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眩晕是患者常见的主诉,据统计在眩晕患者中约有56%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PPV),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以往BPPV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组胺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和镇静剂等,但疗效欠佳,Epley基于管石理论(canalolithiasis),即该病是由于椭圆囊中耳石脱落到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提出了手法复位法治疗BPPV。Parnes等[1]报道,采用一种改良Epley手法,即颗粒复位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我们通过颗粒复位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探讨颗粒复位法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以期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5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28~62岁,平均45.2岁;病程1~10 d,平均4 d,起病前3例有感冒史,余无特殊诱因。既往有高血压史6例,偏头痛史3例。8例在外院被诊断为颈椎病、6例被诊断为梅尼尔氏病、16例被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于改变头位(如起床、抬头或弯腰低头等)时突然起病,表现为视物旋转感,眩晕持续约10 s~2 min后自然停止,其中絕大部分持续20~40 s,但当患者做相同的诱发动作时又出现类似发作。发作时均伴恶心,5例伴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心慌、出汗。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3]诱发试验阳性即可作出后半规管BPPV的诊断。头颅MRI或CT未见明显异常,尤其是脑干和小脑部位。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耳炎、心脏疾患、颈椎病变或骨折。Dix-Hallpike试验的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受检侧)转45°;②检查者迅速将患者由坐位变成平卧位,头过伸向下垂30°,观察双眼有无眼震。如果经过短暂潜伏期(1~5 s),患者出现短时眼震(典型的<30 s)双眼逆时针旋转性眼震(即快相为逆时针方向)同时有轻微上跳性,伴眩晕,即为阳性;③当患者再由平卧位复原至坐位时,出现双眼反方向旋转性眼震,即快相顺时针方向眼震;④患者头向另一侧转45°,重复①、②、③步骤。比较两次检查时患者眩晕的程度和旋转性眼震的强度,判断出哪一侧后半规管受累。如果头向右侧转45°时出现明显眩晕和眼震,则为右侧后半规管受累,反之为左侧后半规管受累。如果向两侧转动时均有明显的眩晕和眼震,则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受累。同时所有患者均行仰卧侧头试验,以排除水平半规管BPPV。
  1.4 治疗 确诊后行颗粒复位法[1]治疗,治疗步骤如下:①患者坐于床上,头向患侧转45°,治疗者手持患者头部,迅速将患者由坐位变成平卧位,头向下垂30°(同Dix-Hallpike诱发试验),维持该位置1~2 min;②将患者头部向健侧转90°;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继续向健侧转90°,此时身体由平卧改为侧卧,头部与地面呈45°,由①位经②位至③位总的时间不超过3~5 s,③位维持1~2 min;④返回原来的坐位并微低头。经过上述不足5 min的循环治疗,若治疗成功,后半规管的耳石颗粒经重力作用滚至了椭圆囊,眩晕及眼震即消失。治疗后嘱患者在2 d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第3天电话随访或来院复诊,对仍有眩晕发作或Dix-Hallpike诱发试验阳性的患者再次行颗粒复位法治疗。
  2 结果
  52例中左侧后半规管受累29例,右侧受累23例。44例经1次颗粒复位法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达84.6%。8例首次治疗无效者,4例经2次,1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消失。总治疗有效率为94.2%。治疗过程中,患者除眩晕、恶心呕吐外,少数出现心慌、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经随访,1例在半个月后复发,仍为同侧后半规管性,再次复诊治疗症状消失。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在1921年由Baran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 1952年报道了Dix-Hallpike试验诊断后半规管BPPV。BPPV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病因之一,既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采取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BPPV的确诊可由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典型的眼震和眩晕确定[2]。眼震的特征有:短暂的潜伏期,头位变化1~5 s后才出现眼震;持续时限短,通常<30 s;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眼震,与垂头位时眼震方向相反;多次反复做诱发试验后眼震和眩晕程度会减轻。Epley根据管石理论发明了管石复位法(canalith-repositioning maneuver),又称Epley法[4]。其原理为:当患者头转向患耳45°时;耳石颗粒位于半规管的底部,近壶腹部,随着患者头位的一系列变动,颗粒受重力影响渐向半规管的总脚部移动,当患者面朝向地面时,即上述颗粒复位法(3)位,颗粒已移至两个半规管的总脚处,最后患者坐起并低头,颗粒进入椭圆囊。
  BPPV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头外伤感染或变性使半规管壶腹、椭圆囊或球囊上钙化的碳酸盐晶体(位觉砂、耳石)移位,由于重力作用进入半规管后部,刺激产生眩晕形成PC-BPPV。少数耳石进入水平半规管,形成HC-BP-PV。根据这一机制,采取管结石再复位方法,使漂浮在半规管内的耳石回到原位,在头部进行成角加速运动时症状消失。
  BPPV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复发性短暂性眩晕,可由头位改变,主要是伸展颈部引起,翻身、起床、弯腰时出现,刺激体位经几秒钟潜伏期后出现眩晕伴旋转性眼球震颤。其单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少于1 min,但可呈几天、几周甚至几年的周期性发作。
