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称虚静之美。先秦诸子百家对虚静之说,有过种种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从大处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从小处说,如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如此。静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
  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日本“茶道四规”中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即佛门文化的性质。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便不会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
  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对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静始于虚,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
  历代茶人在咏茶的创作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围绕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由茶悟而升华,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虚静之“静”,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对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茗叙、说笑、听曲、赏戏。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看成都的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这便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风貌。
其他文献
若有闲来到泰山,徒步自中路登山,沿途你会看到路旁一问间挂着“女儿茶”招牌的小茶馆,带着一身的兴奋与疲惫。慢慢走入,好客的店主很快为你彻上一壶好茶,茶汤淡黄,味道甜甜,散发着一股药味的清香。  品茶的同时,环顾茶馆摆设。你将发现从茶几、茶壶、茶杯到凳子以至挂在窗前的小摆设等等。都是由树根或树桩,因势就形,加以大胆的想象,创造而成,让人真正体验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况,有些物品上甚至还刻有南
本文对园林道路的设计原则等作初步探讨,旨在为同行们在造园实践或设计中提供一些参考,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新鲜牛奶被誉为"完美食品",喜饮者众多.对于肝炎病人来说,每天喝上1-2杯牛奶,有助于机体的康复,是极有益处的.然而,牛奶虽好,饮用时也要讲究科学,否则,不但不能增加营养,反而
期刊
晓筠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在亲朋好友的祝贺声中,迈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入学后的体检确定晓筠患有乙肝肝炎,只好休学治疗.晓筠恨病用病,追随各种媒体广告两个月,花了好多钱,用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