰漏。
  师:“紧凑”“淡雅”与否暂不评价,先按行文顺序来找找纰漏。
  宋美佳:我认为“枯藤”是干枯的枝蔓,而远处的树却画得生机盎然的样子,有点太不合诗意了,因为诗中是一种忧郁的感觉。
  宋奕洁:诗中的环境是凄凉的,而这幅画中除了两棵枯树,其他的树却生机勃勃。河边的草郁郁葱葱的,全是向上挺立的。
  李志远:不应该生机勃勃,死寂一些更有韵味。
  田雅琪:秋天的时候,树叶、青草应该枯萎。可是树上还有树叶,河边还有青草。
  田崇政:不一定,因为还有松柏呢,四季常青。
  师:按说什么树都可以画,但是,在这首小令中,松柏入画到底好不好,为什么?
  陈思雨:这首诗本来是讲游子漂泊他乡的凄苦,如果画出了松柏,就和这首诗格格不入了。
  师:即使画松柏,也是枯死的更合适了。
  郭文昊:“昏鸦”怎么能飞呢?不如老树上半蹲着很多昏昏欲睡的乌鸦。
  师:这比轻盈地飞着要好得多。
  田雅琪:我认为小桥和流水是我们常见的事物,但是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若能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才更好一些。
  宋美佳:我认为在房屋上画一缕炊烟更好一些。还有,我觉得那个流水上再漂着几片落叶,会显得更好。
  师:水也太湍急了,应该流得缓慢一些吧。
  田雅琪:有了“人家”,古道上才会非常温馨。
  郭文昊:为什么要温馨啊?
  师:“小桥流水人家”——正如同学所说,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那和全诗基调是不合拍的。这又该怎样理解呢?
  郭文昊:我认为这一句写出人家温馨,自己却在荒凉的古道上行走……
  宋美佳:凄凉与温馨是对比。
  陈思雨:“小桥流水人家”的这种温馨应该是和游子思念家乡形成对比,生动形象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时的惆怅。
  宋美佳:对比会更加衬托出作者这份离乡之痛,思乡之悲。
  郭文昊:文中“小桥流水人家”不一定是实写,可能只是作者思念故乡想象的画面吧,好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以想象的“小桥流水人家”对真实画面的“断肠人在天涯”,不更能体现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吗。
  师:一方面,脑海里,记忆中的故乡“小桥流水人家”和现实的“古道西风瘦马”是可以切换的;另一方面,由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了家乡的温暖情景,实中隐虚,虚中扣实,也未尝不可。继续看下一句。
  仇兴杰: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比较壮,和诗中说的不匹配。
  师:瘦些好。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陈思雨:我感觉那个古道上再有一层枯叶就更好了,更能衬托出秋天的沉寂和主人公的凄楚。
  缪欣燃:人牵着马慢慢走,更能体现岀人的忧愁。
  师:无力地牵着老瘦马,才更有鞍马劳顿的味道。
  宋奕洁:诗中的“西风”没有表现出来。
  师:凄风苦雨才好呢。
  田雅琪:把帽子去掉,把头发画得飄起来。
  宫嫱:“夕阳西下”,可插图的太阳还高挂在天边。
  宋美佳:“夕阳西下”,那就应该是落日的余晖了。
  陈思雨:是啊,为什么要画一个又小又圆的太阳呢?
  刘宇航:画里的太阳给人的感觉像是中午,和诗人的心情格格不入,可以画半个太阳。
  师:夕阳还应画大一些,最好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才能显出黄昏凄凉的味道来。
  张茗淇:“断肠人在天涯”在图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虽然断肠人的伤心、忧郁较好地体现了出来,但是断肠人应该是在很远的地方,而不是在我们的面前。
  宋奕洁:这幅画太拥挤了,有些杂乱。
  师:是的。画画有时也是需要留白的。我们挑出了很多纰漏,那么,整体来看,怎么安排人物和背景,才能更好地体现主题呢?
  刘宇航:景物与景物之间要有点距离,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太乱了。
  田雅琪:这首小令前三句纯写了九种事物,形象地写出了萧瑟、苍凉的氛围。而插图却没有细腻地描绘出来。
  师:嗯。整体布局方面,如远近、大小、层次、疏密、浓淡……怎样调整更好呢?
