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线段图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于整個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是线段图教学构造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教给学生这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线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奇妙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让孩子学习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绽放特有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渗透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线段图是基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自然语言转译为图形语言的小学阶段最常用的形式之一,能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直观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我们好多老师认为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是高年级的事情,是解比较难的题目才使用的方法,低年级那么简单的题目何必浪费时间,小题大做呢?而当你教到高年级时,才真正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会影响思维的发展。
线段图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是线段图教学构造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而到了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主导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线段图或者画简单线段图快速解决问题了。
我觉得画线段图不是最后的目的,它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要让学生“我画因我需”。当他们解决问题身陷困境时,能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画线段图帮助解题。而这个工具的获得,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教给学生这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线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奇妙的作用,绽放特有的光彩!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关线段图的教学呢?
一、低段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体验
虽然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点、线还没有认识,也没有一一对应的意识,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座位,这其中既有“一一对应”,也有点的概念。再如,让他们去数物体的个数,他们虽然很有可能数错,也不知道“一一对应”思想,但他们会努力一个对一个的去数准确。再有孩子们对直尺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可以将直尺抽象为“数尺”,将抽象的“数”有规律、有方向地借助看的见的“数尺”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将数与“位置”(还没有点的概念)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既有助于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又有助于理解数列的规律。
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增加线段图教学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关系。(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如:
第一行摆:▲▲▲ ▲▲▲ ▲▲▲ ▲▲▲
第二行摆:●●●
▲是●的( )倍?
(从具体的图形过渡到用线段表示)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阶段,数学学习中更多的是借助图形语言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概念、理解算理。
案例:《乘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环节: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初步感知运算意义。
(1)提问:你知道一共有几个方块?能用算式表示吗?
(2) 学生汇报出现以下算法:
2×6+5=17, 6+6+5=17, 3×5+2=17
(3)结合图形说说每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环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建立数学模型。
(1)当学生出现3×6-1=17这种方法时教师立即用课件显示。
(2)结合图形,说说3×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每排有6个,3排就有18个)
(3)为什么要再减去1呢?(因为添上一块才变成3排,要把添上的1减去就剩下17)
第三环节:整理算式,总结运算顺序。
因此,我认为在低段数的运算教学中通过训练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丰富对形的认识很重要。
(一)观察中感悟数与形的结合
观察是学生操作、比较、联想、类比、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为了给中高年级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低年级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如: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28根小棒加72根小棒两次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既充分展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兴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操作中体悟数形结合的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学生的动手操作,也能丰富对形的感悟。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应该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解决问题:“ 小熊:我从家出发,已经走了35米,这时看到路标上写着离学校55米,问:小熊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当时第一个班的学生基本会列35+55=90(米),但是他们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要两个数相加。于是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桌子上用笔表示小熊,按照小熊的路线走一走,走到路标处,就告诉同桌:我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还有55米。接着让学生想象整条路线,你能将它画出来吗?根据学生的提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路线图,为什么55+35=90(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体验领悟到了数形结合的策略。
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或较强的学生;也要照顾到逻辑思维发展较快或较优的学生;同时也不要忘记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都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能直接列算式的同学直接列(小部分同学),其他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先画线段图,再抽象出一般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教好的学生可以先列算式再用线段图进行验证。总之。避免老是停留在作图分析上影响后继学习及逻辑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 徐燕.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的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10,(9)
线段图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于整個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是线段图教学构造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教给学生这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线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奇妙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让孩子学习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绽放特有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渗透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线段图是基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自然语言转译为图形语言的小学阶段最常用的形式之一,能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直观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我们好多老师认为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是高年级的事情,是解比较难的题目才使用的方法,低年级那么简单的题目何必浪费时间,小题大做呢?而当你教到高年级时,才真正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会影响思维的发展。
线段图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是线段图教学构造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而到了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主导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线段图或者画简单线段图快速解决问题了。
我觉得画线段图不是最后的目的,它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要让学生“我画因我需”。当他们解决问题身陷困境时,能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画线段图帮助解题。而这个工具的获得,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教给学生这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线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奇妙的作用,绽放特有的光彩!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关线段图的教学呢?
一、低段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体验
虽然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点、线还没有认识,也没有一一对应的意识,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座位,这其中既有“一一对应”,也有点的概念。再如,让他们去数物体的个数,他们虽然很有可能数错,也不知道“一一对应”思想,但他们会努力一个对一个的去数准确。再有孩子们对直尺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可以将直尺抽象为“数尺”,将抽象的“数”有规律、有方向地借助看的见的“数尺”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将数与“位置”(还没有点的概念)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既有助于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又有助于理解数列的规律。
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增加线段图教学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关系。(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如:
第一行摆:▲▲▲ ▲▲▲ ▲▲▲ ▲▲▲
第二行摆:●●●
▲是●的( )倍?
(从具体的图形过渡到用线段表示)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阶段,数学学习中更多的是借助图形语言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概念、理解算理。
案例:《乘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环节: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初步感知运算意义。
(1)提问:你知道一共有几个方块?能用算式表示吗?
(2) 学生汇报出现以下算法:
2×6+5=17, 6+6+5=17, 3×5+2=17
(3)结合图形说说每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环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建立数学模型。
(1)当学生出现3×6-1=17这种方法时教师立即用课件显示。
(2)结合图形,说说3×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每排有6个,3排就有18个)
(3)为什么要再减去1呢?(因为添上一块才变成3排,要把添上的1减去就剩下17)
第三环节:整理算式,总结运算顺序。
因此,我认为在低段数的运算教学中通过训练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丰富对形的认识很重要。
(一)观察中感悟数与形的结合
观察是学生操作、比较、联想、类比、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为了给中高年级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低年级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如: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28根小棒加72根小棒两次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既充分展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兴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操作中体悟数形结合的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学生的动手操作,也能丰富对形的感悟。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应该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解决问题:“ 小熊:我从家出发,已经走了35米,这时看到路标上写着离学校55米,问:小熊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当时第一个班的学生基本会列35+55=90(米),但是他们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要两个数相加。于是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桌子上用笔表示小熊,按照小熊的路线走一走,走到路标处,就告诉同桌:我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还有55米。接着让学生想象整条路线,你能将它画出来吗?根据学生的提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路线图,为什么55+35=90(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体验领悟到了数形结合的策略。
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或较强的学生;也要照顾到逻辑思维发展较快或较优的学生;同时也不要忘记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都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能直接列算式的同学直接列(小部分同学),其他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先画线段图,再抽象出一般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教好的学生可以先列算式再用线段图进行验证。总之。避免老是停留在作图分析上影响后继学习及逻辑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 徐燕.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的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