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34岁.下肢皮肤出现红斑20余年,泛发加重2年就诊.患者10余岁时,双小腿皮肤开始出现红斑,无自觉症状,红斑逐渐向上发展.近2年,红斑发展较快,扩展至大腿、臀部、腰部、背部、乳房部、双上肢,无不适感,因影响美观而来我科就诊。

其他文献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持续增加.淋球菌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1987年我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中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将近6年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患者男,47岁,阴囊丘疹、结节3个月.2005年10月发现左侧阴囊数个绿豆大小丘疹,无不适症状,当时未予特殊处理.随后皮损逐渐增多并扩大,自行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于2006年1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婚外性行为史,无明确家族史,无其他皮肤、黏膜、指甲损害。
期刊
目的 研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型和功能改变所致的细胞免疫抑制效应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染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RGH患者和33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T细胞转录因子Foxp3及细胞毒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相关基因(GITR)、程序性死亡1(PD-1)等抑制性膜
患者男,43岁.因全身皮肤发红、变硬8年于2005年5月9日来我院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面部皮肤逐渐增厚、紧绷、变硬,眼睑增厚,下眼睑渐外翻,鼻变尖;躯干及四肢皮肤变厚,表面出现粟粒大皮色丘疹,渐增大、增多,并融合呈蜡样斑块,坚实发亮,触之质硬,各关节活动受限;双耳后、颈部、背部出现粟粒大小皮色丘疹,逐渐增多,密集分布呈网状,间有色素沉着.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治疗(用
期刊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dsDNA抗体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SLE患者(n=72)和正常对照者(n=30)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以TLR9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封闭其TLR9,经天然的小牛胸腺DNA(nCTDNA)作为免疫原体外刺激后,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抗dsDNA抗体.结果 无义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均可检测到较高水
目的 分析Mohs显微外科手术的意义及特点.方法 对75例Mohs显微外科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病例中多为老年人,基底细胞癌、Bowen病等为最常见的受治病种.部分肿瘤经多次扩大切除才被切净,最终切除面积大于常规方法切除的面积.68%为头面部手术,头面部缺损多需要应用复杂成形修复.手术缺损最终大小与患者年龄及皮肤肿瘤发生部位无关.结论 对于切除皮肤肿瘤,Mohs显微外科手术比常规切除方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genital chlamydial infections,GCI)是我国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高,流行广泛,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已成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就GCI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要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期刊
期刊
先证者男,60岁.13岁出现指甲生长缓慢、变黄,指(趾)甲增厚,呈弓状突起.8年前出现咳嗽、气促、胸闷、胸部疼痛、头晕、头痛、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x线胸片示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拟诊结核性胸膜炎.在门诊口服利福平、异烟肼治疗6个月,胸液未见减少.2年前出现双手及双下肢水肿,伴头晕、头痛加重,且经常反复。
期刊
有研究表明,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对于皮肤伤口愈合过程是必需的[1].皮肤伤口愈合的表皮再形成过程和银屑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些学者认为,银屑病的斑块表现了持久的伤口愈合反应[2].新生血管的形成为银屑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素之一.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Stat3和VEGF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