  宋美佳:我认为这幅画中的房子更远一些,会更好一些。然后呢,这画面有点拥挤,给人总是一种热闹的感觉,诗中描绘的是一种忧郁的味道,和这幅画完全不一样。还有那个马,总是觉得不是很瘦,而且还很壮的样子。但是人的那副忧郁的表情比较到位,但整体来看还是很不好。
  刘雪: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古道,指的是古老荒凉的道路,可是图中的景物有山有水,生机勃勃,怎么能体现出荒凉呢?西风,那种萧瑟的韵味也没体现出来吧!瘦马,图中的马真的很瘦吗?看这匹马结实的腿脚与健壮的身躯,也吃了不少好东西吧!图画整体来看布局拥挤,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为了更应合诗意,我们可以在画上减少一些景物,更加突出人物的凄凉,用近大远小来反衬山水;再把马画得消瘦一些,让人牵着马走,岂不更能反映出凄凉之意?还有,我们也可以让人不戴帽子,飘出几缕发丝,也能描绘出“西风”。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来看,细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无一不体现出沧桑、忧郁的既视感,远处的夕阳映衬着老树,这不都是在突出主题吗?
  师:既视感,很专业啊。你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生解释)
  师:你美术学得不错啊!我们课后百度一下。
  陈思雨:我感觉这幅画画得单调,才能衬托出主人公的忧愁。   宫嫱:背景的景物应稀疏些,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凄凉。
  郭文昊: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感伤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这样来画: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把人和马的影子拉得很长,引人惆怅、感伤。
  张茗淇:把断肠人与马安排得远一些,体现出远在天涯的感觉;让昏鸦倦在枯枝上;如果人可以牵着马走,并且再把马画得瘦些就更好了。
  田雅琪:让“小桥流水人家”再远一些,古道再深一些,景物再少一些,更偏僻一些,来衬托主人公的孤单、哀愁。
  师:这样视野更开阔,也更显得荒寒萧疏寂冷落寞。我们来看一看一位学兄当年的看法:
  PPT: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缪欣燃:我认为插图有没有不重要,我们也可以根椐文字来想象。
  师:对,文字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不当的配图却有些害意了。亦诗亦画,诗亦画,画亦诗,无疑是最美的境界。可惜,插图多多少少有一些欠缺,但经同学们这样一改,就境界全出啦!我们对这首小令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点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二字道尽了语文教学的奥秘,因为教学就是带领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实现,自然是“得法”为先了。但“得法”二字,要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什么才算“得法”?怎么才能“得法”?这堂课诗画两相观照,诗意境界全出,为我们做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
  一、插图:“得”文本个性之法
  “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好的插图和课文内容互为观照,既能丰富文字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可谓相得益彰。但要真正利用好插图开展教学,却是需要教师的智慧的。这堂课选择了插图这一重要的教材资源,紧扣了文本的个性,可谓“得”文本个性之法。
  这堂课的标题是“‘诗中画’与‘画中诗’”,这是这堂课的设计关键点,而这一关键点的把握,基于教师对文本个性的准确定位。教师清楚地知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來构筑画面,来营造意境,来表达情思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诗歌意象,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思。强烈的画面感是这首诗的特点,而插图就是呈现诗歌意象画面、表现诗歌意境的很好载体,所以,教师选择插图这把钥匙来进行教学,正是契合了文本的个性,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文本的大门,教出了这首诗歌的个性魅力。
  二、比较:“得”学生学习之法
  找到打开文本的钥匙还不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学得充分,还得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也就是要“得”学生学习之法。教师找到了这个“法”,那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激活了文本阅读,激活了学生思维,激活了整个课堂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揣摩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和插图比较让学生对它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对画面意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褒或贬。由于学生对课文插图的异议,他们根据诗歌的意境重新构筑画面,而这一画面已经连同文字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了,这是属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对文字理解和插图感受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回答,印证了“比较”之法的非凡魅力。
  三、引导:“得”教师指导之法
  除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之外,教师的指导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即要“得”教师指导之法。教学的走向应该有教师的随机点拨,及时引导,才能科学高效。
  首先,教师以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教科书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可以说,这一问题撬起了整个文本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使整个教学简洁、集中而有效。
  其次,教师对教学走向的控制。比如开头的对话:
  生:我认为这幅画画得非常紧凑,非常淡雅,但是有些纰漏。
  师:“紧凑”“淡雅”与否暂不评价,先按行文顺序来找找纰漏。
  面对学生对这幅画的评价,教师避“紧凑”“淡雅”,就“找纰漏”,其意图是明显的,让教学走向更简洁集中,不要旁逸斜出。
  最后,随机点拨也是恰到好处。比如,有学生说“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觉到“家”的温暖,显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于是教师就随机提问:“‘小桥流水人家’——正如同学所说,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那和全诗基调是不合拍的。这又该怎样理解呢?”这一问引发了学生对对比手法、虚实手法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深度把握,可谓恰到好处,及时有效。
