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宣传和研究工作,我看到、听到的都是一些极其鲜活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转型期学校教育教学的困惑和局限,这些都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一、课题研究中的形式化
不少中小学校都申报了大大小小、各个级别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从研究成果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总结,一类是学校对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工作的概述,还有一类则是纯理论的阐发。从中小学的教学特点来看,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用不用、为何用、怎样用、何处用是研究的重点。
当前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人云亦云的多、独立思考的少,思想性不强,不是太具体就是太抽象。特别是一些教师抛开自己的教学实践,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些既深又空的所谓“课题”,东拼西凑出一篇篇的研究成果。他们错误地认为,课题研究就应该是充满高深理论的“大部头”。在阐述成果时,这些教师满口艰涩理论,专业术语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昏昏欲睡,摸不着头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差。
课题研究是一项需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和仔细推敲的事情,需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冷静的态度。研究应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将选题范围定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一节课一节课地去钻研,去反思,才会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才会在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实践后,对研究的意义、内容、组织管理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理性的层面上再进行一次梳理,一方面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教师对研究的认识。教师在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来获取信息,开阔视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提高认识水平;通过对实验的客观分析来修正研究的偏差;将零碎的经验、片段的思想火花提炼为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撰写研究论文,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不少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缺乏正确的态度,为了“装饰”门面,千方百计地争取挂一个国家级或省市级有关单位授予的课题牌匾,没有搞像样的研究。等到结题的时候,就突击编造数据,或上网下载一些案例,千方百计地过关完事。将严肃的研究工作庸俗化、功利化。
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上级评估考核机制存在漏洞,往往比较注重形式化的东西,如承担了多少课题、得过多少个奖,对成果到底有无使用和推广价值,则无更深考量,这无形中助长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歪风。二是缺乏对学校课题严格检查督导的机制,没有深入细致的引导和辅导。三是缺乏严密的组织管理。随着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变动,再加上教师日常事务的繁杂,研究往往不能持续下去,课题研究被放在了一边,容易出现衔接断代的现象。
二、跳出圈子看教育信息化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浸泡在一个环境里,难免故步自封,产生心理定势。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会有另一番感受。从教研部门、教师、学生、领导的立场上看,信息技术是对教学的辅助和服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在学校基本属于二线人员,是副科教师兼管,或是一些有兴趣、有余力的物理教师兼职。有信息技术课后,就归信息技术教师专管。信息化工作排不到学校的核心计划中去,工作业绩难体现,教师往往有种失落感,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受到影响。因此,要对信息技术教师准确定位,才能平衡其心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人都是行家里手,学校电教机构的作用将更加弱化,只需几个技术人员搞好日常设备维护就可以。网络、多媒体的班班通,教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会变得非常平常,就像在黑板上写字一样。信息技术应用将由一时的热闹归于平静和常态,与日常教学水乳交融。届时,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念或许就会逐渐淡出视野,成为多元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之一。
三、资源建设和应用要讲辩证法
资源用好了就是好资源,资源没用在恰当的时机就是资源浪费。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好坏,只有使用它的教师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在资源的海洋中捞取珍珠。许多教师习惯于照搬别人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对资源进行再加工,以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学起来感觉别扭。切实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是最关键的,学校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教师培训上,比用在购买高档设备上要划算得多,因为人力资源是不断增值的,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具有可再生价值。教师能力增强了,信息资源经他一加工,用起来就游刃有余,有些看似陈旧或损坏的硬件资源,经他一收拾,就会起死回生,延长使用寿命。注重教师技术能力的培训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有些学校在购置设备上一掷千金,而在教师外出学习、购买书刊上却极其吝啬,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必须加以改正。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要模糊化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到底有多大,却无法量化考核。教学质量提高了,信息技术是众多推动因素之一,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只能模糊地去认识。要想感受它的作用大小,不妨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设想一下,如果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取消,重新回到以前的传统教学手段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如果硬要对其作用进行细化考核,只能助长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作风,破坏众多教学手段的和谐应用,对教学的发展不利。有些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做了不切实际的夸大,甚至与升学率联系在一起。有些学校还煞有介事地搞所谓对比试验课题,结论是用了信息技术的班级每门课平均增加了多少分,作用精确到如此地步,实在叫人生疑。这些只不过是应付有关部门检查评估的说辞,工作中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切忌搞浮夸。
