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低年级数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henzhuo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线段图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于整個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是线段图教学构造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教给学生这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线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奇妙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让孩子学习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绽放特有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渗透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线段图是基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自然语言转译为图形语言的小学阶段最常用的形式之一,能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直观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我们好多老师认为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是高年级的事情,是解比较难的题目才使用的方法,低年级那么简单的题目何必浪费时间,小题大做呢?而当你教到高年级时,才真正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会影响思维的发展。
  线段图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是线段图教学构造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而到了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主导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线段图或者画简单线段图快速解决问题了。
  我觉得画线段图不是最后的目的,它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要让学生“我画因我需”。当他们解决问题身陷困境时,能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画线段图帮助解题。而这个工具的获得,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教给学生这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线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奇妙的作用,绽放特有的光彩!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关线段图的教学呢?
  一、低段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体验
  虽然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点、线还没有认识,也没有一一对应的意识,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座位,这其中既有“一一对应”,也有点的概念。再如,让他们去数物体的个数,他们虽然很有可能数错,也不知道“一一对应”思想,但他们会努力一个对一个的去数准确。再有孩子们对直尺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可以将直尺抽象为“数尺”,将抽象的“数”有规律、有方向地借助看的见的“数尺”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将数与“位置”(还没有点的概念)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既有助于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又有助于理解数列的规律。
  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增加线段图教学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关系。(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如:
  第一行摆:▲▲▲ ▲▲▲ ▲▲▲ ▲▲▲
  第二行摆:●●●
  ▲是●的( )倍?
  (从具体的图形过渡到用线段表示)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阶段,数学学习中更多的是借助图形语言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概念、理解算理。
  案例:《乘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环节: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初步感知运算意义。
  (1)提问:你知道一共有几个方块?能用算式表示吗?
  (2) 学生汇报出现以下算法:
  2×6+5=17, 6+6+5=17, 3×5+2=17
  (3)结合图形说说每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环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建立数学模型。
  (1)当学生出现3×6-1=17这种方法时教师立即用课件显示。
  (2)结合图形,说说3×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每排有6个,3排就有18个)
  (3)为什么要再减去1呢?(因为添上一块才变成3排,要把添上的1减去就剩下17)
  第三环节:整理算式,总结运算顺序。
  因此,我认为在低段数的运算教学中通过训练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丰富对形的认识很重要。
  (一)观察中感悟数与形的结合
  观察是学生操作、比较、联想、类比、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为了给中高年级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低年级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如: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28根小棒加72根小棒两次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既充分展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兴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操作中体悟数形结合的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学生的动手操作,也能丰富对形的感悟。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应该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解决问题:“ 小熊:我从家出发,已经走了35米,这时看到路标上写着离学校55米,问:小熊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当时第一个班的学生基本会列35+55=90(米),但是他们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要两个数相加。于是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桌子上用笔表示小熊,按照小熊的路线走一走,走到路标处,就告诉同桌:我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还有55米。接着让学生想象整条路线,你能将它画出来吗?根据学生的提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路线图,为什么55+35=90(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体验领悟到了数形结合的策略。
  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或较强的学生;也要照顾到逻辑思维发展较快或较优的学生;同时也不要忘记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都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能直接列算式的同学直接列(小部分同学),其他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先画线段图,再抽象出一般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教好的学生可以先列算式再用线段图进行验证。总之。避免老是停留在作图分析上影响后继学习及逻辑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 徐燕.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的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10,(9)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骀)患者治疗前的石膏模型及X线头影测量片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Ⅲ类错(骀)患者牙弓和牙槽弓宽度的特点。   方法:   本
摘要:兴趣是调动学生参与中长跑练习的催化剂,但是,项目的乏味,练习的畏惧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长跑练习的效率。文章分析了中长跑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提出了中长跑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方法——设置合理的目标;课余积极有效组织;采用比赛激励法;采用合理的奖励措施;适时介入调动学生参与,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长跑;练习;建议  【分类号】G633.51  1 前言  所有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慕课的背景和其特点,提出大学生学习生活应处理好的六个重要关系,引导大学生扬长避短、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慕课 大学生 教育  【分类号】G645.5  一、慕课环境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为MOOC)。2008年由加拿大Dave Cormier和美国Bryan Alexander两位学
目的:采用组织工程人工骨修复大型骨缺损时,移植材料内部的供氧以及细胞新成代谢物质的及时循环运输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难题之一。为了初步解决这一难题,本课题组提出了组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