  “得”文本个性之法,“得”学生学习之法,“得”教师指导之法,这三者分别关乎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素,即文本、学生、教师,抓住了这几个要素,也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这让我想起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封面上的一句话:“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候,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挂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和谐共鸣,正是这堂课上实践的内容,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本色本真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猜读,就是在读中猜,在猜中读,然后把猜读的内容和文本对照,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了解的一种读书方式;它是在概念判断基础上的一种思考形式,在推测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读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读书方式;它也是一种有别于被动读书的读书方式。猜读法打破了“满堂灌”“满堂练”僵化的教学模式,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的具体运用。本文从“猜读法”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意义价值三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
[摘 要:爱的教育是践行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将爱融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细微环节,不仅可以让语文学科更有人情味,更会让学生变得更加有爱。本文浅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旨在用爱点亮语文课堂,用爱点亮学生的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注;信任]  师生情是最美丽的风景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最真挚的情感。师生情的产生有关爱的教育,爱是什么?爱是关注,爱是鼓励,爱是信任。所以如何做一个有爱的教师?这是每
【教学目标】  一、搜集有关月的别称的诗句和咏月的唐诗,整理在笔记上。  二、朗读所积累的诗歌,并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让学生感受月亮文化,以陶冶情操,努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实录】  师: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蒂米斯爱上了海王的儿子好猎手欧烈翁。他们相亲相爱,经常一起散步一起打猎。阿蒂米斯的哥哥太阳神阿波罗非常讨厌欧烈翁,就设了毒计让妹妹误用箭射死了欧烈翁。女神伤心欲绝,心灰意冷。她
[摘 要:通过研究化学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的理论知识,完善化学评价任务设计的理论体系;通过开展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引领化学评价任务设计的程序开发,探索评价任务应用于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有效反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使教、学、评达到一体化。化学评价任务的落实不到位,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程序的引导。本文开发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评价任务设计的实施程序是有意义的。通过实践和理
[摘 要:本文以高职档案类专业课程《档案文献编纂实务》为例,探索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实现全面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建设思路]  一、《档案文献编纂实务》课程现状  (一)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没有融合  《档案文献编纂实务》专业课教师没有将思政元素、德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重视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专业实践、忽视了德育教育,认为德育
一、问题聚焦  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相对,是纪实性叙事文体的总称。2016年部编教材将纪实文学的整本书阅读放入八年级上册的课外阅读中,这是纪实文学首次进入初中语文教材。尽管人们对纪实文学越来越重视,但是纪实文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纪实文学篇幅较长,学生看到厚厚的书本,立刻产生了畏惧心理,对整本书的阅读还未开启便已打了退堂鼓。在内容上,纪实文学往往以历史事实为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想就这句话,结合现在的一些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些老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无非”这个词带有贬斥之意,好似在强调教材不甚重要。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积极致力于开拓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却轻视、忽略了教材的价值取向。而近些年来,高考、中考试题越
陆游《剑南诗稿》收诗9100多首,其中写到拄杖的约460首,占整个诗作的百分之五。这个数字较酒诗、梦诗虽相对少些,但与其他意象相比,则明显可以看出诗人对拄杖的偏爱。  陆游曾说自己有拄杖癖。他的喜爱拄杖,有高标人格、助老扶衰的原因,更有把拄杖当作朋友的深层因素。从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次把拄杖写入诗中开始,在以后五十年的岁月中,他都与拄杖思想上共语,情感上共鸣,行为上共步。其《梅花》之五诗云:“江上梅花
一、对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新《课标》从语文能力要求和语文的现实性与发展性出发,以学科间知识的贯通为平台,以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为手段,以学科内不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高中阶段的语
●玉米的记忆代码  我收到了玉米用天线发来的电讯  鲜活的玉米嗝便从那些年回流过来  森林般的欢迎方阵  酷似堂哥胸膛袒露的粗粝  大家的笑,在草地上打着旋儿  然后在头顶炸开,把红发辫耸的老高  我知道,围住并拉着我嘘寒问暖的  是母亲般的包容,那顶天立地沉默的  是父亲挺直的腰杆  同样的颜色与底版,以及同样的血液  构成了我们的亲属关系  在这块同质地的土地上,我们之间  达成了根本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