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之“孤愤”说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hu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蒲松龄提出的“孤愤”,现有研究聚焦于“愤”,对于“孤”则相对忽视,实则二者密不可分:作者是以个体的关系之孤、环境之孤、不公之孤三种形式,全面展现和表达时代之“愤”、社会之“愤”,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祛孤泄愤,以此来获得现实中不可实现的替代性满足,实现个人价值.蒲松龄的“孤愤”说,是传统“发愤”说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清初小说创作刻画现实的深刻程度和以艺术改造世界的高超水平,对后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关羽是《三国志演义》着力塑造的名将形象之一.然而,关羽形象的形成却历经了数百年漫长的过程.文章从建构关羽形象的若干核心艺术要素,诸如美须髯、重枣脸、绿战袍、青龙偃月
生活节奏迅速的当下,人们通过影视剧获得原著的主要信息,从而出现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文化现象。以《红楼梦》为个案,尽管其影视传播远比小说文本迅捷且短时间内能获得广泛
《水浒传》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货币信息,但这些信息混乱无比。今人运用这些信息推断《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虽然是可行的,但因为对《水浒传》中货币信息的混乱程度认识不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