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中西翻译传统的相似性探讨

来源 :校园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人们对于翻译比喻的喜爱和认识,往往停留在单一、彼此孤立的层面,至今未能把它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全面、系统地开发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即是为了填补译学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此种缺憾。本文立足于当代翻译学的描写原则和方法,主要从比较和历时的不同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过的各种翻译比喻进行一次较全面而系统的扫描。通过举例,旨在分析比喻实例来比较研究中西译论传统的相似特征。
   二、翻译原则的相似
   前文提及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如出一辙,可见中西翻译原则的相似性。尤其翻译中“信”或“忠实”这一原则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在西方,这个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贺拉斯(Horace)的名篇《诗艺》,他在谈论诗歌创作时,告诫人们不要“像忠实译者那样逐字翻译。”在我国译史上,“信”的概念最早见于支谦的《法句经序》,文中所引老子之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参见陈福康1992:15)。
   法国雨果(Hugo)谓“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狭颈瓶中”,其中旁倾而流失者必多,也就是说译者对原作的删繁从简,没有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又如法国伏尔泰(Voltaire)的“从板刻复制中睹原画色彩”;法国梅西里阿克(Bachet de Meziriac)提倡准确翻译,提出“不得给原著塞私货”,并指出,“要评价一部译作的好坏单凭文字优美是不够的。谁都会承认,优秀译者的最大特点是忠实于原作……意大利人说得好,偏离原作意思的翻译不是翻译,而是背叛”。再如斯图尔特·贝茨(E. Stuart Bates)认为“翻译就和婚事一样,对于好的结合,怎么忠实也不算过分,而对于坏的结合,忠实则是多余的。不论是结婚还是翻译,衡量好坏,唯一合适的标准就是忠于对方。”
   三、翻译方法的相似
   涉及到“怎么译”即翻译方法时,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两对概念。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和我国翻译理论的开山大师支谦都在各自的译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西塞罗与支谦对“直译”与“意译”的区分,得到了同时代和后世翻译理论家的响应和发扬。
   德莱顿认为“Translating is much like dancing on ropes with fettered legs”(Dryden, 1997:172)。此喻让我们联想到“带着脚镣跳舞”是副何等的累赘感和束缚感,丝毫不能给译作读者提供些许美感,听着那脚镣相互敲击的刺耳的声音甚至反而会流露出丝丝的痛感,难道这是译者想要取得的效果吗?泰特勒给“优秀翻译”下的结论是将原作优秀完全移植在译作的语言中,“翻译”就是画家的“临摹”风格,被后人所效仿。可见泰特勒此处所说的“临摹”就是把原作所有的优秀的东西全部移入译语中的,不包括那些糟糕的劣等的部分,翻译是有所取舍的,并非全盘照搬,译者不能照搬原作的笔法,而必须用自己的笔法来译出完美的“摹本”,即并非直译或死译。这说明英国翻译家们大都反对直译、死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原作的精神,他们对意译的观点很有共识。
   古代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等人主导的“质”、“丽”之争,其实近似于西方译论中的“意译”与“直译”之争。我们再来看罗什曾与僧睿论西方辞体时说的一段话:“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三礼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参见马祖毅1998:42)此处使用了“嚼饭与人”这个妙喻,即把天竺辞体译成汉语后,其美处全失,虽然保存了大意,但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不仅无味,且令人恶心呕吐。可见罗什极度反对直译而倾向于意译。我们还可从他所译的《大庄严论》中发现他常删掉原文的繁复之处,而且不拘原文体制,经常变易原文,说明他秉承的是“意译”原则。
   四、结语
   除上所述中西翻译史中还有对翻译功能或译者角色的比喻说法,如托德·伯勒尔指出“翻译是通天塔”;歌德说“翻译是人民的先知”;郭沫若把翻译和创作比作“媒婆与处女”的关系;郑振铎更把翻译比作“奶娘”;钱钟书认为翻译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余光中认为“理想的译诗之中,最好是不见译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诸如此类比喻比比皆是,看来为把自己的理论、思想阐述清楚,翻译家们采取了比喻这一佳径。精警的譬喻,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所有这些列举的比喻,都各有各的道理,并且不论中西,都易于理解。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西翻译家们对于翻译问题的形象思维是彼此相似或相通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A],1954.翻译研究论文(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4.
其他文献
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死气沉沉,仍摆脱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如何使初中英语课堂生动起来?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肢
睡觉,绝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睡觉可不是闭上眼躺在床上就行了.在我们睡着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还在勤奋地工作着.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梦境,就是大脑的劳动成果
读、写是英语学习的文化修养和提升阶段。本文论述了英语阅读要有选择,读书要去品味,学会享受读书的乐趣;在此基础上,从遣词造句、缩写课文开始学会模仿写作,通过不断实践,做
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造成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效果相对较差的状况。新课程概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加大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力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的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发展。   一、情感教育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是中学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学好英语对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日后的学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英语作业设计与运用存在的诸多问题1:统一任务偏多,自主选择偏少;书面作业偏多,口头作业偏少;作业机械单调,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对英语作业存有“任务”观点,部分学生“等、靠”观念很强,每个学校总有部分班级学生或多或少完成不了课外作业。本着分析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把握作业设计的基本内容等,提出个人的思考,希望能起到抛专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 设计 运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现代教育对老师教育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不仅要热爱学习,还要知道如何学习。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网络连通世界的冲击下,传统教学下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现代化教育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得辛
维生素作为人体的“维和部队”之一,是维持生命正常运转必不可缺少的一大类营养素。我们的日常饮食能否满足维生素的“入账”需求?在如今维生素补充剂广告满天飞的年代,到底
11月23日和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召开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推进会.刘延东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最新要求,着眼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人才,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推动。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其人格塑造。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