五、领导重视代替不了教师自身的努力
检查学校信息化工作,我与学校领导座谈时,校长说由于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学校信息化工作才开展得好。与教师代表座谈时,教师也说由于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我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如此成绩。领导重视俨然成了一句应付场面的套话。到底在哪里支持,都是模棱两可。由于有“领导的支持”,教师只能拣领导爱听的话说,领导很难了解到教师的真实想法。实际上,不管是上级支持,还是领导支持,只能体现在宏观政策和资金层面上。对于教师来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很个体的事情。对于一般学校来说,基本的信息化条件都已具备,教师只有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大胆实践,才能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施展拳脚,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成绩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教师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寻找客观理由,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才是正确的态度。
六、谨防利益驱动下的价值扭曲
教育信息化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立竿见影地起作用。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探索过程,出成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全然不顾教学规律和中小学校的特点,想当然地搞所谓有创新的活动。三天一节观摩课,五天一个现场会,半月一场赛教活动,一学期一个或几个成果评审会。层层搞、公司与管理部门联合搞,乐此不疲。过频过滥的各种活动使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学校要么加班加点突击编成果,要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课进行精心包装,反复排练,要么将同一个成果改头换面上报各个部门参加评审。这些活动已干扰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利益的驱动使许多地方信息化工作走入歧途,形式化、做秀现象屡见不鲜。活动的无序和泛滥使学校不堪重负,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潜心钻研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问题。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从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着想,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和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还学校一个清静的环境,使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得以真正地体现。
(作者单位:陕西省电化教育馆)
一、课题研究中的形式化
不少中小学校都申报了大大小小、各个级别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从研究成果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总结,一类是学校对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工作的概述,还有一类则是纯理论的阐发。从中小学的教学特点来看,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用不用、为何用、怎样用、何处用是研究的重点。
当前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人云亦云的多、独立思考的少,思想性不强,不是太具体就是太抽象。特别是一些教师抛开自己的教学实践,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些既深又空的所谓“课题”,东拼西凑出一篇篇的研究成果。他们错误地认为,课题研究就应该是充满高深理论的“大部头”。在阐述成果时,这些教师满口艰涩理论,专业术语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昏昏欲睡,摸不着头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差。
课题研究是一项需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和仔细推敲的事情,需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冷静的态度。研究应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将选题范围定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一节课一节课地去钻研,去反思,才会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才会在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实践后,对研究的意义、内容、组织管理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理性的层面上再进行一次梳理,一方面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教师对研究的认识。教师在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来获取信息,开阔视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提高认识水平;通过对实验的客观分析来修正研究的偏差;将零碎的经验、片段的思想火花提炼为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撰写研究论文,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不少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缺乏正确的态度,为了“装饰”门面,千方百计地争取挂一个国家级或省市级有关单位授予的课题牌匾,没有搞像样的研究。等到结题的时候,就突击编造数据,或上网下载一些案例,千方百计地过关完事。将严肃的研究工作庸俗化、功利化。
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上级评估考核机制存在漏洞,往往比较注重形式化的东西,如承担了多少课题、得过多少个奖,对成果到底有无使用和推广价值,则无更深考量,这无形中助长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歪风。二是缺乏对学校课题严格检查督导的机制,没有深入细致的引导和辅导。三是缺乏严密的组织管理。随着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变动,再加上教师日常事务的繁杂,研究往往不能持续下去,课题研究被放在了一边,容易出现衔接断代的现象。