  本研究中,首次治疗有效率84.6%,总有效率为94.2%,文献报道治疗有效率为30%~100%[2],高于一般文献报道,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急诊患者发病时间短,耳石粘附在膜半规管上出现狭窄的机率小;②入选的病例均为单纯的单侧性后半规管性BPPV;③样本量小。5例患者需多次复位治疗的原因,可能是一次手法复位时,尚不能使所有的耳石均回到椭圆囊。在复位治疗时,对每个步骤均应按规定严格操作,使绝大部分耳石能回到椭圆囊;此外还可能与复位到椭圆囊的耳石又回到了半规管有关,所以应强调在复位后尽量保持头部直立,避免抬头、低头或弯腰等动作,半卧位睡眠,以阻止耳石反回到半规管。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症状才能缓解。给予颗粒复位法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随即消失。以往Epley法要求患者在治疗后2 d内保持坐位,不能躺下。但近来报道治疗后患者躺下和保持坐位疗效无明显差别。本研究要求患者健侧半卧位睡眠,易行,有效。复位过程中可诱发眩晕、恶心和呕吐,可能会产生惊恐甚至不配合,需在操作前将治疗的益处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取得合作。对有严重颈椎病或严重心脏病者慎用。
  本研究证实,颗粒复位法操作方便,简单易学,患者多能接受,并能坚持自我训练,因此值得推广。以及早解决患者的痛苦,减少不必要的诊治时间和费用。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眩晕患者,均应进行Dix-Hallpike检查和平卧侧头试验,以确定是否是BPPV,然后根据受累半规管,行颗粒复位法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Parnes L S,Robichaud J.Further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particle repositioning maneuver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7,116(2):238.
  [2] Parnes L S,Agrawal S K,Atlas 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CMAJ,2003,169(7):681.
  [3] Parnes L S,McClure J A.Free-floating endolymph particles:a new operative finding during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occlusion.Laryngoscope,1992,102(9):988.
  [4] Epley J M.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2,107(3):399.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观察血清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22、IL-23和IL-27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30例AIH患者(AIH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7、IL-22、IL-23和IL-27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Ⅲ组患者血清IL-17、IL-23和IL-27水平分别为(95.5±32.4)
唇腭裂手术的麻醉多在婴幼儿期进行。临床上都采用全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小儿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麻醉并发症多。随着麻醉技术水平的的提高,麻醉药物的更新,瑞芬太尼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1~2级,年龄1~10岁,体重6~25 kg,唇腭裂修复择期手术患儿70例(唇裂43例,腭裂27例)。术前排除先天性疾患及内
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1]是利用颅内压测量仪对颅内压连续监测并记录,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我科2011-01-2011-09对39例颅脑术后患者进行
期刊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护理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
河北省辛集市张×我今年刚41岁,半年前查出了2型糖尿病,随后就恶补了糖尿病知识.我看到各种书刊里都说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很多权威指南里给出的血糖控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及外周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NCHD)组9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0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斑块的形态特征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Ⅰ、Ⅱ、Ⅲ型.根据超声特点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易损型和稳定型,比较ACS组、S
目的 探讨抑酸治疗对儿童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的影响.方法 34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患儿为病变组,20例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基本正常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周,随后仅以奥美拉唑治疗2周;而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1个月.两组均于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比较两次胃镜检查结果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组织学变化.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