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知识沟”现象及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对我院22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知识沟”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信息素养、缩小“知识沟”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信息素养 “知识沟”
  1.引言
  随着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人们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2003年,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知识沟”理论,由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该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
  为了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笔者对我院在校学生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对策。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各专业在校生及毕业一年的220名学生为测量样本,有效被试220名(其中女生所占比例为58.6%,男生所占比例为41.4%;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为35.9%,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64.1%。)。
  2.2调查方法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调查结果,笔者在参考《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采集数据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2.3数据处理
  将所得资料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将其中能反映个人信息素养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新的变量,按得分情况将信息素养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低、中和高。得分越高,说明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3.结果分析
  3.1城乡学生信息素养比较与分析
  城乡学生信息素养的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近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环境得以提升,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范围越来越广,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很大提高,接近16%的受访者信息素养水平高。然而,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是偏低的,接近52%的受访者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城镇只有10%。
  3.2城乡学生信息意识比较与分析
  从表2可看出,城乡学生在信息意识维度上的表现差异不明显。统计结果显示,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城乡学生中均有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其非常重要。对于“你认为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信息搜寻解决问题吗”,城镇学生中有62.5%的受访者表示“善于且能够”,9.3%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很少”;农村学生中有47.5%的受访者表示“善于且能够”,9.2%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很少”。
  3.3城乡学生信息知识比较与分析
  从表3可看出,在信息知识维度上,城乡学生得分均偏低。对于“信息素养”一词,仅有一位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而城乡学生中均有超过30%的人没有听说过。通过访谈了解到,对“信息素养”的认知基本来自于计算机基础课及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对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仅有5.45%(12人)的学生表示“非常熟悉”,其中10人来自城镇;城镇学生中8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熟悉”,农村学生中71.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熟悉”。
  3.4城乡学生信息技能比较与分析
  从表4可看出,在信息技能维度上,城镇学生较农村学生稍强。信息技能主要通过实践获取,因此硬件条件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相对较完善的城镇学生在此维度上表现稍强,然而不绝对明显。从调查结果看,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均有接近49%的受访者上网的主要目的为娱乐聊天,其次22%左右的受访者上网的主要目的为查找资料;同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综合的能力令人担忧。
  3.5城乡学生信息道德比较与分析
  从表5可看出,城乡学生在信息道德维度上差异不明显,且城镇学生得分稍低,这与城镇学生信息技能较强有直接关系。某些受访者表示在机房及电子阅览室等教学场地,有过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下载游戏、移动硬件设备导致损坏等经历,其中60%为城镇学生,也有某些农村学生出于好奇等原因出现以上不恰当行为。某些受访者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识、信息保密意识[1],身处网络虚拟世界有道德约束,尊重他人隐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4.讨论与结论
  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地域主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即城乡知识沟现象明显。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3]。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造成城乡知识沟的原因,部分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国学者巴伐德利认为,造成社会知识差距有三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信息供给不平衡、受众对接收信息呈现出不同的兴趣和信息解码技能的差异[4]。信息素养水平的“知识沟”现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二是信息资源,包括教师与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渗透,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权利逐渐平等。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弱化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动力,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不理想[1]。另外,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明显低于城镇教师,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环境支持,影响了其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5]。
其他文献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以不同倍数阳离子交换容量对蛭石进行有机改性,制得有机蛭石,用XRD和FT-IR手段对有机蛭石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等对有机蛭石吸附
采用高温烧结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钙钛矿结构锰化合物热控涂层。利用变温场稳态卡计法半球热辐射率测试设备研究了热控涂层的红外半球发射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化合物
摘 要: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 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关键词: 玉人 西厢 《会真记》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的杂剧,故事最早起源于唐
以二氧化锰(MnO2)为氧化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室温条件下制备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曲拉通(T—X100)掺杂的聚苯胺(PANI—SDBS、PANI—SDS、PANI—T—X100)。并采
实现针织物连续化平幅练漂染色工艺路线包括平幅连续化练漂线的应用、冷轧堆染色的应用、平幅连续化染色后处理线的应用。文中对冷轧堆染色工艺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新工艺对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具有巨大的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其次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
夜光纤维是一种经特种纺丝工艺加工而成的新型功能性纤维。通过对夜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热学性能测试,包括热分解阶段测试、热转变温度测试、热处理后的强伸度变化测试、热收
1湿处理中轧车的主要工艺要求对湿轧轧车加工针织布必须要求两项指标.一是轧液效率:二是轧液均匀性.这是衡量轧车设计优劣和实际应用的主要工艺参数.