二、跳出圈子看教育信息化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浸泡在一个环境里,难免故步自封,产生心理定势。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会有另一番感受。从教研部门、教师、学生、领导的立场上看,信息技术是对教学的辅助和服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在学校基本属于二线人员,是副科教师兼管,或是一些有兴趣、有余力的物理教师兼职。有信息技术课后,就归信息技术教师专管。信息化工作排不到学校的核心计划中去,工作业绩难体现,教师往往有种失落感,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受到影响。因此,要对信息技术教师准确定位,才能平衡其心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人都是行家里手,学校电教机构的作用将更加弱化,只需几个技术人员搞好日常设备维护就可以。网络、多媒体的班班通,教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会变得非常平常,就像在黑板上写字一样。信息技术应用将由一时的热闹归于平静和常态,与日常教学水乳交融。届时,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念或许就会逐渐淡出视野,成为多元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之一。
三、资源建设和应用要讲辩证法
资源用好了就是好资源,资源没用在恰当的时机就是资源浪费。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好坏,只有使用它的教师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在资源的海洋中捞取珍珠。许多教师习惯于照搬别人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对资源进行再加工,以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学起来感觉别扭。切实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是最关键的,学校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教师培训上,比用在购买高档设备上要划算得多,因为人力资源是不断增值的,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具有可再生价值。教师能力增强了,信息资源经他一加工,用起来就游刃有余,有些看似陈旧或损坏的硬件资源,经他一收拾,就会起死回生,延长使用寿命。注重教师技术能力的培训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有些学校在购置设备上一掷千金,而在教师外出学习、购买书刊上却极其吝啬,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必须加以改正。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要模糊化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到底有多大,却无法量化考核。教学质量提高了,信息技术是众多推动因素之一,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只能模糊地去认识。要想感受它的作用大小,不妨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设想一下,如果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取消,重新回到以前的传统教学手段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如果硬要对其作用进行细化考核,只能助长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作风,破坏众多教学手段的和谐应用,对教学的发展不利。有些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做了不切实际的夸大,甚至与升学率联系在一起。有些学校还煞有介事地搞所谓对比试验课题,结论是用了信息技术的班级每门课平均增加了多少分,作用精确到如此地步,实在叫人生疑。这些只不过是应付有关部门检查评估的说辞,工作中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切忌搞浮夸。
五、领导重视代替不了教师自身的努力
检查学校信息化工作,我与学校领导座谈时,校长说由于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学校信息化工作才开展得好。与教师代表座谈时,教师也说由于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我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如此成绩。领导重视俨然成了一句应付场面的套话。到底在哪里支持,都是模棱两可。由于有“领导的支持”,教师只能拣领导爱听的话说,领导很难了解到教师的真实想法。实际上,不管是上级支持,还是领导支持,只能体现在宏观政策和资金层面上。对于教师来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很个体的事情。对于一般学校来说,基本的信息化条件都已具备,教师只有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大胆实践,才能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施展拳脚,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成绩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教师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寻找客观理由,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才是正确的态度。
六、谨防利益驱动下的价值扭曲
教育信息化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立竿见影地起作用。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探索过程,出成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全然不顾教学规律和中小学校的特点,想当然地搞所谓有创新的活动。三天一节观摩课,五天一个现场会,半月一场赛教活动,一学期一个或几个成果评审会。层层搞、公司与管理部门联合搞,乐此不疲。过频过滥的各种活动使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学校要么加班加点突击编成果,要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课进行精心包装,反复排练,要么将同一个成果改头换面上报各个部门参加评审。这些活动已干扰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利益的驱动使许多地方信息化工作走入歧途,形式化、做秀现象屡见不鲜。活动的无序和泛滥使学校不堪重负,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潜心钻研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问题。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从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着想,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和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还学校一个清静的环境,使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得以真正地体现。
(作者单位:陕西省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